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時間運用到極緻的人,一生可以做成多少件事?
有這樣一個人,他是哲學家,數學家,還是昆蟲學家,醫生,發表了70多部學術著作,包括分散分析,生物分類學,昆蟲學,農業遺傳學,進化論等等,被很多個國家廣為翻譯。
另外,他搜集昆蟲标本13000隻,相當于整個動物研究所的五倍。
這還沒完,他還利用業餘時間自學了英語,俄語,法語,每年讀書50多本。
剛開始聽到他的事迹的時候,我也發自内心的感歎:
這是一個人能幹的事?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下被譽為時間管理的開山鼻祖: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
1972年柳比歇夫去世後,作者格拉甯計劃寫一本關于他一生成就的傳記,在整理柳比歇夫留下的日記和文檔時,格拉甯發現,他堅持了整整56年,一天不落的記錄了自己的時間使用情況,就像他研究的昆蟲一樣,有着詳細的統計和報告。
我也去找了當時柳比歇夫的記錄文稿,給大家分享一下。
1964年4月7日,分類昆蟲學用時3小時15分鐘,鑒定袋蛾20分鐘,給斯拉瓦寫信2小時45分,植物保護小組開會2小時25分,然後休息。
給伊戈爾寫信10分鐘,看報紙10分鐘,看書1個小時25分鐘,基本工作合計6小時20分鐘。
大家可以回憶一下自己一般是怎麼做時間管理的,大多數情況下,我們都是定好早上7點鐘起床,8點鐘開始學習英語,9點到12點上課,然後每完成一項就劃掉一項,時間在前,計劃在後。
但是當你執行一段時間之後會發現,如果早上鬧鐘沒把你叫醒,那你所有的計劃都會往後延,一兩天還好,時間一長,完美主義一上頭就變成拖延擺爛了。
因為這種情況下你一定是被動的,不是你管理時間,而是時間管理你。
心理學上有個自我決定理論,如果一件事兒不是你自主選擇的,但是又不得不做,就會破壞動機,是以你很容易抗拒甚至放棄。
而柳比歇夫在管理時間時,事件在前,時間在後。
用過這種方法的人一定能感受到它的好處,不僅會讓你專注力變強,還會增加你對時間的敏感性。
第二步是統計。
柳比歇夫每周,每月,每年甚至每五年都會對每天的時間管理做個總結。
比如1965年八月份的總結,基大學研59小時49分種,分類昆蟲學20小時55分,附加工作50小時25分,組織工作5小時40分,這些是大分類。
每個大分類下面還有小分類,比如基大學研都做了哪些事,附加工作都有什麼。
第三步是分析。
分析時間耗費情況,找出浪費時間的因素,主要表現在:
是否做了不該做的工作,犯了過去犯的錯誤,開會或者處理人際關系時間過長等等。
最後一步就是制定計劃。
根據前一步的分析結果,制定出消除浪費時間因素的計劃,在下一個時段做出改善。
柳比歇夫的時間管理法被很多時間管理的書籍所推崇,對如今的社會仍有很深刻的借鑒價值,如果說時間像一面鏡子,你怎麼面對它,它就會怎麼回饋你。
那時間管理就像可以穿越時空的鏡子,它可以照出過去的你,現在的你以及将來的你。
是以,好好利用時間的這面鏡子,照出你最美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