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作者:齋小晗

1860年,是中華民族恥辱的一年。

在不平等條約的重壓之下。

整個外東北廣闊的100多萬平方公裡國土,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如今,走在那裡。

但那文化和風俗,原本都是這片神州熱土孕育出來。

在生命不能自由自在的地方,一切都顯得格格不入而違和。

他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片土地,卻被迫學習異族的語言,過着與周遭格格不入的生活。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可過了這麼久。

這一片地區,依舊發展不起來,這是為什麼?

巨額的投資

可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需要的,便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翻開曆史的厚重卷宗。

你就會發現,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要在這片,曾幾何時被抛棄的荒原上修建大路、架設電線杆,打造一座座供水供電系統,建構起覆寫整個地區的基礎設施網絡。

而一旦開工在即,更多的人力物力将被無休止地投入進去。

猶如把整個國家的心血和财富,

當務之急,應是全力重振城鄉。

修複戰争的創傷,而不是貿然開疆拓土。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于是,

從一開始,這裡就成為了無人問津的荒涼之地。

而越是這般杳無人煙,就越缺乏發展的人力投入和政策照拂。

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那些最後的頑疾,甯可含辛茹苦也要紮根于此的人們,也終于被極端艱苦的環境生存壓垮了。

連一間學校醫院,都很難再支撐下去。

外東北這片曾經遼闊的疆土,也就慢慢成了名副其實的“無人區”。

一切的繁華熱鬧,都成為過往雲煙。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這裡,隻剩下了呼嘯的冷風和滾滾的黃沙。

各種優惠和補貼政策

當時,沙俄還是費盡心機。

他們四處遊說,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可是無論撒下多少金銀,依舊很少有人前往。

畢竟,那裡離母土太過遙遠。

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廣袤無垠、荒蕪凄涼的曠野。

最後,沙皇們隻能無可奈何地作罷。

把這片自己攫取的疆土擱置一旁,任其閑蕩蕩。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遠東離莫斯科太過遙遠。

地理上的阻隔,注定了這一帶的政治疏離感将與日俱增。

如果遠東地區财富日益雄厚,人口漸次發達,與中心政權的利益出現分歧。

屆時,莫斯科政權傾注在這片疆土上的全部心血。

豈不都化作了一場虛耗?

這無疑是當政者們最不願看到的結果。

于是,在艱難的選擇面前,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就這樣,整整165年過去了。

遠東這片肥沃而廣袤的領土,被遺棄在了随時可能改朝換代的年代洪流之中。

人去樓空,一切生機都被生生扼殺在了搖籃之中。

除了呼嘯的寒風和稀疏的遊牧人煙,這裡别無他物。

前景在哪裡?

若一直死死攥着外東北這塊地盤不放。

若是強行,在這片人迹罕至之地大興土木,硬生生将人口拽過來開墾,結果又會怎樣?

這些被迫來到這片陌生環境的人們。

無怪乎大量移民,在來到不久後就會三兩離散,轉而另尋出路。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即便有一些執拗之人決定紮根在此,但若是長期得不到扶持,卻又怎能在這蒼涼之地延續生計?

就算暫時能夠渡過,無人問津的最初階段。

一旦經濟不再富足,當地就會出現人口外流的惡性循環。

等到有一天,不堪重負放棄開發和投資時。

城市便會空空蕩蕩,隻剩下一座座空城聳立。

任風吹日曬、漸趨頹敗。

經曆過這一切,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屆時,沙俄在這片土地上所做的一切努力。

無疑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

而相比之下,

局面就會大為不同。

我們有衆多優秀的開拓者、建設者和守護者。

他們定能在這塊熱土上播下希望的種子,不久便能結出碩果累累的景象。

100萬平方公裡的外東北,歸俄國165年,發展遲緩,還能回來嗎?

或許,

不僅可以集中資源發展自身的歐洲部分,也使得這片曾被荒棄的疆土重新煥發生機。

在今後不久,在中華兒女的澆灌下百花齊放、碩果累累。

隻盼,這一刻早點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