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作者:鐵道兵文化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韓耀先

1975年春節後,師宣傳科選送我到青海日報社學習新聞釆寫。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4月5日快中午的時候,我突然接到團宣傳股一位幹事打來電話,說正在施工的關角隧道發生塌方了。我急切地詢問具體情況,他說尚不清楚,隻知道塌方位置在隧道出口方向,有一百多人被堵在洞内生死不明,洞外正在奮力組織搶險救援。

關角隧道位于青海省天峻縣境内,全長4009.89米,軌面最高3692米,山頂海拔4200米,是青藏鐵路最長的隧道,也是當時國内海拔最高、線上最長、地質最複雜的鐵路隧道,成為全線的重點項目和難點工程。隧道穿越地帶地質構造極為複雜,岩性多變,軟硬不均,斷層最寬處一百多米,斷層帶兩側岩石破碎,裂隙叢生,極易坍塌。隧道最早開挖于1958年8月,由原西甯鐵路局第四工程處施工,1961年完成成洞2530米後停工封閉。經過十幾年的積水浸泡和自然風化,洞内塌方淤積十分嚴重,地質條件更加複雜。1974年青藏鐵路恢複施工後,鐵道兵47團承擔關角隧道施工任務,由1營和2營分别從出口、進口掘進。1974年5月開始複工調查,10月複工,一連擔負出口原停工封閉現場清理、處理塌方等任務。在清理工作中,進、出口部隊先後處理大小塌方130多次。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一百多人被塌方堵在隧道裡,這在鐵道兵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光輝曆程中從來沒有過,在中國鐵路建設史上也是聞所未聞!而且,關角隧道海拔3700多米,高原空氣含氧量本來就少,塌方堵住洞口,空氣不能流通,洞内的氧就更少了。

情況危急!

吃過午飯,我又打電話詢問塌方搶險救援的情況。那時不像現在通訊這麼友善,既沒有行動電話,更沒有智能手機。好在青海日報社和青海省委在同一座辦公樓上,共用一個電話總機,接轉軍電還比較友善,我隔一個多小時就打一次電話,及時了解搶險資訊。

第二天一大早,我起床後顧不上吃飯就跑到辦公室給部隊打電話。好消息從幾百公裡外的天峻傳來:淩晨一時五分,經過十四個多小時的緊張戰鬥,被塌方堵在洞内的一百二十七名幹部戰士全部救出,無一傷亡!

奇迹!天大的奇迹!在空氣稀薄、嚴重缺氧的高原隧道,一百二十七名指戰員被困十四個多小時竟能戰勝塌方全部生還,史無前例!

這是一個極具新聞價值的重大事件。

很快,接到師裡的訓示,我接上新華社青海分社、《人民日報》駐青海記者站、《鐵道兵》報和《青海日報》等新聞機關的記者,趕赴關角隧道現場進行采訪報道。

這次驚天動地的大塌方搶險涉及場面廣,涵蓋範圍大,關聯的人多:從草原到首都,從軍隊到地方,從洞内到洞外;上至鐵道兵兵部、青海省委,下到洞内、洞外火線成立的搶險突擊隊;既有兵部的首長親臨現場指揮,又有新訓結束剛到連隊才四五天的新兵英勇戰鬥;洞内積極組織突圍,洞外奮力進行搶救,四面八方大力支援……彙成了一曲感天動地、響徹雲霄的雄壯交響樂!

師宣傳科将各新聞媒體的記者和部隊報道員組合成一個團隊,分成三個小組分頭深入進行采訪。大家先用四天的時間,跑了五個機關,把洞外如何組織搶險救援的事迹進行了分頭采訪。然後又住在一營,深入班排,集中采訪被堵在洞内的幹部戰士。通過召開座談會、個别談心、現場觀察等方法,了解了大塌方搶險的驚心動魄場面,認識了忘我戰鬥的英雄群象,捕捉到大量鮮活細小的典型事例,掌握了八十多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情節。

報道素材豐富充足,搶險戰鬥驚心動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搶險人物可愛可敬。如何客觀、完整地還原這場齊心協力戰塌方的高原搶險圖景,真實、生動地展示廣大官兵舍生忘死救戰友的英雄風采,成為每個參予采寫報道人員反複思考的問題。

