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為什麼說國語是落後語言?同音字多,歧義多,不夠形象生動

為什麼說國語是落後語言?同音字多,歧義多,不夠形象生動

為什麼說國語是落後語言?同音字多,歧義多,不夠形象生動

為什麼說國語是落後語言?國語同音詞太多 ,表達不清楚,很容易産生歧義,往往要解釋一下,是哪個字。

比如,箭和劍,一箭和一劍,這是分不清的。“他死于劍下”,和“他死于箭下”,你能聽出來有什麼差别嗎?離開了語境,就無法了解。但是,不是每一句話都有語境。

還有,減和剪,尤其是“剪掉”和“減掉”,你也有可能聽不出來。比如說,“剪掉這張紙,還有幾張”和“減掉這張紙,還有幾張”,你也不容易厘清楚。

還有就是桌腳和桌角,國語也沒法講清楚。比如,“他撞到桌腳了”和“他撞到桌角了”,你能區分開嗎?

此外,食指和十指,也很難區分。比如,“他食指受傷”和“他十指受傷”,一下子也聽不出來。

是以,我們在講這些詞彙的時候,往往要順帶解釋一下。

但是,這些詞彙在很多方言中是有差別的。

為什麼說國語是落後語言?同音字多,歧義多,不夠形象生動

粵語有6個聲調,比國語多4個,同音字很少,比國語少很多。

不過,國語雖然落後,但确實簡單,很容易普及。我們大力推廣國語,目的就是降低溝通成本,提高溝通效率,這一點,國語不辱使命。

但是,很多詞彙用國語是沒法表達的,必須用方言,這就是方言的魅力。

再一個就是讀格律詩,用國語讀起來非常别扭。如果用湘語、粵語、閩南語等方言,感覺就好多了,琅琅上口。比如《早發白帝城》,用粵語讀起來的感覺就特别好。尤其是有入聲字的格律詩,如果入聲字變成了國語的陰平或陽平,就會感覺很别扭。讀古詩,我一般用安化方言,除非是讀給别人聽。

有些說法,在方言中是很形象的。比如,國語說張冠李戴,我們湖南安化方言就說“牛卵伸到馬胯裡”。粗是粗了點,但很形象,比張冠李戴更容易了解。

還有就是,牽強附會,東拉西扯,我們安化叫“麻山裡扯到豆山裡”。想一想,麻和豆完全不相關,怎麼能扯一起呢?

為什麼說國語是落後語言?同音字多,歧義多,不夠形象生動

搞錯了對象,或找錯了人,我們安化話叫“擔水找錯了碼頭”。比如,你跟老婆置氣,卻沖着孩子發脾氣,孩子說:“你擔水找錯了碼頭!有本事你找我媽去!”

說一個人很忙,安化方言有“前腳打後腳”的說法。還有一個更形象的,叫“屙尿都不得卵幹”,這個很有點粗鄙。

說一個急急忙忙,則用“雷急火急”。試想一下,還有比雷和火更急的嗎?

在我印象中,安化方言沒有鄰居這個詞彙,而是說上屋下屋。湖南安化多丘陵,鄰居之間的房子往往也不在一個水準面上,于是以上屋下屋指代鄰裡。比如某人說:“這個人我認得,跟我上屋下屋。”

如果将不同年代的兩個人拿出來對比,國語叫“關公戰秦瓊”,我們安化叫“張飛殺嶽飛,殺得滿天飛”。

為什麼說國語是落後語言?同音字多,歧義多,不夠形象生動

比如,笃定地說今天不會下雨,用國語怎麼說?無非就是今天鐵定一定肯定不會下雨之類的,而安化方言則是“擔水上天都冇得雨落”,是不是更生動,更笃定?

方言雖然粗淺,但确實很有意思,保留了很多古文化,古民俗,以及古音古字,值得我們去發現,去傳承。

(2024年6月3日于武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