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保護好長城 弘揚好長城文化 講好長城故事

作者:花家地考古文博文摘
保護好長城 弘揚好長城文化 講好長城故事

河北是長城資源大省,現存戰國、秦、漢、北魏、北齊、唐、金、明代等不同時期的長城,總長度2498.54千米,其中早期長城1159.91千米,明長城1338.63千米,分布在59個縣(市、區),涵蓋了燕山、太行山、環渤海、壩上高原、華北平原等各個區域。河北省的長城段落全部核定為省級以上文物保護機關。

近年來,河北着力推進長城保護工作,在出台法規标準、完善保護機制、推動社會參與、實施保護修繕、長城博物館建設等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實施《河北省長城保護條例》,山海關中國長城博物館成功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完成一批長城保護修繕精品樣闆工程,排除了險情,改善了儲存環境,長城及沿線文物搶救性、預防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充分展現長城保護的重大曆史和現實意義,築牢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長城。

河北省文物局局長羅向軍表示,做好重點項目謀劃和實施,長抓文物安全監管和執法督察,深入開展長城文化、長城精神的研究和宣傳,提高公共文化服務水準,更好地滿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山西長城資源豐富,現存曆代長城1401.23千米,包括戰國、漢、北魏、東魏、北齊、隋、五代、明等8個曆史時期修築或使用的長城牆體及附屬設施共4266個點、段。

近年來,在國家文物局大力支援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下,《山西省長城保護辦法》出台,在全國長城資源調查基礎上,開展了長城資源補充調查。劃定并公布了曆代長城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豎立了298段明長城重點段落和130段早期長城重點段落的保護标志。配備長城保護員924名。與内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建立在省界長城保護、管理、展示、利用的合作機制。開展40個長城重要點段的保護修繕項目,舉辦開展“請城磚回家、為長城療傷”活動,與媒體合作開設“文明守望”專欄,激發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的熱情。

山西省文物局局長劉潤民表示,要深入挖掘長城曆史文化内涵,推進長城重要點段展示利用,進一步充實長城保護管理隊伍,加強日常巡查,加大對長城違法行為的執法力度,充分發揮長城沿線群衆保護長城的積極性,切實保護好傳承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這一寶貴文化遺産。

内蒙古自治區長城跨越戰國、秦、漢、北魏、宋、西夏、金、明8個曆史時期,分布于12個盟市的76個旗縣(市、區),總長度7570公裡,占全國長城資源總量的三分之一,現有遺存13804處,其中各級文物保護機關9744處。

内蒙古自治區不斷夯實基礎,加大闡釋力度,長城保護工作取得長足進步。出台《關于加強自治區境内長城保護工作的意見》《關于公布自治區境内長城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印發《内蒙古長城考古五年規劃》,開展全區長城資源調查,建立長城“四有”檔案,在長城沿線設立保護标志牌,實施長城安全防護工程102項,争取資金支援3個國家長城文化公園建設,與黑龍江、河北、山西及中國文化遺産研究院簽訂長城聯合保護利用協定,嚴肅查處長城違法案件,編制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舉辦“長城兩邊是故鄉”等精品展覽,推出《長城長》文化綜藝節目,多方引導公衆了解長城、保護長城。

内蒙古自治區文物局局長曹建恩表示,将持續複核、補錄長城資源,及時更新納入國家長城資料資源庫。推動地方政府将長城保護經費納入本級财政預算,以保障日常巡護、研究展示、安全防範等需求,指導各級文物部門編制長城重要點段修繕治理、數字化保護等工程。探索跨省區長城安全交叉檢查、長城交界省區協作保護機制,聯合保護、聯合執法,向社會公布一批典型案件,加強長城保護普法宣傳。

黑龍江現儲存有唐代、金代兩種類型的長城,分别為唐代渤海國長城——牡丹江邊牆、金代長城——金界壕遺址(黑龍江段)。牡丹江邊牆位于牡丹江市愛民區和甯安市,是大陸最東北的一道長城,也是目前發現的唐代渤海國唯一具有古長城性質的軍事遺迹,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金界壕遺址(黑龍江段)位于甘南縣、齊齊哈爾市碾子山區、龍江縣,在長城類遺産中具有獨特性。

