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作者:斋小晗

1860年,是中华民族耻辱的一年。

在不平等条约的重压之下。

整个外东北广阔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国土,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如今,走在那里。

但那文化和风俗,原本都是这片神州热土孕育出来。

在生命不能自由自在的地方,一切都显得格格不入而违和。

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却被迫学习异族的语言,过着与周遭格格不入的生活。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可过了这么久。

这一片地区,依旧发展不起来,这是为什么?

巨额的投资

可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需要的,便是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

翻开历史的厚重卷宗。

你就会发现,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要在这片,曾几何时被抛弃的荒原上修建大路、架设电线杆,打造一座座供水供电系统,构建起覆盖整个地区的基础设施网络。

而一旦开工在即,更多的人力物力将被无休止地投入进去。

犹如把整个国家的心血和财富,

当务之急,应是全力重振城乡。

修复战争的创伤,而不是贸然开疆拓土。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于是,

从一开始,这里就成为了无人问津的荒凉之地。

而越是这般杳无人烟,就越缺乏发展的人力投入和政策照拂。

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那些最后的顽疾,宁可含辛茹苦也要扎根于此的人们,也终于被极端艰苦的环境生存压垮了。

连一间学校医院,都很难再支撑下去。

外东北这片曾经辽阔的疆土,也就慢慢成了名副其实的“无人区”。

一切的繁华热闹,都成为过往云烟。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这里,只剩下了呼啸的冷风和滚滚的黄沙。

各种优惠和补贴政策

当时,沙俄还是费尽心机。

他们四处游说,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可是无论撒下多少金银,依旧很少有人前往。

毕竟,那里离母土太过遥远。

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一片广袤无垠、荒芜凄凉的旷野。

最后,沙皇们只能无可奈何地作罢。

把这片自己攫取的疆土搁置一旁,任其闲荡荡。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远东离莫斯科太过遥远。

地理上的阻隔,注定了这一带的政治疏离感将与日俱增。

如果远东地区财富日益雄厚,人口渐次发达,与中心政权的利益出现分歧。

届时,莫斯科政权倾注在这片疆土上的全部心血。

岂不都化作了一场虚耗?

这无疑是当政者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

于是,在艰难的选择面前,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就这样,整整165年过去了。

远东这片肥沃而广袤的领土,被遗弃在了随时可能改朝换代的年代洪流之中。

人去楼空,一切生机都被生生扼杀在了摇篮之中。

除了呼啸的寒风和稀疏的游牧人烟,这里别无他物。

前景在哪里?

若一直死死攥着外东北这块地盘不放。

若是强行,在这片人迹罕至之地大兴土木,硬生生将人口拽过来开垦,结果又会怎样?

这些被迫来到这片陌生环境的人们。

无怪乎大量移民,在来到不久后就会三两离散,转而另寻出路。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即便有一些执拗之人决定扎根在此,但若是长期得不到扶持,却又怎能在这苍凉之地延续生计?

就算暂时能够渡过,无人问津的最初阶段。

一旦经济不再富足,当地就会出现人口外流的恶性循环。

等到有一天,不堪重负放弃开发和投资时。

城市便会空空荡荡,只剩下一座座空城耸立。

任风吹日晒、渐趋颓败。

经历过这一切,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届时,沙俄在这片土地上所做的一切努力。

无疑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而相比之下,

局面就会大为不同。

我们有众多优秀的开拓者、建设者和守护者。

他们定能在这块热土上播下希望的种子,不久便能结出硕果累累的景象。

100万平方公里的外东北,归俄国165年,发展迟缓,还能回来吗?

或许,

不仅可以集中资源发展自身的欧洲部分,也使得这片曾被荒弃的疆土重新焕发生机。

在今后不久,在中华儿女的浇灌下百花齐放、硕果累累。

只盼,这一刻早点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