報道的目的,不僅僅是單純表揚好人好事,更重要的是通過報道典型事迹宣傳先進思想,弘揚社會正氣。這篇通訊應确立一個什麼主題思想呢?大家感到,這個群體事迹既展現了黨的上司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又反映了人民軍隊無所畏懼一往無前的革命精神;既展現了黨的團結勝利路線,又反映了學習理論煥發出來的革命精神。當時,記者們出現了三種意見:一部分同志認為,應當緊跟形勢,配合時代需要。這個事迹正好發生在學習理論的熱潮中,應該展現用理論指揮戰鬥;第二種意見主張突出團結戰鬥,洞内洞外團結戰鬥,軍隊地方團結戰鬥,幹部戰士團結戰鬥;還有幾位同志主張用發揚“三股勁(保持過去革命戰争時期的那麼一股勁,那麼一股革命熱情,那麼一種拚命精神)”統領主題。三種意見,各有道理,主題難以确立,稿子無從下筆。最後,1959年曾寫出著名長篇通訊《苦聰人有了太陽》的新華社記者黃昌祿(後任新華社四川分社社長)引導大家從表及裡、由淺入深地分析,認為在搶險中,不論是用理論指揮戰鬥,還是發揚“三股勁”、團結戰鬥,都表現了幹部戰士們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崇高共産主義精神。而這種活生生的共産主義精神,不僅是目前、而且是永遠應當提倡發揚的。

認識統一了,大家确定從發揚共産主義精神這個高度來組織通訊。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主題确定了,但要真正表現好主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個群體事迹,場面大,頭緒多,人物衆多,事例繁雜,涉及四面八方,人物數以千計。是以,稿子寫起來頗為費勁,寫了三遍都不理想。第一稿,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紀錄”了下來,主題和人物被過程所淹沒。第二稿,壓縮了一些情節,并在結構上做了些調整,主題仍不鮮明。寫第三稿前,自願到大西北支邊的《青海日報》記者王春崗,又和大家一起重溫了他以前供職的《中國青年報》組織采寫的著名長篇通訊《為了六十一個階級弟兄》。經過反複研究,大家确定從不同的側面(如生死面前繼續戰鬥,全力以赴搶救戰友,危急時刻勇擔風險,沖鋒在前撤退在後)等來表現共産主義精神。雖然下了不少功夫,主題還是不突出。親臨現場的同志們聽了第三稿後批評說,事情的過程是反映出來了,但是不知道共産主義精神在稿子裡指什麼。

為什麼從幾個側面來反映共産主義精神,主題還是顯得模糊分散呢?大家又一次認真分析研究,感到主要原因在于作者對共産主義精神缺乏明确的認識,特别是對共産主義精神的實質沒有深刻的了解。共産主義精神的表現形式很多,單純從幾個側面來表現既費力又分散,結果隻抓住了一些表面現象,而沒有抓住它的實質。那麼,共産主義精神的實質是什麼呢?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學習讨論,大家進一步提高了認識,認為共産主義精神是展現共産主義理想、風格和情操的思想意識,是人類最先進、最崇高的理想,如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雷鋒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以及先人後己、大公無私等。它與極端自私的個人主義是針鋒相對的。黃昌祿記者總結說:共産主義精神歸納為兩個字就是“忘我”,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公”。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大家又進一步分析了所有材料,發現不管洞内自救、洞外搶險,還是八方支援,他們的思想都表現了忘我的共産主義精神。洞内遇險的同志面對生死考驗,沒有考慮個人安危,而是想到戰友的安全,争着“把生的希望讓給别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洞外搶險的同志全力以赴,不惜一切,“為救戰友,粉身碎骨也情願”。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通過分析,大家對主題的認識更加深刻了,又重新調整了稿子的結構。經過反複修改,一篇近萬字的通訊《一曲共産主義精神的贊歌一一記解放軍某部風雪高原戰勝大塌方的事迹》終于寫成。稿子的“魂”立起來,主題就鮮明、突出、深刻了,事迹自然也就生動感人了。

在這場同時間賽跑、與死神PK的搶險戰鬥中,關鍵時刻勇于沖鋒陷陣、困難面前更顯英豪本色的一連,一如既住地沖在最前面,幹部戰士個個無所畏懼,洞内洞外人人争當先鋒,義不容辭地站在了排頭兵的位置:

一一洞内,第一個發現險情讓戰友們後撤的“吹哨人”是一連人!

