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作者:醫學顧事紅藍融合

對于眼鏡的起源,存在着各種各樣的争論,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眼鏡首次較大規模地進入中國是在明代,眼鏡走入中國人的生活世界也是從明代開始的。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明朝所繪的《南都繁華會》,左上角已經出現戴眼鏡的人

清朝人的腦海中,已經牢牢樹立的眼鏡是明朝傳入中國的形象,比如乾嘉史學大師趙翼曾經在《陔餘叢考》中說:

“古未有眼鏡,至有明始有之。”

還有像畫家迮朗《繪事瑣言》也說:

“人之有眼鏡,來自西洋,始于明代,制不甚古也。”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明人關于眼鏡的記載,最早出現于中葉的景泰年間,成化、弘治年間稍顯增多,這一時期大概可以看做是眼鏡進入中國的開始。比如飽受近視之苦的弘治朝禮部尚書吳寬,特别感謝朋友送給他一副國外傳來的眼鏡,為此專門寫了《謝屠公送西域眼鏡》一詩,其中誇贊眼鏡是“一朝忽得此,舊疾覺頓失”。但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眼鏡還是不為大多數士大夫所知,更不要說整個社會了。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清朝的玳瑁眼鏡

這種情況直到海外貿易陡然增加的嘉靖時期,才得到改變。嘉靖時期關于眼鏡的記載多了不少,著名史料如《七修續稿》和《留青日劄》中,都以獵奇的心态提到眼鏡。比如田藝蘅曾在《留青日劄》中誇贊眼鏡說:

“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這顯然是一種介紹鮮為人知的秘方的心态。究其原因,當時中國尚不具備在本土制造眼鏡的能力,所有的眼鏡都來自于對外貿易,量少價高,這也使得眼鏡隻能成為一種昂貴的奢侈品,僅限于在少數士大夫與富人手中享用,一般士人能聽說過,已算不錯,更别說有機會親自佩戴。至于嘉、隆時期舶來眼鏡的來源,主要是東南亞的滿剌加國,即馬六甲。滿剌加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又與明朝有着長久的貿易關系,該國就成為西洋眼鏡流入東方的中轉站。成書于萬曆末年的海交史重要著作《東西洋考》,在叙及滿剌加國時,尤其提到了眼鏡,這也成了明人對眼鏡最詳細的記載:

“叆叇,俗名眼鏡。華夷考曰:大如錢,質薄而透明,如琉璃,色如雲母。每日力昏倦,不辨細書,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筆畫倍明。出滿刺國。叆叇乃輕雲,貎如輕雲之籠,日月不掩其明也,若作暧曃亦可。”

到了萬曆之後,随着天主教傳教士大規模來華,掀起了一輪西學東漸的浪潮。在天主教士攜帶來華的形形色色的歐洲玩意兒中,就包括眼鏡。清初大學者孫承澤在《硯山齋雜記》中讨論眼鏡時,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西洋天主教人神奇其說,雲自萬曆年中彼教入中國始有者。”

可見,天主教士對眼鏡的傳布,還是産生了一定程度影響的。

不過總的來說,由于無法量産眼鏡,明代的眼鏡少且昂貴,無法成為日用商品為社會大多數人所使用,這種現象直到明末都沒有什麼改觀。除去量産這個原因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導緻明朝眼鏡價格居高不下——材料。清代以前,中國的玻璃工藝始終處于非常落後的水準,再加上時人認為玻璃對眼睛有害無益,故而多選擇水晶作為眼鏡制作材料,這就大大擡高了眼鏡的制作成本。水晶的價格是非常高的,用這種材料制成眼鏡,價格可想而知,晚明以前,“惟一鏡之貴,價準匹馬”(孫承澤《硯山齋雜記》),眼鏡貴成這個樣子,不可能在社會中成為普遍風行之物。

到了清初,眼鏡價格陡然下降,成為老百姓的日用品,然而明朝眼鏡價高量稀造成的那種人們對眼鏡“高貴”的刻闆印象,依然存在,以至于眼鏡經常被皇帝賜予臣下,以示籠絡。比如清初大文豪、刑部尚書王士祯回憶他順治十五年(1658)的殿試經曆時,寫道:

