天天看點

鄭經:氣死父親,私通乳母,鄭成功的逆子,雖失小節卻守20年大義

鄭經:氣死父親,私通乳母,鄭成功的逆子,雖失小節卻守20年大義。在明清交替的動蕩年代,鄭氏王朝由鄭芝龍開創,鄭成功繼之收複了台灣,令人欽佩。而令人糾結的是,鄭成功長子鄭經雖有私德不足之處,但在守護钜鹿之野、抗拒外夷入侵方面卻立下赫赫戰功,堪稱民族英雄。他的故事無疑引人深思:一個家族内講究小節的同時,又為保家衛國貢獻巨大力量,究竟是英雄亦或反英雄?

鄭經:氣死父親,私通乳母,鄭成功的逆子,雖失小節卻守20年大義

提起明鄭王朝,大家腦海中或許浮現鄭芝龍、鄭成功這兩大英雄人物。然而對于鄭成功的長子鄭經,很多人可能隻有一知半解。聽說他做過許多讓人咋舌的事,比如私通弟弟乳母、氣死了自己的親生父親等等。不過,如果僅憑這種傳聞去評判鄭經,未免太過武斷和片面了。

鄭經:氣死父親,私通乳母,鄭成功的逆子,雖失小節卻守20年大義

事實上,鄭經自幼即飽受戰火摧殘,見證了父祖之間的沖突決裂。1661年,19歲的他被父親鄭成功委以重任,鎮守金門廈門等地。盡管有私通乳母的過錯,但鄭經為人謙恭寬和、文武全才,頗得将士擁戴。當鄭成功遠征台灣光複疆土時,鄭經全力支援,統兵把守家園。然而唐氏家族卻因鄭經與乳母陳昭娘生子一事向鄭成功進讒言,緻使老将軍遭受極大打擊。

鄭經:氣死父親,私通乳母,鄭成功的逆子,雖失小節卻守20年大義

守土有責,保家為重。鄭經上位後即着手應對多方來襲。一方面是清朝政權,望子成龍圖謀消滅明鄭;另一方面是被鄭成功趕走的荷蘭殖民者,虎視眈眈企圖重奪台灣。面對内憂外患,鄭經毅然打了一場你死我活的保衛戰。年僅20出頭的他親率金戕,多次阻擊清軍荷蘭人,最終雖失守金門廈門,卻能退守台灣并長期保住了這塊中華疆土。

所謂"安危相扶持,存亡肝膽照"。在鄭經暫時退守台灣的20年間,他一直沒有放棄光複大陸的夙願。這段時間裡,他不但提拔新銳将士、整訓軍備,更大規模發展經濟以造艦建炮。每逢清軍或荷蘭人來犯,鄭經親督将士奮勇還擊。正是憑着如此不懈努力,鄭經最終才能確定邊疆穩定,全力為反攻做好充分準備。

鄭經:氣死父親,私通乳母,鄭成功的逆子,雖失小節卻守20年大義

不得不佩服鄭經在那個動蕩年代的韌勁和毅力。作為延平王世子,他本可以衣食無憂,安享太平。可他甯可甘願背水一戰,長期在戎馬生涯中颠沛流離,就為了捍衛祖國版圖、挺住反清複明的希望之火。

锲而不舍,才有了鄭經後來的輝煌戰績。康熙五年(1666年),鄭經在台灣集結六萬大軍,遣将出海掃蕩沿岸各殖民點。繼而親自統軍攻打浙江,一舉拿下了舟山群島,從此穩固了鄭氏在東南沿海一隅的統治。此後十餘年,鄭氏在舟山集鎮設縣,建立海上武裝力量,成為清朝沿海的絆腳石。

鄭經:氣死父親,私通乳母,鄭成功的逆子,雖失小節卻守20年大義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鄭經更是挾重兵遠渡重洋,直搗東南亞馬六甲城。當時馬六甲是荷蘭人在東南亞的最大殖民地,也是他們在遠東最重要的海軍基地。鄭經親自督戰,大舉掃平了荷蘭人在馬六甲的據點。随後又出師南海,收複了諸多來自荷蘭人的殖民地,從此完全掃除了外夷在我們的海疆的威脅。

這無疑是一個了不起的功績,令人們看到了鄭氏家族在動蕩年代中所展現出來的堅韌和氣魄。盡管鄭經個人品德有瑕疵,但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性上,卻是出淤泥而不染,巋然不動。作為一代民族英雄的傳人,他确實沒有辜負先人期望。

鄭經:氣死父親,私通乳母,鄭成功的逆子,雖失小節卻守20年大義

不過有人說,鄭經後期隻能在海上苟延殘喘,無力反攻内地,終究被清軍逐漸消滅,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民族英雄。對此我持保留态度。畢竟當時的形勢确實對明鄭王朝太過不利,鄭經已是全力以赴。況且能堅持20年之久,就已是個不小的壯舉。

鄭經:氣死父親,私通乳母,鄭成功的逆子,雖失小節卻守20年大義

鄭經的一生波瀾壯闊,跌宕起伏。他固然有過私德不端的黑點,但從大曆史角度來看,他為捍衛祖國領土,為延續民族抗争氣節做出了巨大貢獻。一代英雄雖能継絃新裔,但要走出自己的一片天地終歸不易。鄭經最終雖未能徹底收複失地,但已是殚精竭慮、嘔心瀝血。他的故事昭示我們,每個人生來就是沖突統一體,并非非黑即白、非英即漢。重要的是從大曆史的高度去審視一個人,用是非曲直的标準去衡量那個年代的人物。#頭條首發大賽#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