一一洞外,承擔正洞搶險主攻任務的突擊隊是一連人!

一一搶險中沖在最前面的“小老虎”、洞外唯一的二等功榮立者是一連人!

一一導洞挖通後,洞内最後一個撤出的也是一連人!

塌方那天上午,一連副連長彭德福和三排副排長李再益帶領三排的十八個戰士走進洞口一百多米處,清理隧道封口後沉積下來的黑泥。10時前後,連長苌根京來工地給彭德福交代完工作剛走出隧道沒幾分鐘,忽然從邊牆上掉下一塊混凝土。這引起李再益的高度警覺,因為這是一座停工多年的未成老隧道,掉混凝土塊不就是塌方的征兆嗎?他擡頭仔細觀察,發現邊牆離地面四米的高處裂了一條長五米、寬十厘米的橫縫,靠邊牆的地平面上有四五米長的泥土正在慢慢上升,拱頂部有三個剛掉過混凝土的新痕迹。他立即将險情報告彭德福。正在這時,“嘩”地一聲,他的右前方又掉下來一塊碗大的混凝土塊。不好!一場大塌方即将發生!

生死關頭怎麼辦?這時,他倆隻要向外跑出幾步,就完全可以脫離險區,平安無事。可是,洞内還有本連和二連、五連的一百多名幹部戰士在施工,如果他倆一跑,大夥兒肯定就會跟着往外跑,那将會造成重大傷亡!他倆不約而同地果斷向戰友們發出呼喊:“撤!快往裡撤!”在危險區施工的十多名戰士剛剛撤離,“轟隆隆”一聲巨響,一千五百多方土石山崩地裂般地倒塌下來,把一百二十七名官兵嚴嚴實實地封堵在隧道裡。

部隊上司火速奔向現場,剛剛成立的搶險指揮所果斷作出部署:搶險隊伍兵分兩路,一路從正洞塌方體頂部挖小導洞,一路從已被封閉的橫通道下面挖小導洞,兩支隊伍同時向隧道裡掘進!

一連承擔關鍵而艱巨的正洞搶險任務。患有嚴重胃潰瘍和關節炎的苌根京連長本來準備當天去外地治病,險情發生後立即投入搶險戰鬥,迅速指揮四排八名老兵組成突擊隊,貼着隧道左邊拱角邊挖掘邊支撐,支起一條32米長的生命通道。

從正洞塌方體上挖導洞危險更大,因為塌方體比較虛松,随時都可能發生塌方。第一個沖上去的副班長袁武學隻有一個念頭:危險時刻要沖在前,就是天塌下來也要把戰友救出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他和黨百發、李三虎、馬臣義、譚國顔等幾個“小老虎”連續戰鬥了八九個小時,連長指令他們撤出來吃飯,可誰都不肯出來,連長隻好硬往外拖。當拖到袁武學時,他向連長請求說:“我了解險情,也幹順手了,換人會影響進度,耽誤時間。争取一分鐘就是一分鐘勝利呀!”等到夜裡九點左右時,連長再次指令他下來休息。他想:不把戰友救出來,說什麼也不下去!最後連長讓人硬把他拖了出來。剛到洞口,極度疲勞的他就暈倒了。醒來後,他連着喝了三杯水,吃了兩個饅頭,又和幾個戰友沖了上去,繼續戰鬥在開挖導洞的最前面。洞越挖越深,也越來越小,在本來就缺氧的高原上,呼吸越來越困難。但一想到洞内的戰友更缺氧、更疲勞、更危險時,他便不顧一切地拼命幹起來。洞内一絲手電筒的光亮從縫隙裡射出來,勝利在望,他的心情也更加急迫:如果能過去幫裡面的戰友往外挖,不是能更快些嗎?受困的戰友不就能更早一些脫離危險嗎?他來不及向上司彙報,就快速扒了一個勉強能爬進去的小洞毅然決然地往裡鑽。沒想到,他爬進去後立即受到裡面戰友的責怪:“裡面的人都出不去,你還反而往裡鑽。現在已經一百二十七個了,你進來就一百二十八啦。多一個人多一分危險!”事後有的同志問他,裡面那麼危險你為什麼還要往裡鑽?他說:“當時根本沒想到什麼危險,隻是想到早點兒與戰友見面,早點兒讓他們脫險!”由于連續幹了十多個小時,袁武學出洞後已處于虛脫狀态,一件綠襯衫被汗水和泥土染得不見了真色,在零下十幾度的寒夜中被凍得梆梆硬。回到連隊,他竟然睡了三天三夜。

