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環境優劣直接關系到人類文明的興衰發展,“生态興則文明興,生态衰則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202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大陸生态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尚未根本緩解。……生态文明建設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我們要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有關生态文明建設的戰略部署上來,以高品質生态環境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提供有力支撐。譜寫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新篇章是不斷推進和拓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國基于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建設美麗家園的重要展現。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統籌生态文明建設
中華民族曆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并以國家形态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中華文明延綿不絕并持續向前發展的不竭動力,且深深地融入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形成的全過程。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程序中,孕育形成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與”“敬畏生命”“取用有節”等豐富的生态文化,這也是讨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傳統文化根基。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當代價值,主要是對生态文明建設有重要指導與借鑒意義。黨的十九大以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在統籌生态文明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五個方面,其中第四個方面内容是“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也要求我們在推進生态文明建設過程中必須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守住人類活動的邊界和底線,防止對自然的過度破壞與開發,真正實作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生态文明建設不隻是關系到中國,而且是影響到全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全球性議題,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是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于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還展現在中國處理國際關系上,尤其是對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意義重大。2021年4月,習近平主席出席上司人氣候峰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在闡述建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時,強調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一系列責任與原則。譜寫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新篇章,不僅為人類未來發展貢獻了中國方略,也充分展現了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形象和擔當。
生态文明建設的目标是人類既能夠獲利于自然,同時又可以回報自然,在動态平衡中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習近平總書記明确指出,要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來謀劃經濟社會發展,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是中華文明的核心要義之一,其中蘊含着豐富且深刻的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生态智慧,對于統籌生态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與借鑒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我們決不能抛棄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決不能抛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我們要用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激活中華優秀傳統生态文化中富有生命的因子,譜寫将美麗中國與地球美好家園有機結合的生态文明建設新篇章。
“雙碳”目标是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
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經濟社會快速發展,能源資源的大量消耗導緻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增加。對自然環境的急速開發和過度利用,使得能夠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大量減少,進一步增加了二氧化碳排放量。但是,經濟發展需要消耗能源,不可避免地會排放二氧化碳。碳達峰的目标就是在設定的某個時間節點上,二氧化碳排放不再增長并達到峰值,之後逐漸回落。碳中和則是通過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方式将經濟發展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全部抵消掉。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指出:“充分認識實作‘雙碳’目标的緊迫性和艱巨性,研究需要做好的重點工作,統一思想和認識,紮紮實實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到實處。”總體來說,“雙碳”目标無疑是破解目前中國發展程序中遇到的資源環境限制突出問題及實作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
良好的自然環境是實作“雙碳”目标的重要途徑之一,自然環境一旦遭到破壞,就會增加實作“雙碳”目标的難度。如果對于已被破壞的自然環境不加治理,也會增加碳排放。是以,現階段生态文明建設就需要充分考慮并兼顧“雙碳”目标,“十四五”時期,“大陸生态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作生态環境品質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具體說來,就是要加快建構“雙碳”政策體系,積極參與氣候變化國際談判,展現負責任大國的擔當。對于個人而言則是要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大陸已圍繞“雙碳”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檔案,“雙碳”目标也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向國際社會鄭重提出,中國将提升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實作碳中和。
“雙碳”目标也成為中國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把實作“雙碳”目标作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生态文明建設的具體實施路徑之一。但實作“雙碳”目标必須在生态文明建設的整體布局下有序推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我們要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财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态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是以,實作“雙碳”目标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生态優先、綠色低碳發展道路,堅持以實作“雙碳”目标凝聚成新的發展理念,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取得新成績。這對于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生态文明建設是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内在要求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平、發展、合作、共赢成為新時代的曆史發展潮流,世界各國互相依存、人類命運緊密相連的發展大勢不可阻擋。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人類生活在同一個地球村裡,生活在曆史和現實交彙的同一個時空裡,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将全人類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這也要求我們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
良好的自然環境對于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至為重要,因而生态文明建設也成為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内在要求。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全國生态環境保護大會時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中國推進生态文明建設六項基本原則,其中第六項是“共謀全球生态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這一原則表明,生态文明建設關系到全世界的各個國家和地區,生态文明将全世界緊密聯系在一起。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同樣關系到全人類,需要良好的自然環境,生态文明建設與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由此被緊密聯系起來。
随着全球化趨勢的逐漸加強,世界各國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廣泛深入,進入21世紀,環境問題引發了許多影響範圍較廣、影響程度較深的傳染性疾病在全球或局部地區流行。這也引起人類社會對生态文明建設日益廣泛的重視,人們愈加認識到妥善處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性,這也要求人們“深化對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的規律性認識,全面加快生态文明建設”。是以,通過生态文明建設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關乎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
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的同時也要兼顧他國的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始終努力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九大把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并寫入黨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将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鄭重寫入通過的憲法修正案,正式上升為國家意志。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必須不斷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堅持中國共産黨上司,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作高品質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态”。
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中國作為負責任有擔當的大國也積極承擔起相應的責任與義務,這也展現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的“全面推進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推動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之中。
“生态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生态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将生态環境比喻為“眼睛”和“生命”,足見生态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态文明建設給予高度重視,國家組織廣泛深入的實地調查,研究并制定了系統科學的工作計劃,經過了十餘年的時間目前中國的生态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生态文明建設仍然有許多極難攻克的難題,也面臨許多新的問題與挑戰。這就要求我們堅定遵循習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動生态文明建設邁上新的台階。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真理之光 | 譜寫新時代生态文明建設新篇章
編輯:張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