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德鳳:緻力翻譯人才培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作者:粵港澳觀察
李德鳳:緻力翻譯人才培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李德鳳:澳門大學翻譯學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人文學院副院長,翻譯傳譯認知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導師,博士後合作導師。上海市“千人計劃特聘專家”,重慶市“巴渝學者”。國際翻譯傳譯認知研究聯盟(IATIC)理事長、世界翻譯教育聯盟理事長、雙語技術寫作聯盟(籌)召集人、歐洲翻譯學會出版委員會顧問、全國語料庫翻譯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翻譯認知研究會副會長。 先後擔任英國倫敦大學翻譯研究中心主任及翻譯學教授,香港中文大學翻譯碩士課程主任、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及翻譯學講座教授等。此外還先後擔任亞太計算機輔助語言學習協會副會長、國際翻譯與語言研究學會翻譯教學委員會委員、全國MTI教學指導委員會學術委員等職。現接受國際著名學術出版社斯伯林格出版集團邀請,主編《譯學前沿》(New Frontiers in Translation Studies)系列叢書。

近年來,澳門高等教育事業在國家和特區政府的大力支援下,蓬勃發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澳門的一些大學亦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優秀老師。今期的人物訪談欄目,我們榮幸邀請了澳門大學人文學院李德鳳副院長,請他分享自己在海内外從事教育、學術研究的經曆,以及人工智能對翻譯教育的影響等。

澳門具有語言學研究的優勢

李教授從事語言及翻譯教育研究20多年,是國際知名的語言及翻譯教育研究專家。他在翻譯口譯認知過程研究、語料庫翻譯研究、翻譯教育、翻譯學實證研究方法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國際上具有影響力的成果,其研究注重創新性、研究方法的實證性、研究理論的深度,具有非常高的學科和社會價值。多次應邀在國際學術會議發表主旨報告,如世界翻譯教育大會以及曆屆翻譯傳譯認知國際研讨會。

李德鳳:緻力翻譯人才培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談及自己的人生經曆,李教授娓娓道來,其中不乏輕松有趣,“我是2014年1月加入澳門大學,今年剛好是我來到澳大十年的日子,也很高興能夠接受貴刊的訪談”,就在這樣愉快的氛圍下,展開了我們的對話。

“來到澳門大學之前,我在英國倫敦大學擔任翻譯研究中心主任,負責碩士和博士課程。在英國工作了七年。在這之前我是在香港中文大學擔任教授,正好也是十年時間。我從香港到英國,又回到了澳門,可以是說在地球上走了一小圈,但回到澳門以後,我喜歡上澳門這座小城,也喜歡澳門大學的工作環境和人文氛圍”。

李教授頗有感慨地說:“在港澳地區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從事語言研究的優勢,因為香港和澳門是多語言環境,要比單純一個英語環境,或一個單獨的漢語環境有研究優勢。澳門擁有豐富的語言文化資源,通行多種語言,融合多種文化,具有‘三文(中文、葡文、英文)’‘四語’(廣東話、國語、葡語、英語),是一個多語種的天然試驗室”。

他笑言,“我選擇來到澳門大學,其實還有一個原因,是被澳門大學橫琴校區自然優美的環境所吸引,我自己也一向喜歡校園生活。在澳門大學的這十年時間,見證了其快速發展的時期。可以說澳門大學的老師們,已經把一個世界一流的高校帶到了大家面前,澳門人在家門口也可以讀到世界一流的高校”。

李德鳳:緻力翻譯人才培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人工智能是挑戰亦是機遇

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促進跨文化交流,近日澳門大學人文學院舉辦了第五屆澳大語言文化日,語言文化日是澳大人文學院标志性的校園活動,旨在宣揚各種母語的保育,并通過展示多樣的文化,培養學生的審辯式思維。李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時代舉辦語言文化日,不僅能更好地展現語言文化的永恒魅力,還能展現學院在科技浪潮中傳承與堅守語言文化的決心。人文學院不僅傳授語言知識,更緻力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培養能夠适應人工智能時代的專業人才。

