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眼鏡發展史

作者:醫學顧事紅藍融合
中國眼鏡發展史

清代水晶近視眼鏡

中國眼鏡的發展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當時已經有了類似眼鏡的物品。宋朝時期,眼鏡開始普及,但仍屬于稀有物品。明朝時,眼鏡在上層知識名流中應用,清朝時眼鏡開始作為知識階層的互贈禮品而行于世。

13 世紀,大陸古人就已經懂得将水晶做成眼鏡,以緩解視力不足的困擾。明朝宣德年間,開始有了單片鏡。明朝崇祯年間,蘇州出現了一位傑出的眼鏡技師孫雲球,他發明了磨制鏡片的機器——牽陀車,并掌握了“磨片”技術,能将天然晶石磨制成各種不同的凸透鏡、凹透鏡。清朝時,眼鏡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出現了以戴眼鏡(平光鏡)為時髦的潮流。

16 世紀,架在鼻梁上的雙片鏡出現。17 世紀初,荷蘭米德爾堡的眼鏡師漢斯·李波爾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1801 年,英國人托馬斯·楊發明了現代意義上的眼鏡鏡架。

中國眼鏡發展史

20 世紀 60 年代,随着大陸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眼鏡行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北京、上海、蘇州等主要眼鏡産地均具有了一定規模的眼鏡生産基礎。1985 年 4 月,“中國眼鏡協會”成立。

現在,大陸的眼鏡行業已具有一定規模和配套生産銷售的能力,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國眼鏡發展史

眼鏡是矯正眼睛屈光不正、保護眼睛健康和提高視功能的一種特殊光學器具。随着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眼鏡的功能不斷得到拓展,以保健、時尚為配鏡目的的人群不斷增加。眼鏡與人們的生活聯系得越來越密切,它逐漸成了人們生活中的必需品。

眼睛的近視和老花,曾給人們帶來很大的不便和困擾。唐朝偉大詩人白居易,因為高度近視,給他許多的痛苦。詩人曾在一首詩裡形容過由于這種生理病态所帶來的巨大煩惱:“散亂空中千片雪,蒙昽物上一層紗,縱逢情景如看霧,不是春天亦見花”。從這首詩裡,我們可以明顯看到,詩人在大好春光的明媚晴天裡,由于不能盡情觀賞美景,而産生的無可奈何的心情。從這件事,同樣也可以了解到,眼鏡的應運而生,對人類是多麼重要!

中國眼鏡發展史

一般以為,眼鏡是來自西方的舶來品,考其史,卻未必如此,最早實自南亞傳進來的。大陸古人曾以為眼鏡自唐朝武則天時即已戴用,但無史籍可以印證。而宋朝時候借助眼鏡一類東西,提高視力,卻為确切的事。這從宋人祝穆所著的一本《方輿勝覽》書中,可以證明。該書記曰:“滿加刺(即孟加拉)出叆叇鏡。老人不辨細書,掩明則明”。這個“叆叇”,便是大陸使用的最早的眼鏡。上述記載,在後人陸鳳藻所著的《小知錄》和另一本書南宋趙希鹄撰寫的《洞天清錄》中,就有了“叆叇(àidài,形容濃雲蔽日),老人不辨細節,以此掩目則明”的記載。為什麼起“叆叇”這樣一個刁鑽古怪的名稱呢?大概不外兩個原因:一、據服虔《通俗文》和傳統字書《玉篇》的解釋,叆叇二字,原意為“不明”、“雲霧遮日”,以此名鏡,則為可用以糾正近視和老眼昏花之意。二、證明當時這種眼鏡之名貴和稀有,方用此稀見之名。明朝的文學家田藝蘅在《留青日劄》卷二《叆叇》中寫道:“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節,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信明。中用绫絹聯之,縛于腦後,人皆不識,舉以問餘。餘曰:此叆叇也。”

上述眼鏡一直到明朝時候尚未在社會上流行起來。清初著名學者趙翼在《陔餘叢考》一書中說:“此物(指眼鏡)在前明極為貴重,或頒自内府,或購之賈胡,非有力者不能得”。是說在明時眼鏡隻有皇帝賜給和向外國大商人購買兩個途徑,一般沒有什麼勢力的人是得不到的,甚至連名稱叫什麼都不知道。一個叫田藝蘅的明朝文人,在他的《留青日劄摘抄》曾記載了這樣一件有趣的事:當時有一位姓林的提學副使(主管教育的副官),每當看書累了,就戴上大如錢形的“二物”,質薄而透明,好像琉璃,“以此掩目”則“精神不散而筆畫倍明”,許多學府的官吏都不知此為何物,舉以詢問作者,博學多才的田藝蘅告訴他們:“此叆叇也”!這個趣聞告知人們,明朝時候,這種早期的眼鏡也隻在上層知識名流中應用。清初,這種情況改變不大。清朝人查為仁曾根據明人吳寬《家藏集》中所見的一首《謝屠公送眼鏡詩》,認為,從此眼鏡才開始作為知識階層的互贈禮品而行于世。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有過一副這樣稀世的眼鏡,他還曾寫過一首有關眼鏡的詩,誇耀戴上眼鏡的好處:“琉璃自信眼根見,叆叇已尚工倕誇”。

