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舉行的烏克蘭“和平峰會”正式落幕,14個與會國拒絕在聯合公報上簽字,美國副總統不給烏克蘭面子帶頭早退離場,澤連斯基選擇再次示好中國。這14個國家為什麼拒絕簽字?澤連斯基示好中國的原因又是什麼?
大家好,我是欣純。近期在瑞士舉行的首屆烏克蘭問題“和平峰會”已經成為國際社會上的一個“笑料”。一方面是因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原本宣布将會有超過100個國家參加峰會,但最終在聯合公報簽字的國家隻有77個,14個國家參加了峰會卻拒絕簽字,甚至伊拉克和約旦在簽字完成之後又撤銷了這一決定。另一方面,包括中國在内的多個金磚國家都沒有派遣代表參加峰會,不少西方國家上司人出席了峰會,但是态度卻是十分敷衍。澤連斯基雖然宣稱計劃在幾個月内舉行第二次“和平峰會”,但目前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願意接手繼續主辦,這就意味着想要徹底在國際社會上孤立和圍堵俄羅斯并不現實,最起碼烏克蘭和美西方國家現在實作不了這一目标。值得一提的是,在峰會期間,土耳其和沙特阿拉伯等國代表均明确指出,隻有俄羅斯的參與才能取得有意義的進展。
換句話說,如果俄羅斯無法參與烏克蘭問題“和平峰會”的讨論,那麼烏克蘭危機無法得到真正意義上的解決,這場本不該發生的軍事沖突還将會繼續持續下去,無論最終結果如何,烏克蘭都将會是最大的輸家。至于包含金磚國家在内的14個與會國拒絕在聯合公報上簽字,其實這是一個預料之内的事情。
烏克蘭危機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在過去2年多的時間後,國際社會基本都已經非常清楚。誠然,各國并不認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别軍事行動的做法,但是也并不了解烏克蘭始終不願“和談”的想法。以此次瑞士“和平峰會”為例,俄羅斯作為沖突的另一當事方沒有受到邀請,這就意味着本次峰會的真正目的就是對俄羅斯發難,利用國際輿論的施壓逼迫俄羅斯在烏克蘭問題做出一定的妥協和讓步,滿足美西方國家和烏克蘭的利益訴求。是以,在分析人士看來,與其将此次會議稱為“和平峰會”,倒不如說是“批鬥會”。
既然美西方國家舉行這次峰會是想讓與會國“選邊站隊”,那麼那些保持客觀中立态度和立場的國家自然不會慣着,是以14個國家拒絕簽字,還有2個國家是在簽字之後又做出了撤銷決定,讓烏克蘭和主辦方瑞士都非常尴尬。不過,相較于這場“遇冷”的“和平峰會”,美西方國家對此的敷衍态度讓澤連斯基大為不滿。此前,美國總統拜登因為“行程沖突”不能出席“和平峰會”就讓澤連斯基頗有微詞,雖然烏克蘭政府一再勸說拜登參會,強調拜登對于“和平峰會”的重要性,但都遭到了無視,最終是由美國副總統哈裡斯和國家安全助理沙利文帶隊參會。但是哈裡斯在參加完晚宴之後就帶頭選擇提前早退離場,将後續事宜全部抛給沙利文來處理。雖然美國給出的解釋是“政務繁忙”,但此舉也直接暴露出了美國對于這場“和平峰會”的輕視、敷衍态度。或許在他們眼中,壓根就沒必要來參會,這完全就是浪費時間。
隻不過考慮到美國目前為烏克蘭提供了大量的軍事援助,又或者說美國決定了烏克蘭的命運和未來,是以澤連斯基即使再不滿,也不能将情緒發洩出來。而在這一背景下,澤連斯基将目光投向了中國,與之前指責中國不派遣代表參會的強硬言論不同的是,這次澤連斯基主動對華發出善意信号,表示烏克蘭從未說過中國是敵人,希望和中國做朋友。很顯然,澤連斯基經過這次“和平峰會”之後終于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到底是誰一直在為這場危機的解決而努力,誰一直在貢獻自己的力量。如果烏克蘭不想成為這場地緣政治博弈的犧牲品,那麼就必須要聽取包括中國在内等緻力于勸和促談的國家提出的方案建議,隻有這樣才可以将烏克蘭的損失和影響降至最低,否則烏克蘭将徹底失去民族的未來和發展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