“人工智能誕生以後,給我們翻譯專業帶來了一定的沖擊,比如說英語教學,其實人工智能對人類的影響,不隻是語言,其他行業也會受到影響。目前人工智能擅長簡單和重複、機械性的工作,可以把我們從這些工作中釋放出來,讓我們去從事更多的有創意的、帶有情感性的工作。語言背後是文化和情感。其實從某種角度來說,人工智能的出現,是提升了工作效率,對我們翻譯水準的要求是提高了;但是另外必須承認一個事實,就是我們很多機械性的重複性工作被取代以後,可以看到整個社會對于外語專業人才的需求量會減少。那我們該如何應對呢?是以要有教學改革,就語言學科來說,一是要真正把這個重點放到我們學生創意能力的培養上面,這一部分能力是我們超越機器的能力;第二個是可遷移能力,比如說我以後出來社會,未從事有關語言方面的工作,但在大學裡面培養出來的這種能力,到了其他工作中,也能充分地運用起來,而且在新的環境裡面能夠很好适應”。

他接着談到:“我們一直在講學生的學習要加強創意,但這種能力在課堂中難以去落實,怎麼樣去培養學生的創意和可遷移能力呢?我在翻譯教學中,不要學生去做如商務、法律方面的翻譯等,因為那些人工智能可以幫到;讓學生做文學藝術類的翻譯,如詩歌、劇本、相聲的翻譯,以及翻譯好後如何去表演出來,這都是創意及可遷移能力的培養。一個劇本要搬上舞台,這中間要做很多的調整,在舞台有道具,有肢體動作,那麼這個時候你本身的語言符号也要做相應的調整,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翻譯。又比如将脫口秀、視訊等翻譯成中文,學生做完以後也感覺很有趣,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有的同學爲了配合自己翻譯的作品,還會走去澳門的官也街拍外景。這樣讓我們的課上活了,而且除了語言文化之外,還可以去發揮自己的創意,也可以使學生的可遷移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

李德鳳:緻力翻譯人才培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李教授總結到:“簡而言之,人工智能出現以後,給我們帶來的是挑戰,也是機遇。因為給我們的就業帶來很大的壓力,但也給我們創造了機會,也就是說你要善用人工智能,亦驅使我們改革教學,重新确定我們的教學目标。語言學前景仍然是廣闊的,就看你願不願意去跟着改變,如果變得好變得快,你就永遠走在最前沿,不會被淘汰;如果你不懂人工智能,它就會取代你。總之需要我們自己不斷地去提升,不斷地适應變化,去改革創新”。

學術研究對接國際和内地

李教授現任澳門大學翻譯傳譯認知研究中心主任,帶領澳門大學腦認知團隊成功開展跨學科研究。利用先進技術如眼動追蹤和近紅外光譜腦成像、腦電、磁共振等技術從事翻譯神經認知過程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問題上極具開拓創新精神,引領該領域極的研究具有國際影響力并處于領先水準。

李教授非常熱愛自己的學術研究,對于他來說在學術領域鉆研和教學或講學,是人生的一種樂趣。 此外他亦積極開展一些交流合作工作。“在澳門我感到能夠發揮自己所長,在這裡既可以對接國際,也可以對接内地。我經常會去國際國内講學,指導博士生。在與各地的大學開展交流時,教學相長,自己也從中學習了,有所收獲”。

“我們去年還成立了一個粵港澳大灣區外國語言文學聯盟,把粵港澳大灣區的高校聯系在一起,大家把這個資源彙集到一起,希望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商業的發展有所推動。近日我們與華南理工大學攜手,在粵港澳高校聯盟架構下共同發起成立了粵港澳高校國際組織與全球治理研究聯盟”。

李德鳳:緻力翻譯人才培養,提升國際傳播能力

李教授提出增強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實作路徑,他稱,一是"通過參與和設立國際學術組織,由中國學術界牽頭,制定相關标準和規則,推動中國學術“走出去”,為中國學術走出去提供更加有力的平台;二是與國際著名出版社合作,主編出版學術系列叢書或者主辦學術期刊;三是瞄準國際學術前沿,通過學術合作引領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以講好講美講信中國故事,提升國際傳播能力。我們可以中華文化為“根”,講好中國故事;以智慧科技為“術”,講美中國故事;以全媒體覆寫為“要”,講信中國故事。

采訪即将結束之際,李教授說:“回首來到澳大的這十年,滿懷感激之情,未來希望在翻譯研究教育領域作出自己更大的貢獻。不斷加強與大灣區的人文交流,建立更加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為大灣區的人文建設作出澳門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