“是日(清世祖)垂問臣士祯年齒、科分甚悉,又命取西洋近視眼鏡,令試之。”(王士祯《居易錄》)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禦賜禮部侍郎孫嶽頒眼鏡一副,日後官至大學士的名臣蔣廷錫當時還隻是一個初出茅廬的翰林,他看得心裡很癢癢,于是跟康熙說:“我媽年齡大了,老眼昏花”,康熙當即同樣賜予蔣廷錫眼鏡一架。(陳康祺《郎潛紀聞二筆》)可見,眼鏡能形成這樣“貴重”的文化觀念,是因為見眼鏡在明代一直屬于上流士大夫的生活象征之一,正所謂“此物在前明極為貴重,或頒自内府,或購之賈胡,非有力者不能得”(趙翼《陔餘叢考》)。

然而就是這麼貴重的眼鏡,在明清之交,突然成為了社會上最風行的日用品之一,到了稍後的康熙時期,老百姓擁有一架眼鏡已經是稀松平常不過的事情了。能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不外乎眼鏡的價格呈現“斷崖式下降”。明末清初的上海人葉夢珠寫過一部筆記叫做《閱世編》,記載明末清初松江府的市井百态。他不無感慨地追憶着眼鏡價格的變化:

“眼鏡,餘幼時偶見高年者用之,亦不知其價,後聞制自西洋者最佳,每副值銀四、五兩,以玻璃為質,象皮為幹,非大有力者不能緻也。順治以後,其價漸賤,每副值銀不過五、六錢。近來蘇、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販賣,人人可得,每副值銀最貴者不過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

葉夢珠幼時,正值明末崇祯初,這個時候眼鏡價格不像之前有“一匹馬”那麼誇張了,但也需要四五兩銀子,花這個價格買件非必需品,對于一般百姓來說,仍然是難以承受的。但是進入清初順治時期,價格突然下降到五六錢,到了康熙時期,價格已經降到 “遍地販賣,人人可得”的地步了。葉夢珠的這段話,寫的就是眼鏡在中國走向普及的曆程,正是在清初,眼鏡達成了從奢侈品向日用品的轉身,從士大夫間才能傳布的稀罕物變成了人人都知道的玩意兒。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眼鏡之是以能在清初變得如此廉價,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開始大規模量産,二是采用廉價材料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于史考征,能最早見到中國人批量仿制眼鏡的記載,是明末人張萱在《疑耀》中說“閩廣之間有制眼鏡者”,閩廣是對外貿易最為密切的地區,恐怕也最容易知道眼鏡制造的奧秘。

入清之後,制造中心轉移到江浙一帶,正所謂“近來蘇、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販賣”,江南眼鏡工業的發達,離不開一些工藝大家的引領,其中最重要的是蘇州人孫雲球。他是下層士紳,因家貧無以繼續科舉,不得不以制作眼鏡謀生,但其對眼鏡的鑽研,實為當世翹楚。他精熟于實體與機械制造,潛心鑽研西學,并寫出了中國第一部論述眼鏡的專著《鏡史》。

就在眼鏡制造技術不斷成熟的同時,材料的成本也随之大為下降。清初眼鏡不再像明朝那樣追求用水晶制造,材質既然廉價,價格也随之下降。到了康熙中後期,眼鏡終于徹底紮根于中國普通人的生活世界中:

“今上下貴賤男女,無不可用,真寶物也!人人得用,竟成布帛菽粟矣。”(劉廷玑《在園雜志》)

不過對于明清時人對眼鏡的認識,有兩大特點和今天完全不一樣。

其一是,直至清中葉鄭複光的專著《鏡鏡泠癡》問世之前,中國人始終未能搞明白眼鏡的光學原理。這不僅導緻明清中國人無法按照眼睛病變的情況,科學配鏡,同時鬧出很多笑話。比如康熙時人納蘭揆叙曾經在《隙光亭雜識》有過這麼一番議論:

“玻璃來自海舶,西洋人以為眼鏡。兒生十歲,即戴一眼鏡以養目光,至老不複昏蒙。”