在西方,眼鏡的發明普遍被認為在1268-1289年。1274年,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到了北京,他見到元朝宮廷裡有人戴眼鏡,就對此很感興趣。後來,他就把眼鏡的制作、使用方法帶到了西方,是以西方最早制作眼鏡的地方,正是馬可·波羅的故鄉——威尼斯。當時的主要戴鏡者是僧侶和學者。

在威尼斯北部的聖尼可拉教堂有一幅壁畫,那是托馬索·達·莫代納于1352年描繪的老年人戴眼鏡閱讀小字的情景(圖1-1-3),這是目前已知的出現在藝術作品中的最早的眼鏡。這幅壁畫表明,13世紀末,歐洲已經開始制作眼鏡了。

由于當時的眼鏡還無法做到像現在的眼鏡這麼精準,是以人們隻能将眼鏡架在鼻梁上手動調節距離。那時的眼鏡鏡片是雙凸玻璃的,用于矯正老視。

眼鏡真正得到普及是在15世紀中期。約1445年,約翰内斯·谷登堡發明了鉛活字印刷,促使大量書籍上市。随後,人們對眼鏡的需求呈飛速增長之勢。17世紀初,荷蘭米德爾堡的眼鏡師漢斯·李波爾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這是人們首次利用鏡片使人眼在正常狀态下看到原本無法看見的物體。

現代意義上的眼鏡鏡架(簡稱:鏡架)出現在1623年的西班牙。近代的眼鏡鏡片(簡稱鏡片)是由于1801年英國人托馬斯·楊發現自己的眼睛有散光而發明的。

中國眼鏡發展史

早在13世紀,大陸古人就已經懂得将水晶做成眼鏡,以緩解視力不足的困擾,但當時戴眼鏡的人并不多。明朝宣德年間(1416一-1435年),開始有了單片鏡(近似現在的放大鏡)。限于當時的加工技術,單片鏡隻有老視鏡,并限于宮廷流傳,皇帝常将其作為禦品賜給上了年紀的大臣,以幫助他們矯正視力老視。此後,眼鏡逐漸進入人們的生活。為了便于使用,有的人将鏡片縫在帽子上,有的人将鏡片裝在鐵圈裡。

中國眼鏡發展史

明朝崇祯年間,蘇州出了一位傑出的眼鏡技師,名叫孫雲球(字文玉,又字泗濱,原籍吳江)。他發明了磨制鏡片的機器——牽陀車。牽陀車設定了腳踏轉動,采用礦石砂、白泥、磚灰等作為研磨劑或抛光材料,能把天然水晶磨制成鏡片。孫雲球利用牽陀車經過多次試驗,最終掌握了“磨片”技術,能将天然晶石磨制成各種不同的凸透鏡、凹透鏡。按照人們視力的不同,他研制出了用于矯正老視、近視、遠視等不同視力問題的鏡片,并進行了光度區分。此外,他還編制了一套“随目對鏡”的驗光方法,用以驗目配鏡。這是大陸主覺驗光配鏡的開始。繼孫雲球之後,蘇州在清朝又出了一位擅長制作眼鏡的技師,名叫褚三山。褚三山進一步發展了眼鏡制作技術,對大陸眼鏡行業的發展頗有影響。

中國眼鏡發展史

直到16世紀,架在鼻梁上的雙片鏡才出現。使用雙片鏡時,先在鏡架的兩端系上線,然後将線挂在耳朵上。随着生産工藝的不斷改進,鏡架逐漸由繁到簡、由粗糙到精巧。鏡框的生産材料也越來越豐富,除了玳瑁以外,還有紙圈、漆皮、牛角、銅圈等。這類鏡架在清朝逐漸被有鏡腳的鏡架代替。有鏡腳的鏡架既美觀又友善,受到人們的青睐,甚至出現了以戴眼鏡(平光鏡)為時髦的潮流。

