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泰化學變ST中泰”,北向、險資、公募各踩雷,監管出清決心彰顯

“中泰化學變ST中泰”,北向、險資、公募各踩雷,監管出清決心彰顯

财聯社

2024-05-19 19:19釋出于上海上海報業集團旗下《财聯社》官方賬号

财聯社5月19日訊(記者 闫軍)周末又傳來監管大消息,5月17日晚間,中泰化學公告,收到行政處罰決定書,伴随着處罰,公司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中泰化學”變更為“ST中泰”。

就在前一個交易日,5月17日,中泰化學收盤4.93元,大漲5.12%,成交2.71億元,總市值127.69億元。不料,周末處罰落地,股吧也炸了鍋,在股民看來,中泰化學連跌三年,非但回本無望,還預定了複牌後的跌停闆。

中泰化學被ST的同時,公司控股股東中泰集團也接到處罰。新疆證監局的處罰決定指出:中泰集團作為中泰化學控股股東,組織、指使了對中泰化學的資金占用行為,導緻上市公司存在重大遺漏的資訊披露違法行為。監管對中泰集團對中泰集團責令改正,給予警告,處以500萬元罰款。

新“國九條”以來,監管通過嚴格退市标準,既把好“入口關”,又要做好上市後的持續監督。截至5月19日,僅一個多月已有51家上市公司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即被ST。此外,已有包括ST中南、*ST左江、*ST三盛、*ST越博等13隻ST公司公告稱收到終止上市事先告知。一批ST股敲響了退市警鐘,正展現着監管加大對“僵屍空殼”“害群之馬”出清力度。

中泰化學被ST引發市場關注的原因,一是實控人為國資,身處目前熱門的化工闆塊;二是包括北向資金、公募、險資等多家機構出現在前十大股東中,機構資金踩雷ST股的情形此前并不多見。

财務造假,百億市值國企被ST

因财務造假、未及時披露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的關聯交易等原因,5月17日晚間,中泰化學公告稱,公司及控股股東中泰集團分别收到新疆證監局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

新疆證監局表示,經查明,中泰化學2022年年報中存在虛假記載;未及時披露控股股東及其關聯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的關聯交易,2021年年報、2022年年報中存在重大遺漏;案涉公司債券及債務融資工具存續期披露的年報存在虛假記載、重大遺漏,相關債券募集說明書資訊披露不準确。

公司披露的2022年度報告财務名額存在虛假記載(2022年合計虛增收入42.48億元、虛增成本42.48億元,分别占《2022年年度報告》中披露的營業總收入及營業總成本的7.60%及7.75%)。

新疆證監局決定對公司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500萬元罰款;對相關當事人給予警告并處以數額不等的罰款。

中泰化學控股股東為中泰集團,實際控制人為新疆國資委。監管指出,中泰集團作為中泰化學控股股東,組織、指使了對中泰化學的資金占用行為,導緻上市公司存在重大遺漏的資訊披露違法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新修訂的退市規則,新增了三種規範類退市情形,其中就涉及對内控問題的監管,将資金占用、内控審計意見、控制權長期無序争奪等納入規範類退市情形,增強規範運作的強限制。

是以,新疆證監局對中泰集團責令改正,給予警告,并處以500萬元罰款;對時任中泰集團财務總監龔春華給予警告,并處以200萬元罰款。

處罰落定後,深交所對中泰化學股票交易将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5月20日停牌一天,5月21日開市起複牌并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股票簡稱由“中泰化學”變更為“ST中泰”,股票交易的日漲跌幅限制為5%。

“中泰化學變ST中泰”,北向、險資、公募各踩雷,監管出清決心彰顯

股價已大跌三年

今年3月20日,因涉嫌資訊披露違法違規,中泰化學被證監會立案調查,随後公司控股股東中泰集團同樣被證監會立案調查。2個月以來,公司公告多與違紀違規調查進展相關。

從财務資料來看,近三年來,中泰化學營收每況愈下,到2023年持續惡化,淨利潤轉虧。财務資料顯示,中泰化學2023年營業收入約371.18億元,同比減少28.15%;歸母淨利潤虧損約28.65億元,上年同期盈利7.76億元。今年一季度,公司營收77.8億元,同比下降27.33%;歸母淨利潤虧損約1.77億元。

