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筷子街曆史文化—

目前,西南街道全力推進筷子街改造提升工程,發起了一項旨在反映筷子街發展變遷的舊物件、舊故事征集活動→征集“老物件”!尋找筷子街那些年的故事

筷子街是三水中心城區發展的起點,也是一座城的回憶角落。随着征集活動的推進,越來越多承載着年歲月與記憶的舊物件、舊故事浮出水面,它們自帶流量,它們等待揭曉,逛老街——可以谛聽曆史的足音;訪文脈——可以追尋先賢的足迹;這裡的每個角落,都流溢着文化傳承的價值與人間煙火的魅力。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這是一份專屬于三水西南筷子街的邀請:

要是你想在日暮時分,看一座江濱小城的萬家燈火,你要到北江大堤來。要是你想了解南方人對水的親昵與敬畏,也請穿過筷子街,走到北江大堤上來。

你将打開一份觸手可及的松弛感、詩意與浪漫。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北江大堤上的日落與晚霞 。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王澍攝

寸寸皆是治水史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北江大堤很長,北起清遠石角,南抵南海獅山,其中大半部分在三水境内。而筷子街老街坊所說的北江大堤,是特指與筷子街平行的那一段。

這一段大堤,長不過2公裡,卻凝聚着一座城市的滄桑感、煙火氣。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與筷子街相鄰的北江大堤。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賴基潤攝

回溯曆史,北江大堤的前身是長短不一、高低各異的大小堤圍。如三水境内蘆苞水閘以下堤段,古稱榕塞圍;河口段的魁崗圍(含舊三水縣的縣前圍)、西南水閘的上段,古稱大良圍;西南水閘以下三水縣境内堤段,古稱沙頭圍。

到1954年10月,在當時省委排程下,廣東舉全省之力,在已有堤圍的基礎上,以大培修的方式修築北江大堤。據《北江大堤志》記載,三水組織民工22400人,鶴山派出2500人,高明派出2500人,番禺派出3000人,花都和高要各派出5000人。這4萬多人就地紮營,每日奮戰,肩挑手提,擔泥打夯,号聲不絕。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北江大堤加高培厚時的資料圖。西宣供圖

期間,在西南崩崗頭至西南湧口新築堤段1.67公裡,在西南湧口建一限流壩。曆史上因決堤而造成的大土布潭、龍船潭等多個“崩基潭”也被消滅。

次年3月20日,北江大堤全堤竣工,時任副省長古大存慨然賦詩:盤盤屹立大江頭,安護農村衛廣州。水利先聲全省倡,波神肆虐自今休。民工百萬堤牆竣,虎贲三千氣概留。重治堅防須貫徹,終當根本制洪流。

自此,北江大堤承擔起捍衛廣佛乃至珠三角地區的曆史使命。後來,北江大堤又經曆了4次上規模的維修加強,最終達到了百年一遇的防洪标準。

放眼盡是煙火氣

肩挑起這捍衛家園使命的同時,北江大堤也成就了三水人的松弛感。這裡可以感受歲月的沉澱,追尋曆史的風煙,感受人文的風情。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北江大堤讓城市變得與水相依,與水相親。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王澍攝

每年3月,佛山舉行50公裡徒步。這一段大堤,總是最詩意的遠方。它的一頭,是老城區的萬家燈火、縷縷炊煙;另外一頭,是北江的滾滾東逝,樯帆如鲫,見證過三水水經濟的蓬勃發展。

大堤旁,江邊倉保留着上世紀的蘇式糧倉建築風格,是三水作為昔日廣東四大交糧大縣之一的曆史見證。如今,這裡打造為集創意市集、美食、潮飲等一體的夜間經濟集聚地。

不遠處的雲秀山,更是佛山“西甲”發源地,今年7月,第十八屆佛山“西甲”将如約而至,參賽球隊擴容至32支灣區勁旅,俨然有了“灣區小世界杯”的派頭。貴州村超球隊、香港明星足球隊或将閃亮登場,囊括嶺南文化、制造業元素等内容的佛山“西甲”主題之夜也在醞釀驚喜。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2023年第十七屆佛山“西甲”決賽。三水區檔案館供圖

今年春節,賀歲檔冠軍《熱辣滾燙》更是為北江大堤帶來了潑天流量。賈玲飾演的樂瑩與雷佳音飾演的拳擊教練昊坤在北江大堤上坐着叙舊。用賈玲的話來說,就是特别希望以北江大堤來映襯出主人公“涅槃重生”之後那開闊的心境。而遊客來到這裡,是否會感受到電影中那一種愛自己、為夢想勇敢和堅持的力量?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參加佛山50公裡徒步三水線的市民在《熱辣滾燙》取景地打卡。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楊立韻攝

北江大堤還镌刻着三水因水而生、因水而榮的商業基因。北江大堤下,曾有三個碼頭:武廟口、驿西、紅衛。如今,這三個碼頭均退出曆史舞台,但昔日武廟口渡口旁,仍有始建于清代嘉慶十三年(1808年)的關帝廟(又稱武廟)。武廟除了供善信上香祈福,還是當時的文化娛樂場所和商業旺地,據說修建武廟的資金便是由西南各行商賈籌措。到了20世紀初期,武廟口經常有人搭棚唱大戲,戲台前裡三層外三層圍滿了看戲的觀衆。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落日鎏金,北江大堤是三水人的詩和遠方。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王澍攝

時間來到21世紀的第三個十年,北江大堤,開滿了咖啡館、簡餐店,盡管昔日的豬紅粥、艇仔粥、南乳肉不再賣座,說三國、評水浒、講西遊不複再現,但熙熙攘攘的人潮,仍舊潮汐一般在這裡起落,年複一年地沁潤着這座江濱小城。

北江大堤,這裡有一種觸手可及的松弛感 | 筷子街曆史故事

來源:佛山市新聞傳媒中心(記者楊立韻、賴基潤 通訊員三宣、西宣)編輯:佛山新聞網 麥燕文審校:宋揚、朱靜儀、闵莘、朱廣晖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