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作者:花家地考古文博文摘

2023年12月,“第五屆世界考古論壇”将“終身成就獎”授予北京大學嚴文明教授。這是論壇首次授予中國考古學家該獎項。頒獎詞說:“這不僅是對嚴文明先生在推進考古學科發展上的傑出貢獻的認可,更是對他不懈地向公衆宣傳考古學,對于當代社會及⼈類共同未來重要性的肯定。”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頒獎詞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嚴文明手寫感言

1953年,嚴文明從湖南考入北京大學。本想學習實體學的他,卻被錄取到了第三志願曆史系。在當時考古教研室主任蘇秉琦先生的建議下,結合自己的興趣與特長,他選擇了考古學作為自己的專業。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1956年嚴文明在宿舍研讀資料

“當時曆史系有一個考古專業,考古專業的主任叫蘇秉琦,他找我,說聽說你理科成績很好,身體也不錯,我看你學考古吧,就這樣我到了考古。”

直到大三在裴文中先生帶隊田野實習中,嚴文明對考古的熱愛才在他心中紮下根來。

“1956年,專業有實習,我的實習是當時很有名的北京人的發現者裴文中帶隊,先到内蒙古赤峰研究紅山文化,後到林西研究細石器文化。跟着他一直很愉快,感覺考古不是那麼很辛苦的事兒。這麼一來,我就對考古發生興趣了,是以他是我考古學的引路人。大家都覺得嚴文明是不是開始就對考古有興趣,我說完全不是,後面歪打正着,既然走上這條路了,我就踏踏實實地把它做好。”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裴文中先生帶1953級學生到内蒙古田野實習(右一為嚴文明)

1958年畢業後,嚴文明留校任教,承擔新石器考古的教學與科研任務。

“既然讓我當新石器考古的教師,我就全國各地跑,博物館的、考古隊的資料,看了以後我都記下來,後面很快我寫成了一本書《中國新石器時代》,1964年就鉛印出版了。是以不要以為自己年輕就不行,隻要你認真地把資料收集全,而且按照邏輯能夠編出來,那就沒有問題。”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1973年嚴文明為北大考古專業1973級學生講授新石器時代考古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嚴文明在課堂上

在新石器考古中,仰韶文化成為他的學術起點。嚴文明重新梳理了仰韶文化遺址的材料,通過類型學和地層學,将仰韶文化的發展整體劃分為四期兩大階段,奠定了仰韶文化研究的基礎。從對仰韶文化的研究開始,嚴文明認為自己找到了一把鑰匙,探索出從典型遺址入手深入研究考古學文化的有效範式。

嚴文明從仰韶文化研究起步,一點點拓寬學術道路,着力于聚落考古與農業起源的探索。他成功探索出了中國史前考古開展聚落形态研究的有效方法,提出稻作起源的“邊緣理論”,以實在的論據得到學術界的廣泛認可。他的學術成果影響深遠,引領了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學的發展。

特别是在對中國史前文化的系統研究及農業起源研究的基礎上,他投入到中國文明起源的研究和探索中,對中國文明的起源做了深刻解讀。80年代中後期,他提出了“重瓣花朵”的論斷,中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被形容為一個巨大的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區是花心,其周圍的甘青、山東、燕遼、長江中遊和江浙文化區是第一層花瓣,再外圍的文化區是第二層花瓣。這三重結構組成的花朵,每部分之間都緊緊相連、不能分離,具有文化上高度的向心力與凝聚力……嚴文明的這一理論,被認為是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的重要成果。

“我覺得中國文化之是以源遠流長,與中國的環境是有關系的,這是一個大的地理單元。在這個單元下面,它很明顯有幾個區——北面的草原沙漠,黃河流域的旱地農業,長江流域的水田農業,華南地區有貝丘遺址,不同的環境有不同的文化,中間有一個中心,這就是中原地區,像重瓣花朵一樣。後面我對于中國史前文化的研究,基本就按照這樣的格局和思路。”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1987年嚴文明給蘇秉琦和鄭笑梅介紹長島大黑山北莊遺址出土陶器

嚴文明特别重視田野考古,他先後主持了20餘次重要田野考古發掘或調查項目,足迹走遍大江南北。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嚴文明在田野考古一線

他始終重視考古專業的教學和課程建設。1990年,他還專門為大學生開設了一門新課“考古學導論”。

“大家都講考古,那考古是怎麼回事,我就想開一個課,講考古學導論。從什麼是考古學開始,從地層學、類型學,怎麼樣去從考古資料變成考古、變成曆史”。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嚴文明在北京大學考古100年暨新中國考古教育70年時發言

“我本一書生,教書又育人。能力固然小,常懷濟世情。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漫漫修遠路,前途有光明!”這是嚴文明八十歲時寫的幾句詩。手鏟釋天書,慧眼覽古幽,常懷濟世情,鑒古以觀今,從田野到書齋,他诠釋着傳承中華文明的使命與擔當。

嚴文明:潛心學考古,鑒古以觀今

嚴文明,1932年出生,1958年畢業于北京大學曆史學系考古專業并留校任教。曾任北京大學考古學系主任、中國考古學會副理事長,現為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兼任國家文物局專家組成員、國際史前學與原史學聯盟常務委員等職。長期從事新石器時代考古教學與研究,先後主持和參加了河南洛陽王灣、河南安陽大司空村、山東長島北莊、河南鄧州八裡崗等遺址的田野考古工作,在考古學理論與方法、考古學史、考古學文化譜系聚落形态、文明起源、農業起源等方面都多有創獲。主要著作有《仰韶文化研究》《走向21世紀的中國考古學》《史前考古論集》《農業發生與文明起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