這實在是令人啼笑皆非,身為翰林院掌院學士的納蘭揆叙,都誤以為是眼鏡本身有利于養護視力,一般人怎麼看待眼鏡也就可想而知。

其二是,不同于今天近視鏡占據眼睛市場的主流,遠視鏡在明清時期才是主要的眼鏡類别。這方面記載很多,比如孔尚任《節序同風錄》中提到,“老人試叆叇,能養目不昏,今名眼鏡”;江西按察使劉廷玑也說,“自有眼鏡,令昏者視之明、小者視之大、遠者視之近。雖老年之人,尚可燈下蠅頭,且制時能按其年歲,以十二時相配合,則更奇矣”,這些指的都是老花鏡。究其原因,并不難了解,明清時人并不如今人一般長期面對電子光屏,士大夫讀寫就已經算生活中需要用眼最多者了,在這樣的條件下,近視在一般人中的發病率必然不會太高;然而遠視在老年人中的存在卻非常普遍,特别是對于士大夫來說,讀寫是其生活中的主要活動之一,視力衰退的影響更為明顯,由于文獻記載多出于士大夫,我們所了解眼鏡流行的一般情況,當然也多集中于士大夫群體身上,是以關于晚年使用老花鏡的記載也就最多。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老花鏡的流行,在彼時的社會思潮中帶來了這麼一種認識:眼鏡僅限于幫助老花眼,對包括近視在内的其他眼部病變無效。比如浙江巡撫張泰交面聖時候,談起眼睛的話題,康熙問他為何不用眼鏡,他居然回答道:“臣是病眼,不是老眼,用眼鏡反多一番障蔽”(張泰交《受祜堂集》)。可以說,直到晚清以後,現代西方醫學知識傳入,國人才能真正了解正确了解治療視力用透鏡的成像原理。但這并不妨礙眼鏡在傳統社會後期成為民間十分常見的日用商品。

眼鏡是明清以後中國社會影響最大的舶來品,眼鏡在中國流行的曆史,正是西方文化在中國自進入到傳播的寫照。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水晶石質的眼鏡曾經是許多男人追求的奢侈品,如果弄一副石頭眼鏡架在鼻梁上,覺得自己在衆人面前屬于是有錢、有身份的成功人士,特别是哪些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男人中手頭多少有些餘錢,心裡還愛顯擺的,大多都會弄幾副石頭眼鏡輪換着戴,就像村裡富裕人家女人的衣櫃裡有幾身稱心如意的還衣服一樣,都是用來示人的心愛之物。甚至還時常能見到一些年紀很大、穿着打扮很破舊的老年人也戴副石頭眼鏡,人前絲毫沒有自卑的心态。

那時候,在很多場合都能看到許多男人們鼻梁上架着一副石頭眼鏡,臉上洋溢着躊躇的神态,給人說話的語氣和臉上表情都透出一股自信與得意。如果是兩個互相熟悉的又都喜歡眼鏡的人到一起,少不了互相比較比較眼鏡,摘下臉上的眼鏡,交換着把玩、端詳一下,然後再換回去戴到臉上,才開始展開他們關于眼鏡的話題。

那時候社會上還沒有“圈子”這一說法,但自古以來社會生活中圈子啥時候都有,愛玩眼鏡的自然也有玩眼鏡的圈子。能進到圈子裡的都是酷愛玩眼鏡的資深玩家,人人都對眼鏡有些講究與研究。他們遇到看上眼的都想法不惜重金弄到手裡,天長日久也會積攢一大堆不同式樣、不同質地的石頭眼鏡,有時候也會在圈子裡互相交流,互通有無。

人不論玩什麼,對于玩久了的東西都有對某一部分玩物産生厭倦的時候,自然也會将一部分淘汰出去。對于當時價格不菲的石頭眼鏡就算玩膩了也不舍得當垃圾扔掉,于是有的人把富餘的不想再玩兒的眼鏡擺在街頭地攤上賣;擺出這攤兒,自然也吸引着同好們圍觀,如善于忽悠或許就能趁機把眼鏡賣出去。日後再見到喜歡的眼鏡或許又不由自主地又買回新的眼鏡,豐富、更新自己的寶藏。

他們擺的眼鏡攤兒就在我上下班必經的街道邊兒,有時候一天來來回回從那裡經過幾次,看到的從早到晚一直是那幾副眼鏡、那幾個人在那裡說的津津有味兒,生意是否火爆似乎他們并不介意。慢節奏的生活,讓人們不論窮富都不會感到有太大的壓力。

轉眼三十多年過去了,石頭眼鏡早已不再時尚,當年的老街道早已舊貌換新顔,照片上的人也都先後作古,看到這些照片,思緒立刻回到了那個慢節奏生活的年代。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當年的”鏡友“在一起探讨石頭眼鏡。(1992年)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話題(1992年)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兩位耄耋老人在一起聊天兒,他們一身的穿戴也許都不及臉上戴的石頭鏡值錢。(1992年)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雖然“青春發屋”已在街頭出現,但石頭鏡還是當年的主流時尚。(1992年)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一名喜歡眼鏡的年輕人遠遠的駐車圍觀,也許他還沒資格進入圈子。(1992年)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上世紀中國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頭眼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