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風筝王”楊元恒 匠心堅守中創新制作技藝

作者:山西科技新聞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鸢。初夏時節,微風和煦,汾河公園十裡長堤綠草茵茵,天空中各式造型的風筝翩然飛舞。隻要省級非遺晉源風筝傳統制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楊元恒帶着風筝一出現,便吸引來最多驚豔的眼神。

“風筝王”楊元恒 匠心堅守中創新制作技藝
“風筝王”楊元恒 匠心堅守中創新制作技藝

有别于工業流水線制作的風筝,特級風筝大師楊元恒手作的風筝不僅外形頗具美感,還創新融入機械原理,能振翅、眨眼、發出各種響聲,令人歎為觀止。

“風筝王”楊元恒 匠心堅守中創新制作技藝
“風筝王”楊元恒 匠心堅守中創新制作技藝

走入楊元恒的工作室,一進門就是成捆的青竹。“這是外地朋友專程從四川寄來的,是做風筝的原材料!”楊元恒笑眯眯地說。

  工作室的兩個房間裡,桌上擺的、箱子裡存的、牆上挂的數百架風筝及刨子、錘子、剪子等各類木匠用具令人眼花缭亂。

“風筝王”楊元恒 匠心堅守中創新制作技藝
“風筝王”楊元恒 匠心堅守中創新制作技藝

“晉源風筝發展曆史悠久,春秋時期便成為傳遞資訊的載體之一。造紙術出現後,晉源有了專事風筝彩繪的藝人。明清時期,晉源以硬翅類、軟翅類、龍類、闆子類等多個品類的風筝著稱,融空氣動力學、工藝美術學、氣象學等為一體。晉源風筝,展現了太原悠久的曆史和獨特的文化特色……”提及晉源風筝,楊元恒娓娓道來。

“風筝王”楊元恒 匠心堅守中創新制作技藝
“風筝王”楊元恒 匠心堅守中創新制作技藝

出身于木匠世家的楊元恒,傳承了父親的巧手技藝,有了女兒後,楊元恒常做風筝給孩子玩。他做的老鷹風筝漂亮威武,飛在天空威風凜凜,讓年幼的女兒“嘚瑟”了很久。從那時開始,楊元恒徹底愛上了手作風筝,到處拜師學藝。天賦加努力,他的制作風筝技藝很快脫穎而出,成為晉源傳統風筝制作工藝代表性傳承人。

他制作的龍風筝,眉毛、眼睛、胡須齊動,口含的龍珠更能“呼噜噜”地轉動起來。老鷹風筝眼神銳利,尾羽開合自如。而這一切的“機關”就在風筝後面,隻見一個個木質齒輪互相咬合,形成關聯軸,牽一發而動全身。這些齒輪全部用竹木所制,再以不鏽鋼絲纏繞,很是精巧。

制作風筝時,楊元恒還融入了大量傳統文化元素,一隻風筝便是一段脍炙人口的民間傳說或典故。

取自《白蛇傳》中白娘子盜取靈芝草的靈芝風筝,精巧可愛,一隻口銜靈芝、撒蹄奔跑的小鹿,頂端架設一張藤弓,放飛時可以迎風發出“嗡嗡”聲,被譽為“世界十絕風筝”之一。

  關公風筝制作成相貌堂堂、一派正氣的關公形象,風筝飛在半空引人注目,令人回味。

  一條中華龍,僅龍頭就有半米寬,龍身近百米,昂首仰望,盤旋在半空展現龍騰四海的傲人之姿。

  最常見的燕子風筝,在這裡分為娃娃燕、胖燕、瘦燕、比翼燕、耄耋燕等多個品類。胖燕代表氣宇軒昂的男子、瘦燕是柔情萬種的女性、比翼燕是恩愛攜手的夫婦、娃娃燕是憨态可掬的小娃娃、耄耋燕則是慈眉善目的老者。

  寶瓶、老鷹、宮燈、白菜、大象、蜻蜓、蝴蝶、螞蚱、蜈蚣……萬事萬物,在楊元恒的工作室,均可化身為風筝。

一架風筝的誕生,需要經曆構思、選材、削條、紮制、裁剪、裱糊、彩繪、試飛等十幾道工序。很多小部件需要将竹片劈開後刨平,用酒精燈烤,再放入烤箱定型一周。為此,楊元恒還發明了風筝專用烤箱。這些色彩鮮豔、形态逼真的風筝,充分展現傳統木匠工藝的精髓。

  對楊元恒而言,風筝已經成為他生命的一部分。楊元恒已獲得近200項國内外各類風筝比賽大獎,他還擔任山西省風筝協會副主席,并且是國家級風筝大賽的裁判。随着參加國内、國際風筝大賽頻次漸多,楊元恒會做的風筝樣式越來越多,硬翅風筝、軟翅風筝、串式風筝、闆式風筝、鑼鼓風筝、機械動态風筝……風筝制作思路也變得更融合、開放、多元。

  為了将制作風筝的技藝傳承下去,近年來,楊元恒收了徒弟,還在各個學校毫無保留地開展傳承活動。“希望我們的非遺風筝飛得更高、飛得更穩!”楊元恒充滿期待。

來源:晉源區融媒體中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