“十四五”以來,黑龍江加強長城保護監督管理,落實三級責任,與屬地政府簽訂《長城保護管理責任書》,強化文物部門監管責任,開展長城執法專項督察。強化綜合施策,完善“四有”工作。組織劃定長城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推動沿線地方政府成立了專門文物保護機構,設立56名兼職長城保護員,建立完備長城檔案,以并以點、線結合的方式設立上千處保護标志。結合長城易受自然災害侵害的實際,推進實施搶險保護、維修保護、保護展示工程、保護性設施建設等10餘項保護項目。

“下一步,黑龍江将采取更加有力的行動,全面提高金長城保護利用水準,實作長城文化遺産的永續保護和長城精神的傳承發揚。不斷強化頂層設計,推動規劃編制和地方性法規出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研究金長城展示利用方式;謀劃長城項目,加強項目管理,堅持保護第一,維護長城安全。”黑龍江省文化和旅遊廳副廳長、省文物管理局局長何大為表示。

甯夏是大陸現存長城遺迹較多的省份之一,素有“長城博物館”的美譽。空間界域上,長城遺址遍布全區5市19個縣(市、區),分别為戰國、秦、漢、隋、宋、明代6個曆史時期持續修建利用或建立。現存牆體1038公裡,附屬設施1225個。

近年來,甯夏将長城保護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年度考核責任目标,安排資金聘用長城保護員104人,實施《甯夏回族自治區長城保護條例》,确定每年5月18日為“甯夏長城保護宣傳日”。2015年以來共安排專項資金1.8億元,組織實施了近30項長城保護工程。以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抓手,實施了18處長城點段環境整治和基礎設施項目。将長城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納入自治區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管理,組織開展長城“兩線”範圍違法建設排查整治,積極推動長城保護公益訴訟,探索建立跨區域、跨部門保護管理機制,確定了長城本體安全和曆史風貌完整。

“我們将編制國家級重要點段保護規劃,科學實施保護工程,加大長城保護行政執法和違法案件督察督辦力度,不斷提升長城保護管理能力和水準。”談到下一步工作,甯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文物局)廳長蔡菊表示,将持續開展長城文化、遺産保護等系統性研究,聚焦長城文化遺産價值闡釋展示、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成果,全方位呈現長城文化遺産和保護利用成果,推動長城文化遺産活起來。

新疆共有長城資源212處,包括烽燧186處、戍堡26處,由于新疆獨特的自然環境,新疆長城沒有連續性的牆體,其突出特征是依線設點,總體形成了以城鎮為中心,以烽火台、戍堡、守捉、關隘等為基點的連接配接體系,是大陸長城文化遺産重要的組成部分。

新疆全面落實《長城保護條例》,先後編制印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長城資源保護規劃(2019-2035年)》《克孜爾尕哈烽燧管理規劃》等一系列規範性、指導性檔案,建構了新時代新疆長城文化遺産保護管理制度。推動長城文物保護機關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的依法核定公布。逐漸建立健全長城保護員隊伍,聘用長城保護員180餘人,做到長城資源人員巡護全覆寫。對吐魯番市、哈密市、和田地區、巴州等地部分烽火台、戍堡進行了考古清理工作。完成了巴州孔雀河烽燧群、哈密境内烽燧遺址、昌吉州境内烽燧遺址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關保護加強工程,解決了影響本體安全的重大結構性病害。”

“下一步,我們将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深化保護利用為主題,以強化保護科技創新和隊伍建設為動力,持續健全機制,加強統籌協調,加大工作力度,提升新疆長城文化遺址保護整體水準。”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物局局長李軍表示,要落實好《新疆考古工作規劃(2023-2030年)》,加強長城烽燧考古研究,結合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進一步摸清新疆長城資源家底,規範文物保護機關命名,建立新疆長城資源動态化管理資料庫,為整體性保護統籌規劃提供基礎資料。通過物聯網、遠端監控等形式,把野外長城監管納入當地安全監管體系,提升技術監測、風險預警、防災減災科技水準。依托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提高克孜爾尕哈烽燧等世界文化遺産地展示利用水準,不斷豐富文化潤疆載體,有形有感有效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