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作者:現代快報

視訊加載中...

這屆年輕人“文化血脈覺醒”,愛上逛博物館。

博物館裡,神奇動物一眼千年,吸引着年輕人去一探究竟。它們蘊藏着中華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哲學智慧,是中華文明的獨特印記。

今年5月18日是第48個國際博物館日。一起打卡博物館裡的神奇動物,探尋“何以中國”的密碼。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紅山文化·玉龍 資料圖

它們,親眼見證“最早的中國”

中華文明始自涓微,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年文明史先後發祥,如滿天星鬥,又如重瓣花朵;千百年來,華夏子孫秉持着與自然共處的生存之道,将現實與想象中的萬物生靈深深地刻入文明程序。

5100年前的玉龍,被譽為“中華第一龍”。2023年底至今年初,故宮博物院藏的這件玉龍在南京博物院推出的《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年史詩圖卷》中占“C”位,備受年輕人的追捧。玉龍頭部雕琢,梭形長眼微微凸出,單陰線勾出了“眼線”,嘴巴長長向前凸,飄逸的長鬣如同在風中飛舞,極富動感。中國考古學會大運河考古和保護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林留根介紹,這件C型龍是史前紅山文化的崇拜物,也是中華龍文化的源頭之一。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良渚文化·玉琮王

5000年前的玉琮王,是浙江省博物館的“超級網紅”。玉琮王出土于良渚遺址,内圓外方,是目前發現的良渚玉琮中最重、最大、做工最精美的一件。玉琮王上雕刻着良渚文化象征的神徽,雙目圓睜,神态威猛,仿佛記錄了戴着面具的巫師騎着神獸作法通天的瞬間,展現了良渚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林留根說,玉琮王的良渚神徽,為中華5000年文明史提供了實實在在的證據。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夏·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

3500年前的鑲嵌綠松石獸面紋銅牌飾,是二裡頭夏都遺址博物館的“頂流”。它器身用貴金屬青銅鑄出主體架構,略微拱起的弧形銅胎上,鑲嵌着數百片綠松石,神奇絢爛。它的發掘地二裡頭遺址是中國古代文獻記載的第一個王朝夏朝的都城,牌飾上,綠幽幽的“眼睛”見證了“最早的中國”。

它們,帶你感受先秦的恢宏磅礴

時間的長河一瀉千裡,連綿不絕。當人們開始追溯曆史的源頭,激蕩的先秦時期映入眼簾,在這個時代中,先祖們創造了讓後世流傳稱道的中華文明。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3200年前的商代婦好鸮尊,是河南博物院“寶藏中的寶藏”,因内壁刻有銘文“婦好”二字得名。鸮是古代對貓頭鷹類鳥的統稱。在商代,貓頭鷹被視為智慧的象征。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争中,她多次領軍,征戰沙場,戰功卓著。河南博物院院長馬蕭林介紹,婦好鸮尊是目前中國發現最早的一件鳥形銅尊,是婦好能征善戰的展現,是中國青銅時代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的物質證明。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古蜀·青銅鳥形器

3100年前的青銅鳥形器,再現了古蜀人的獨特審美,寄托了他們遨遊九天的夢想。2023年9月,三星堆博物館的青銅鳥形器在網絡上一亮相,就引發了網友們的贊歎和猜測:“三星堆先民真的很愛鳥”“天雞?還是鳳凰?”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戰國·錯金杜虎符

2300年前的戰國錯金杜虎符,讓人穿越曆史,感受戰國時期沙場秋點兵的磅礴氣勢。陝西曆史博物館藏的錯金杜虎符是一隻霸氣虎,作行走狀,昂首,尾巴蜷曲。虎符上刻着:“兵甲之符。右在君,左在杜。凡興士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君符,乃敢行之……”共9行40字,寫明了虎符的用法和調兵範圍。使用的時候,虎符必須左右兩半嚴絲合縫地對合在一起才能起效,這也是“符合”一詞的來曆。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秦·銅車馬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供圖

