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腹瀉:不容小觑

作者:醫學顧事紅藍融合
腹瀉:不容小觑

腹瀉是指每日大便超過3次,排便量超過200克/天,糞便質地稀薄含水量大于75%。一般可通過“布裡斯托大便分類法”來初步判斷有無腹瀉,大便呈6型和7型則表示可能有腹瀉。

腹瀉:不容小觑

日常生活中,人們出現腹瀉通常都會進行自我診斷:“着涼了”、“吃壞肚子了”、 “消化不良”,再自我治療一下:“忍一忍”、“不管它”、“吃點消炎藥、止瀉藥、益生菌”,但腹瀉可真的沒這麼簡單。

腹瀉的病因

(1)感染性腹瀉: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細菌、病毒,還有寄生蟲、真菌等病原體感染。細菌性感染主要包括大腸杆菌、沙門菌、志賀菌等,它們大多數存在于不幹淨的食物和水中。如果是長期住院或經常應用抗生素的人群,需特别警惕艱難梭菌感染。病毒感染包括諾如病毒、輪狀病毒、杯狀病毒等,多在秋冬季發病,多呈聚集性發病。另外,近幾年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也可引起腹瀉。

(2)非感染性腹瀉:病因可涉及全身多系統,不可忽視。

首先是腸道問題,比如發炎性腸病、腸道惡性良性腫瘤、缺血性腸病、腸道吸收不良綜合征等;還有一些在特定人群中引起腹瀉的疾病,如放射性腸炎(輻射暴露、放療病史)、短腸綜合征(小腸大部分切除術後)、膽汁酸性腹瀉(膽囊切除、回腸切除)等。

其次,全身系統疾病也會引起腹瀉,如内分泌系統疾病:糖尿病、甲亢、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等;肝膽胰脾疾病:膽囊炎、胰腺炎、肝硬化等;惡性良性腫瘤:胰腺癌、胃泌素瘤、VIP瘤、甲狀腺髓樣癌;風濕免疫性疾病:腸白塞病、系統性紅斑狼瘡、硬皮病、大動脈炎等。

還有藥源性腹瀉,比如不規範應用瀉劑、抗生素、抗惡性良性腫瘤藥、抑制胃酸分泌藥物(奧美拉唑)、降糖藥(二甲雙胍、拜糖平)、心血管系統用藥(卡維地洛、奧美沙坦)等。

最後,排除器質性病變後,需注意排除焦慮抑郁可能,還有一些由于神經功能紊亂引起的功能性胃腸病,最常見的是腸易激綜合征,該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在食物刺激、情緒變化、環境氣候變化時易誘發或加重。

腹瀉:不容小觑

腹瀉的危害

常言說“好漢擱不住三泡稀”,足以見腹瀉對機體的危害有多大,長期或嚴重腹瀉的危害更是不容小觑。

危害一:營養不良。腹瀉時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減弱,營養物質随糞便排出體外,機體營養攝入不在,出現身體消瘦、乏力等營養不良症狀。如體内缺乏B族維生素時,常會反複出現舌炎、口角炎,多發性神經炎等;如體内缺乏蛋白質,會引起低蛋白血症,出現水腫、漿膜腔積液等表現;如體内缺乏微量元素,可引起貧血、脫發等症狀。

危害二:水、電解質紊亂。腹瀉時體内水分大量流失,如不注意正确處理會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輕度脫水可表現為口渴、皮膚幹燥、全身無力症狀;嚴重脫水會導緻低血容量性休克,危及生命。電解質紊亂也會導緻一系列症狀,腹瀉常引起低鉀血症,可有惡心、嘔吐、腹脹、乏力症狀,嚴重時可引起心律失常、呼吸困難。

危害三:免疫力下降。長期腹瀉因營養物質缺失和腸道功能紊亂等會導緻機體的免疫功能低下,人體對感染的抵抗力減弱,患病率增加,影響生活品質。

腹瀉:不容小觑

腹瀉了,該咋辦?

發生腹瀉不能放任不管,注意清淡、易消化飲食,根據腹瀉情況補充加鹽加糖的溫水,脫水嚴重時及時就醫。避免擅自用藥,不合理應用抗生素、益生菌、止瀉藥可能會導緻腸道菌群失調、便秘,要及時明确腹瀉病因,對症用藥。一些腹瀉通過休息、改善飲食、簡單的治療是可以好轉的,但腹瀉原因很多,如正常處理後腹瀉不見好轉或出現反複發作,需及時就醫進一步尋找病因,以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