“中泰化學變ST中泰”,北向、險資、公募各踩雷,監管出清決心彰顯

回到股價上,中泰化學最近高點是在2021年9月,股價一度超過18元,随後開啟斷崖式下跌,截至目前,已經較高位跌去7成。

“中泰化學變ST中泰”,北向、險資、公募各踩雷,監管出清決心彰顯

北向、基金、險資均踩雷

盡管有立案調查的預期,但是被ST公告之後,整個周末都引發市場讨論。有投資者認為,成為ST股必然會引發機構砸盤,而也有投資者認為是“利空盡出”。

中泰化學目前在A股有約11萬投資者,戶均持股11.3萬元。因财務作假,已有律師建議投資者索賠,目前符合中泰化學股票索賠條件的投資者是2021年4月10日至2024年3月20日期間買入,并于2024年3月21日及之後賣出或持有該股票并受到損失的投資者。

機構持股占比誠然不低。截至去年年底,機構持股合計1.1億股,持股比例為42.88%,到了今年一季度,因公募僅在季報公布前十大重倉股明細,持股占比下降至37.16%。

在前十大流通股東中,以香港中央結算有限公司為代表的北向資金排名第4,盡管自2023年中報以來,北向持續減持,但截至今年一季度,持有比例為1.08%。

此外,機構資金中,中證500ETF新買進前十大流通股,持股比例為0.91%,為第7大流通股東;中國人壽傳統險有所減持,持股比例為0.73%,為第9大流通股東。

“中泰化學變ST中泰”,北向、險資、公募各踩雷,監管出清決心彰顯

值得注意的是,從前十大流通股變動來看,公募減持明顯,躲過一劫。在2023年年報披露的前十大流通股中,還有鄭澄然管理的廣發高端制造、林慶管理的富國興遠優選12個月持有的身影,不過在今年一季度均已減持并退出前十大流通股東。

從公募基金持倉來看,在2023年底,全市場214隻公募持有中泰化學,合計持股比例為6.14%,持有較多的是廣發高端制造、富國興遠優選12個月持有、南方中證500ETF、廣發鑫享、廣發成長動力三年持有等,不過中泰化學并未進入上述基金的前十大重倉股中。

到了今年披露的前十大重倉股持有中泰化學的僅有2隻基金,即富國興享回報6個月持有、富國穩健添利,這隻基金均為偏債類型,投資權益比重不高,持有占淨值比分别為1.01%和1.02%。

在股票被ST後,基金公司很有可能下調持有股票估值,就比如此前ST中南,基金公司按照0.1元下調了估值。

近期舉辦的“5·15全國投資者保護宣傳日”活動上,證監會主席吳清再次強調,進一步推動提高上市公司品質,從上市公司的“入口”到持續監管,再到“出口”,都正在建立更加嚴格的制度安排。目的就是堅決把造假者擋在門外,把“僵屍企業”、害群之馬堅決清出市場。

在業内看來,在新“國九條”等系列嚴監管政策之下,一大批不規範企業被ST、ST股敲響了退市警鐘,對于投資者而言,警惕“黑天鵝”,不參與有ST風險的公司就顯得尤為重要。

(财聯社記者 闫軍)

檢視原圖 165K

  • “中泰化學變ST中泰”,北向、險資、公募各踩雷,監管出清決心彰顯
  • “中泰化學變ST中泰”,北向、險資、公募各踩雷,監管出清決心彰顯
  • “中泰化學變ST中泰”,北向、險資、公募各踩雷,監管出清決心彰顯
  • “中泰化學變ST中泰”,北向、險資、公募各踩雷,監管出清決心彰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