中國眼鏡發展史

有趣的是,在清朝,鏡片的深淺标度是根據十二地支來劃分的,這在清朝文人李光庭所著的史料筆記《鄉言解頤》中有記載。

雍正七年(1729年),西洋人戴進賢向雍正皇帝進獻了西洋玻璃眼鏡一副,他戴上後感覺很好,于是令匠人仿造多副,除了自己使用以外,他還賜給有功的大臣。乾隆皇帝曾對大臣和珅說:“眼鏡别名叆叇,近始知之。”由于這個原因,他有一次把考試題命名為叆叇,大學者阮元的詩以生動形象的文筆獲得第一,其詩“引鏡能明眼,玻璃試試磨。佳名傳叆叇,雅制出歐羅。……”簡明扼要地概括了眼鏡的作用、原料、産地等,還介紹了功效。乾隆皇帝自己也使用過眼鏡,還寫過《戲題眼鏡詩》。

中國眼鏡發展史

到乾隆(1736年至1796年)以後,眼鏡在大陸逐漸成為時髦物品。寫于清朝嘉慶年間的《都門竹枝詞》,曾描寫了當時北京街上眼鏡的流行情況:“煙筒毛竹湘妃竹,眼鏡鑲來玳瑁邊”。可見那時候玳瑁邊的眼鏡和用湘妃竹制成的煙筒,是為社會上流行的時髦品。這時候,有一種很有趣的現象是,有不少人還戴上眼鏡來假充斯文。有兩首打油詩叙述了當時這一社會趣聞:一首是乾隆、嘉慶之際楊米人所寫的《都門竹枝詞》:“車從熱鬧道中行,斜坐觀書不出聲。眼鏡戴來裝近視,學他名士老先生”。又一首為道光年間楊靜亭寫的《都門雜詠》,道是:“方鞋穿着趁時新,擺擺街頭作态頻。眼鏡戴來裝近視,教人知是讀書人。”雖說有些忸怩作态,但說明當時讀書人是受到社會尊敬的,這些假充斯文的人,倒也有可取之處。

中國眼鏡發展史

清朝末年,上海的眼鏡商販常将各種眼鏡放置于一個方形扁木箱中,有近視鏡、遠視鏡、老視鏡、散光鏡,還有平光鏡和墨鏡等。箱蓋上裝有挂扣,打開箱子,連箱帶蓋,箱中的眼鏡依次排列。後來,方形扁木箱便成了眼鏡商販的招幌。商販站在一旁,若有顧客,他就推薦各式新潮眼鏡。一旦顧客標明眼鏡,商販便從懷裡取出一本線裝書,請顧客翻看,這便是當時的驗光。

中國眼鏡發展史

清朝末年,英國人約翰·高德在上海開設了“高德洋行”,專門經營機磨檢光眼鏡。之後,其他經營眼鏡的外國人接踵而至。例如,英國人托極司開設了“明晶洋行”,英籍猶太人雷茂頓開設了“雷茂頓洋行”,等等。西方的配鏡技術傳入大陸,為大陸眼鏡行業的崛起開辟了新的道路。

中國眼鏡發展史

1911年,曾經在“高德洋行”做工的中國員工在上海籌資開設了“中國精益眼鏡公司”(以下簡稱:精益眼鏡公司)。該公司生産的眼鏡适應了人們的需要,且售價低于洋行的眼鏡,不久便占領了市場并在全國多地開設了分店。随着精益眼鏡公司在驗光配鏡、制作眼鏡等方面技術的不斷創新,大陸的眼鏡行業有了新的發展。

中國眼鏡發展史

1919年,孫中山先生曾到精益眼鏡廣州分店驗光配鏡,并為之題詞“精益求精”。

中國眼鏡發展史

20世紀60年代,随着大陸經濟建設的飛速發展,眼鏡行業也得到大力發展,北京、上海、蘇州等主要眼鏡産地均具有了一定規模的眼鏡生産基礎,如開辦了北京眼鏡廠、北京608廠、北京603廠、上海眼鏡一廠、上海眼鏡二廠、蘇州眼鏡廠等企業。這些企業的規模均近千人,其生産數量、品質及配套能力均居全國前列,有的産品被評為國家級或市級優質産品,有的産品長期出口,馳名中外。

另外,有些國防工業企業、儀器儀表企業轉向了眼鏡生産加工;有些商業服務部門不斷擴大或增加銷售網點和增添驗光配鏡裝置、儀器;有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開辦了眼鏡技術短訓班,為眼鏡行業培養了大批專業技術人才。

1985年4月,由國家輕工業部倡導牽頭,在江蘇省鎮江市召開了全國眼鏡行業的“中國眼鏡協會”成立大會。

現在,大陸的眼鏡行業已具有一定規模和配套生産銷售的能力,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國家和人民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