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分這一話題雖常被提及,可到底什麼是商業的本分?從商業思想的角度來看,本分意味着基于規律和事物本質進行思考和決策。基于此,我認為商業的本分首要在于打造優質産品。
這個道理看似簡單,卻非空談。它要求我們持之以恒,專心緻志,摒棄雜念、恐懼和浮躁,深挖最純粹的本質,以創造出獨具特色的産品。
蘋果不做電視,原因在于電視難以實作使用者體驗的颠覆性創新。盡管蘋果已經有了Apple TV盒子,且有能力占領高端市場的20%,但他們選擇了克制。這反映了蘋果的産品觀:除非能實作代際超越,否則不輕易進軍新市場。
這種堅守正是商業的本分,也是蘋果的産品總能改變行業格局的關鍵。但現實情況是,大家都想成為蘋果,但多數停留在談論好産品,而鮮有人願意冒險研發,真正做出一款好産品。
本分的第二點是追求“原始”、簡單的商業模式:提供優質産品,使用者買單,公司擷取合理利潤。
盡管有人認為這種傳統模式已過時,傾向于通過補貼吸引使用者、以流量變現的網際網路模式。然而,若産品平庸且無法持續補貼,使用者還會買單嗎?該模式能長久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經濟學原理指出,市場根據你為他人帶來的幸福感給予相應回報:幸福感越多,收益越大;反之,收益越少。這一樸素原理同樣适用于本分:無論是服務還是産品,隻要能為使用者帶來幸福感,你也會是以獲得幸福感。
本分的第三點是積極且公正地面對競争,即“不吹不黑”。商業實踐表明,僅打敗競争對手并不意味着能赢得使用者。是以,在面對競争時,要有不一樣的态度:避免惡性競争,專注于提升使用者價值,保持積極且公正的态度。真正的競争之道,是以産品說話,不诋毀對手,也不被對手一時優勢所迷惑。
本分的第四點是公平,即公正對待員工、股東、客戶等各方。
首先是對使用者的公平。通常,企業通過冗長的法律協定來要求使用者勾選同意,以避免未來可能的法律糾紛,這種做法并不公平。是以,我們應克制這種做法,主動明确告知使用者相關資訊,確定使用者的充分知情權。
其次是對員工的公平。通常,公司傾向于讓員工主動離職以避免賠償。然而,有的公司卻采取不同方法:對主動離職的優秀員工,公司會給予補償。這種做法基于對公平的追求——不想要的員工通過各種方式尚且能獲得賠償,優秀員工更應得到公平對待。
最後是對工作的公平。當公司創造的價值持續增長時,誰應成為主要受益者?是老股東、優秀員工、投資人,還是其他?雖通常認為股東因承擔前期風險而應為主要受益者,這固然有理。但若依公平原則,應按“創造第一”的原則配置設定利潤,即誰創造的價值最多,誰就是公司增值的最大受益者。
本分的第五點是不占便宜。随着企業成長,我們會面臨諸多誘惑。例如,供應商可能承諾隻要平台賣他的貨,便提供最低價或是其他一些優惠,也會有人提議合資或是合作開展項目。這些看似“不占白不占”的便宜,讓我們成為供應商和機構眼中的焦點,資源似乎都在向我們彙聚。
占便宜後,成本或許短暫降低,企業能迅速擴張,但這背後可能會犧牲更重要的東西,甚至付出額外代價。許多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便宜可能是誘惑的陷阱。
與其投機取巧,不如堅守本分,專心做好核心事務。
有人或許認為,這些理念過于理想化,難以應對現實的殘酷。然而,本分并非逃避現實,而是基于規律和事物本質進行思考和決策。當我們面臨諸多“不得不”的抉擇時,回歸本分,便能發現其蘊含的巨大能量和好處。
我總結了兩點主要好處:
首先,本分幫我們用簡單的原則去應對複雜的商業世界。在這個快速變化、充滿不确定性的環境中,即便是CEO(首席執行官)也會面臨選擇的困境。
這種糾結源于我們過度計較得失。然而,得失是難以精确計算的,因為有無數因素會影響我們的判斷。當我們陷入情緒和選擇的偏見時,無論作何選擇,都能找到無數支援的理由。在網際網路和資訊經濟時代,市場邊界日益模糊,定義市場變得愈發困難。每個人的立場不同,對市場的定義也各異,導緻結論千差萬别。
是以,我們更應堅守簡單原則:以是非觀替代得失觀來作出判斷。明确的是非觀能簡化決策過程:正确則行,錯誤則止或及時調整。這樣,整個公司将清晰本分的原則,形成一緻的判斷和選擇标準。這不僅能激發前所未有的群體智慧,還能避免将公司安危系于一人之身。
本分的另一個好處在于,它能讓企業穩健地穿越各種經濟周期。
一些公司經曆了從技術周期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變遷,卻依然蓬勃發展。這些公司的長盛不衰,源于它們對不變原則和底層商業邏輯的堅守。就像經典電影永恒的價值在于講好故事、傳遞清晰的價值觀,企業的核心也在于打造優質産品、堅持正确決策,并建構合理且可持續的商業模式。依賴流量或短暫營銷熱點實作飛速增長的公司,雖可能風光一時,但難以持久穿越周期。
在經濟環境面臨調整的時刻,我們更應回望那些經曆周期而屹立不倒的公司,它們身上的共性顯而易見:堅持商業本分。
秉持心中原則,堅守商業本分,我們就能避免許多看似愚蠢的決策。多數企業的諸多決策,實則徒勞無功,甚至自掘墳墓。是以,戰略上應做減法,摒棄愚蠢之舉。我觀察到,許多創業公司雖明白需精簡業務,但實踐中卻常常過度擴張,以至于分散了精力。故而,減少錯誤決策,方能集中精力在真正有價值的事情上,持之以恒地朝正确方向努力。
本分使我們心懷敬畏,認清自己在企業經營中的局限,并尊重這些局限和邊界。了解自己的短闆和弱點,是自我突破和成長的關鍵。更重要的是,“有所不為”,我們不會自大到認為自己無所不能,而是專注于自己擅長的領域并做到極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