淩晨一時許,通向洞内的小導洞挖通了!被堵了十四個多小時的遇險官兵勝利外撤。這時,李再益想:這仍是考驗一個軍人能否正确對待生死的時刻,應該先讓兄弟連隊的戰友們撤出去,脫離危險。他把想法給大家一說,全排同志一緻同意。就是這位最早發現險情、首先往裡報警的“吹哨人”,這時又讓兄弟連隊先撤,自己帶着戰友最後撤出險區。

這就是一連人一一英雄的一連人!生死關頭,沖鋒在前,退卻在後,把生的希望讓給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長篇通訊《一曲共産主義精神的贊歌一一記解放軍某部風雪高原戰勝大塌方的事迹》寫出後,新華社發了通稿,《青海日報》用第一、第二兩個整版的超大版面,配以短評、照片、插圖全文刋登,《解放軍報》《光明日報》《鐵道兵》報、《北京日報》《南方日報》等多家軍内外大報在顯要位置予以刋載,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青海人民廣播電台等電台在黃金時段播發。青海省還将通訊作為範文編入中學國文課本。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解放軍報的報道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青海日報的報道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青海中學國文課本轉載

這次搶險采寫任務完成後,我又回到青海日報社繼續學習。戰勝大塌方的通訊在《青海日報》發表後反響熱烈,報社陸續收到一些讀者來電來信。我覺得意猶未盡,又根據“吹哨人”李再益和“小老虎”袁武學兩人的會議發言材料,整理了《危險時刻一心想着戰友》和《為救戰友粉身碎骨也情願》兩篇文章。報社上司看後,馬上安排刋發在第三版上半版,并特意組織了一個專欄,冠以《用共産主義精神從事工作》醒目欄題,還配發了編者按和插圖。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青海日報的評論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王成林政委的文章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袁武學副班長的文章

那時的部隊上司非常重視宣傳報道工作。時隔不久,師長陳友國、政委許守華等上司公出路過西甯,專門去青海日報社拜會報社上司,表示謝意。當時正好鐵道兵雜技團在西甯演出,門票非常緊俏,兩位上司特地囑托我一定給報社的上司和編輯記者們多聯系一些。

驚心動魄的搶險救援結束後,部隊上司機關給在戰鬥中表現突出的七十多位幹部戰士記三等功,給九位幹部戰士記二等功,其中一連三排榮立集體三等功,“吹哨人”彭德福、李再益和“小老虎”袁武學榮立二等功,連長苌根京和肖崇炳、金仁華、孟忠俊、仲功禮、黨百發、李三虎、成耀華、馬建相、馬成義、譚國顔、孟樹林、張博懷、袁增産、李康煥榮立三等功。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十師老戰士重返青藏線中戰塌方立功人員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戰塌方中榮立二等功的3位戰友

左起:袁武學 李再益 鄭士友(2連)

他們的名字将永載史冊!

他們的壯舉将世代傳誦!

人民不會忘記他們!

曆史不會忘記他們!

一連故一連故事:生死關頭一連人 作者/韓耀先 美篇制作/袁武學

上級首長接見戰塌方部分立功人員

我為自己是一連人而自豪!1976年提幹,團裡下令我為一連一排排長。

我也為自己不是真正的一連人而遺憾,因為一直在機關駐勤而沒有到崗,隻是個“挂名排長”。

遺憾!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二O二O年仲夏草于北京首科花園

作者:韓耀先,1972年12月從山東梁山入伍,曾任一連排長,鐵道兵報社記者、編輯,人民鐵道報副總編、進階記者

編輯:樂在其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