2200年前的秦銅車馬,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之一,象征着秦始皇銮駕的一部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專家介紹:“銅車馬是根據秦始皇出巡車隊中‘五時副車’的形制,以實用馬車的1:2比例制作,真實再現了皇帝禦用馬車的形制、結構、外形和裝飾,讓人們遙想皇帝銮駕出巡的盛況。”

它們,重制海納百川的漢唐氣象

漢唐時期,國家安定,文化繁榮,文明融合互鑒,這樣海納百川的氣象,在博物館神奇動物裡,也有表達。

2100年前的西漢熊足銅鼎,訴說了舌尖上的中國智慧。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西漢· 熊足銅鼎

“銅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河北博物院的熊足銅鼎出土于漢景帝劉啟之子劉勝墓。它是2100多年前的“高壓鍋”,當鼎蓋嚴絲合縫密封在一起,蒸汽被牢牢鎖在鼎中,不僅時間短了,烹饪出來的美食更加軟爛。

2000年前的錯金銀銅牛燈,環保,無煙。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東漢·錯金銀銅牛燈

南京博物院的錯金銀銅牛燈讓這屆年輕人見識了老祖宗們的環保理念。當燈火點燃,産生的煙塵通過煙管導入燈座腹腔中的清水,進而被淨化,確定室内空氣的清新。

1500年前的北朝馬頭鹿角形金步搖見證了民族融合。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北朝·馬頭鹿角形金步搖

一步一搖,顧盼生姿。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馬頭鹿角形金步搖BlingBling的,馬頭形基座延伸出鹿角枝杈,尾梢綴有桃形金葉,造型華貴逼人,更添心思,少了一分俗氣。據考證,這是北朝時期鮮卑的遺物,馬頭鹿角的造型,把鮮卑人愛美天性和遊牧民族的特色完美融合。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唐·三彩釉陶載樂駱駝

1300年前的唐三彩釉陶載樂駱駝,展示了中華民族海納百川的氣概。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唐三彩釉陶載樂駱駝巧妙地誇張了人與駝的比例,造型優美生動,釉色鮮明潤澤,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準,更重要的是,它見證了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互鑒。

它們,镌刻宋元明清的中式美學思想

宋元明清時期,中式美學思想被浸透在方方面面。不管是元代的霁藍釉白龍紋梅瓶、明代的金蟬玉葉,還是清代的金瓯永固杯……镌刻着先祖們的審美思想。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元·霁藍釉白龍紋梅瓶

700年前的元代霁藍釉白龍紋梅瓶,是東方美學的極緻表達。

元代霁藍釉白龍紋梅瓶是揚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為了讓觀衆360°無死角觀看,一整個展廳,隻展示這一件。

500年前的金蟬玉葉鳴唱跨越時代的美。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明·金蟬玉葉

金蟬玉葉是南京博物院的鎮院之寶之一,是500年前貴族女子發髻上的一件時尚單品。在《玉潤中華——中國玉器的萬年史詩圖卷》大展上,它也是“網紅文物”之一。形神畢肖、金光閃耀的蟬栖憩在玉葉上,它嘴巴微張好似在奏鳴,玉葉葉脈分明,細薄呈凹弧狀,經鑒定金蟬含金量達到95%,而蟬翼厚度僅為0.2毫米,工藝精緻且繁複。

博物緻知|博物館的神奇動物裡,藏着“何以中國”的密碼

清·金瓯永固杯

280年前的清代金瓯永固杯,有着四海歸一、國泰民安的美好寓意。它是故宮博物院的瑰寶,乾隆年制,被認為是“中國乃至世界金銀器史上的巅峰之作”,“難得一見的無價之寶”。

悠悠中華,文脈傳承不息,何以中國,盡在博物館中。

(除标注外,圖檔均來源于“視覺中國”)

出品 現代快報/現代+

監制 鄭春平

策劃 孫蘭蘭 常毅

統籌 周曉翔 彭飛 陳淵 胡寒

編導 鮑紫媛

記者 胡玉梅

後期 王晗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