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德凤:致力翻译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作者:粤港澳观察
李德凤:致力翻译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李德凤:澳门大学翻译学特聘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人文学院副院长,翻译传译认知研究中心主任, 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上海市“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重庆市“巴渝学者”。国际翻译传译认知研究联盟(IATIC)理事长、世界翻译教育联盟理事长、双语技术写作联盟(筹)召集人、欧洲翻译学会出版委员会顾问、全国语料库翻译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翻译认知研究会副会长。 先后担任英国伦敦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及翻译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硕士课程主任、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及翻译学讲座教授等。此外还先后担任亚太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协会副会长、国际翻译与语言研究学会翻译教学委员会委员、全国MTI教学指导委员会学术委员等职。现接受国际著名学术出版社斯伯林格出版集团邀请,主编《译学前沿》(New Frontiers in Translation Studies)系列丛书。

近年来,澳门高等教育事业在国家和特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澳门的一些大学亦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老师。今期的人物访谈栏目,我们荣幸邀请了澳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德凤副院长,请他分享自己在海内外从事教育、学术研究的经历,以及人工智能对翻译教育的影响等。

澳门具有语言学研究的优势

李教授从事语言及翻译教育研究20多年,是国际知名的语言及翻译教育研究专家。他在翻译口译认知过程研究、语料库翻译研究、翻译教育、翻译学实证研究方法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成果,其研究注重创新性、研究方法的实证性、研究理论的深度,具有非常高的学科和社会价值。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发表主旨报告,如世界翻译教育大会以及历届翻译传译认知国际研讨会。

李德凤:致力翻译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谈及自己的人生经历,李教授娓娓道来,其中不乏轻松有趣,“我是2014年1月加入澳门大学,今年刚好是我来到澳大十年的日子,也很高兴能够接受贵刊的访谈”,就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下,展开了我们的对话。

“来到澳门大学之前,我在英国伦敦大学担任翻译研究中心主任,负责硕士和博士课程。在英国工作了七年。在这之前我是在香港中文大学担任教授,正好也是十年时间。我从香港到英国,又回到了澳门,可以是说在地球上走了一小圈,但回到澳门以后,我喜欢上澳门这座小城,也喜欢澳门大学的工作环境和人文氛围”。

李教授颇有感慨地说:“在港澳地区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我们从事语言研究的优势,因为香港和澳门是多语言环境,要比单纯一个英语环境,或一个单独的汉语环境有研究优势。澳门拥有丰富的语言文化资源,通行多种语言,融合多种文化,具有‘三文(中文、葡文、英文)’‘四语’(广东话、普通话、葡语、英语),是一个多语种的天然试验室”。

他笑言,“我选择来到澳门大学,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被澳门大学横琴校区自然优美的环境所吸引,我自己也一向喜欢校园生活。在澳门大学的这十年时间,见证了其快速发展的时期。可以说澳门大学的老师们,已经把一个世界一流的高校带到了大家面前,澳门人在家门口也可以读到世界一流的高校”。

李德凤:致力翻译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人工智能是挑战亦是机遇

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促进跨文化交流,近日澳门大学人文学院举办了第五届澳大语言文化日,语言文化日是澳大人文学院标志性的校园活动,旨在宣扬各种母语的保育,并通过展示多样的文化,培养学生的审辩式思维。李教授表示,在人工智能时代举办语言文化日,不仅能更好地展现语言文化的永恒魅力,还能体现学院在科技浪潮中传承与坚守语言文化的决心。人文学院不仅传授语言知识,更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能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专业人才。

“人工智能诞生以后,给我们翻译专业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比如说英语教学,其实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影响,不只是语言,其他行业也会受到影响。目前人工智能擅长简单和重复、机械性的工作,可以把我们从这些工作中释放出来,让我们去从事更多的有创意的、带有情感性的工作。语言背后是文化和情感。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人工智能的出现,是提升了工作效率,对我们翻译水平的要求是提高了;但是另外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是我们很多机械性的重复性工作被取代以后,可以看到整个社会对于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会减少。那我们该如何应对呢?所以要有教学改革,就语言学科来说,一是要真正把这个重点放到我们学生创意能力的培养上面,这一部分能力是我们超越机器的能力;第二个是可迁移能力,比如说我以后出来社会,未从事有关语言方面的工作,但在大学里面培养出来的这种能力,到了其他工作中,也能充分地运用起来,而且在新的环境里面能够很好适应”。

他接着谈到:“我们一直在讲学生的学习要加强创意,但这种能力在课堂中难以去落实,怎么样去培养学生的创意和可迁移能力呢?我在翻译教学中,不要学生去做如商务、法律方面的翻译等,因为那些人工智能可以帮到;让学生做文学艺术类的翻译,如诗歌、剧本、相声的翻译,以及翻译好后如何去表演出来,这都是创意及可迁移能力的培养。一个剧本要搬上舞台,这中间要做很多的调整,在舞台有道具,有肢体动作,那么这个时候你本身的语言符号也要做相应的调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又比如将脱口秀、视频等翻译成中文,学生做完以后也感觉很有趣,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有的同学爲了配合自己翻译的作品,还会走去澳门的官也街拍外景。这样让我们的课上活了,而且除了语言文化之外,还可以去发挥自己的创意,也可以使学生的可迁移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李德凤:致力翻译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李教授总结到:“简而言之,人工智能出现以后,给我们带来的是挑战,也是机遇。因为给我们的就业带来很大的压力,但也给我们创造了机会,也就是说你要善用人工智能,亦驱使我们改革教学,重新确定我们的教学目标。语言学前景仍然是广阔的,就看你愿不愿意去跟着改变,如果变得好变得快,你就永远走在最前沿,不会被淘汰;如果你不懂人工智能,它就会取代你。总之需要我们自己不断地去提升,不断地适应变化,去改革创新”。

学术研究对接国际和内地

李教授现任澳门大学翻译传译认知研究中心主任,带领澳门大学脑认知团队成功开展跨学科研究。利用先进技术如眼动追踪和近红外光谱脑成像、脑电、磁共振等技术从事翻译神经认知过程研究,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问题上极具开拓创新精神,引领该领域极的研究具有国际影响力并处于领先水平。

李教授非常热爱自己的学术研究,对于他来说在学术领域鉆研和教学或讲学,是人生的一种乐趣。 此外他亦积极开展一些交流合作工作。“在澳门我感到能够发挥自己所长,在这里既可以对接国际,也可以对接内地。我经常会去国际国内讲学,指导博士生。在与各地的大学开展交流时,教学相长,自己也从中学习了,有所收获”。

“我们去年还成立了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外国语言文学联盟,把粤港澳大湾区的高校联系在一起,大家把这个资源汇集到一起,希望对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有所推动。近日我们与华南理工大学携手,在粤港澳高校联盟框架下共同发起成立了粤港澳高校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联盟”。

李德凤:致力翻译人才培养,提升国际传播能力

李教授提出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的实现路径,他称,一是"通过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组织,由中国学术界牵头,制定相关标准和规则,推动中国学术“走出去”,为中国学术走出去提供更加有力的平台;二是与国际著名出版社合作,主编出版学术系列丛书或者主办学术期刊;三是瞄准国际学术前沿,通过学术合作引领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以讲好讲美讲信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我们可以中华文化为“根”,讲好中国故事;以智慧科技为“术”,讲美中国故事;以全媒体覆盖为“要”,讲信中国故事。

采访即将结束之际,李教授说:“回首来到澳大的这十年,满怀感激之情,未来希望在翻译研究教育领域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不断加强与大湾区的人文交流,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为大湾区的人文建设作出澳门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