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作者:翻開曆史看未來

這幾天或者說這段時間以來,有一個問題一直是我們這裡的熱點問題、也是廣大群衆特别關心的問題。

其實這個問題簡單點說就一句話,那就是:關于如何賣房的問題、關于如何讓群衆願意繼續買房的問題。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上圖我也不知道是哪位好事的、搞笑的、有才的網友的傑作。這張圖大概的意思就是:各機關、各部門都想出了各種辦法,最終的核心目的就是要把房子給賣出去、就是要讓普通群衆繼續買房。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至于現在房子為啥不好賣了呢?其實無非三個原因而已!

一是,房子太多了,該買的買過了;

二是,群衆對房子的預期或者說對經濟的預期發生了變化,另外就是大家的口袋确實有點空;

三是,雖然現在推出了各種“買房優惠”措施,但是房價還是有那麼一丢丢的貴、讓人有一丢丢的買不起;

當然了,我們今天讨論的重點不是我們家房子的問題;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是:美國人家裡面曾經關于賣房子的問題。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我估計有些人知道、我又估計有些人不太知道,美國早在2006春季的時候就發生過一場關于房地産行業的危機,簡稱:次貸危機。

後來這場起始于房地産行業的金融危機迅速波及到了很多行業。另外由于美國當時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尤其關鍵,是以最終導緻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我們首先來研究第一個問題:什麼是美國的次貸危機呢?

美國次貸危機,别稱次級房貸危機或次債危機,是一場發生在美國,因次級抵押貸款機構破産、投資基金被迫關閉、股市劇烈震蕩引起的金融風暴。

其實所謂的次貸危機很簡單。當時在美國基本上都是屬于貸款買房的狀态,很少有人會去全款買房。

一開始的時候,美國是需要對貸款買房人進行實力和信用評估的,也就是具備了一定“實力”的人才能貸款買房。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可是随着賣房的需求不斷的增加,慢慢的對貸款買房人的“實力”開始放松、開始不斷的放松。于是乎,很多沒有“實力”、沒有能力還款的人也開始貸款買房了,甚至很多人用假資訊、假名字貸款買房。

在2006年之前的5年裡,由于美國住房市場持續繁榮,加上前幾年美國利率水準較低,美國的次級抵押貸款市場迅速發展。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往後随着美國住房市場的降溫尤其是短期利率的提高,次貸還款利率也大幅上升,很多購房者的還貸負擔大為加重。

同時,住房市場的持續降溫也使購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過抵押住房再融資變得困難。這種局面直接導緻大批次貸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償還貸款,銀行收回房屋以後卻賣不到高價,進而大面積的虧損,進而徹底引發了次貸危機。

我們再來研究第二個問題:為什麼當時的美國會發生次貸危機呢?我個人認為核心原因有四個!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一是,美國當時為了片面的推動經濟增長,鼓勵寅吃卯糧、瘋狂提前消費。

這一點其實沒啥好解釋的了,大家看看字面意思就知道了。在任何一個國家裡面,買房和賣房都是能夠拉動經濟、提高稅收、進而刺激經濟發展的。

當年的美國為了刺激其經濟的發展、擴大其稅收,是以開始不斷的刺激房地産市場的發展。那麼如何刺激呢?其實辦法隻有一個,那就是:讓本來買不起房的人、本來不想買房的人也開始買了房。

這些人拿着未來的錢去買現在的房,開始不斷的、持續的提前消費并且是瘋狂的提前消費起來。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二是,當年美國出現了配置設定不均的問題,大量中産者出現了資金問題。

當時美國出現了一幕非常不正常的現象,那就是:一方面普通人開始瘋狂的提前消費、貸款買房;另外一方面很多普通人的收入不升反而下降了。

這完全可以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你一個月的收入是9000塊錢,然後你買房之後需要每個月還4000塊的房貸,剩下5000塊錢用來生活、用來養家。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一般在正常狀态下,這剩下的5000塊過日子也夠了;但是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你的收入不能下降,一旦你的月收入變成6000塊的時候,還完房貸之後就沒法過日子了。

當時的美國由于配置設定問題、經濟發展問題導緻:大量買房者的收入開始下降,進而又導緻很多買房者沒錢、沒能力還房貸了。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三是,當時美國的金融業嚴重缺乏監管,引誘普通百姓通過借貸超前消費、入市投機。

當時的美國地産商和金融機構為了鼓勵大家買房,采取了很多無語的措施,例如:放松買房者貸款的條件、增加房貸的供給、鼓勵群衆借錢消費、甚至推出了“零首付”買房措施等等。

另外當時美國的房價一直都是處于上漲階段的,是以大量的群衆開始義無反顧的、不顧自己實際經濟狀況的買房。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當大量的群衆沒錢還房貸,大量的房子被銀行收回之後,房子也就成為了一種“垃圾商品”。銀行貸出去的錢收不回來的時候,那麼隻剩下倒閉這一條路可走了。

總之,美國發生的次貸危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例如:收入下降、提前消費、金融監管缺失等等。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接下來,我們來研究一個關鍵問題,美國的次貸危機給了我們哪些啟示和借鑒呢?我覺得最少有三個啟示!

第一,買房還是要量力而行,不要為了買房而買房;要不然可能會吃不了兜着走的。

第二,金融監管一定要跟上,不能為了片面的追求所謂的經濟增長就放松監管,讓沒有償還能力的人去貸款買房,最終會變得一地雞毛的。

第三,房地産市場終究是要符合市場規律的,沒有一直漲價的商品、也沒有一直跌價的商品,是以大家要理性看待房市、理性的消費。

當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是如何發生的呢?又有哪些借鑒意義?

最後我想說,美國的次貸危機是一種偶然、更是一種必然,這裡面有太多需要分析、太多需要借鑒的地方了。前人已經在某一個地方跌倒過了,後人也就沒有必要再次在同一個地方跌倒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