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作者:医学顾事红蓝融合

对于眼镜的起源,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争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眼镜首次较大规模地进入中国是在明代,眼镜走入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也是从明代开始的。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明朝所绘的《南都繁华会》,左上角已经出现戴眼镜的人

清朝人的脑海中,已经牢牢树立的眼镜是明朝传入中国的形象,比如乾嘉史学大师赵翼曾经在《陔余丛考》中说:

“古未有眼镜,至有明始有之。”

还有像画家迮朗《绘事琐言》也说:

“人之有眼镜,来自西洋,始于明代,制不甚古也。”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明人关于眼镜的记载,最早出现于中叶的景泰年间,成化、弘治年间稍显增多,这一时期大概可以看做是眼镜进入中国的开始。比如饱受近视之苦的弘治朝礼部尚书吴宽,特别感谢朋友送给他一副国外传来的眼镜,为此专门写了《谢屠公送西域眼镜》一诗,其中夸赞眼镜是“一朝忽得此,旧疾觉顿失”。但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眼镜还是不为大多数士大夫所知,更不要说整个社会了。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清朝的玳瑁眼镜

这种情况直到海外贸易陡然增加的嘉靖时期,才得到改变。嘉靖时期关于眼镜的记载多了不少,著名史料如《七修续稿》和《留青日札》中,都以猎奇的心态提到眼镜。比如田艺蘅曾在《留青日札》中夸赞眼镜说:

“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这显然是一种介绍鲜为人知的秘方的心态。究其原因,当时中国尚不具备在本土制造眼镜的能力,所有的眼镜都来自于对外贸易,量少价高,这也使得眼镜只能成为一种昂贵的奢侈品,仅限于在少数士大夫与富人手中享用,一般士人能听说过,已算不错,更别说有机会亲自佩戴。至于嘉、隆时期舶来眼镜的来源,主要是东南亚的满剌加国,即马六甲。满剌加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又与明朝有着长久的贸易关系,该国就成为西洋眼镜流入东方的中转站。成书于万历末年的海交史重要著作《东西洋考》,在叙及满剌加国时,尤其提到了眼镜,这也成了明人对眼镜最详细的记载:

“叆叇,俗名眼镜。华夷考曰:大如钱,质薄而透明,如琉璃,色如云母。每日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出满刺国。叆叇乃轻云,貎如轻云之笼,日月不掩其明也,若作暧曃亦可。”

到了万历之后,随着天主教传教士大规模来华,掀起了一轮西学东渐的浪潮。在天主教士携带来华的形形色色的欧洲玩意儿中,就包括眼镜。清初大学者孙承泽在《砚山斋杂记》中讨论眼镜时,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西洋天主教人神奇其说,云自万历年中彼教入中国始有者。”

可见,天主教士对眼镜的传布,还是产生了一定程度影响的。

不过总的来说,由于无法量产眼镜,明代的眼镜少且昂贵,无法成为日用商品为社会大多数人所使用,这种现象直到明末都没有什么改观。除去量产这个原因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导致明朝眼镜价格居高不下——材料。清代以前,中国的玻璃工艺始终处于非常落后的水平,再加上时人认为玻璃对眼睛有害无益,故而多选择水晶作为眼镜制作材料,这就大大抬高了眼镜的制作成本。水晶的价格是非常高的,用这种材料制成眼镜,价格可想而知,晚明以前,“惟一镜之贵,价准匹马”(孙承泽《砚山斋杂记》),眼镜贵成这个样子,不可能在社会中成为普遍风行之物。

到了清初,眼镜价格陡然下降,成为老百姓的日用品,然而明朝眼镜价高量稀造成的那种人们对眼镜“高贵”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以至于眼镜经常被皇帝赐予臣下,以示笼络。比如清初大文豪、刑部尚书王士祯回忆他顺治十五年(1658)的殿试经历时,写道:

“是日(清世祖)垂问臣士祯年齿、科分甚悉,又命取西洋近视眼镜,令试之。”(王士祯《居易录》)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御赐礼部侍郎孙岳颁眼镜一副,日后官至大学士的名臣蒋廷锡当时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翰林,他看得心里很痒痒,于是跟康熙说:“我妈年龄大了,老眼昏花”,康熙当即同样赐予蒋廷锡眼镜一架。(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可见,眼镜能形成这样“贵重”的文化观念,是因为见眼镜在明代一直属于上流士大夫的生活象征之一,正所谓“此物在前明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之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赵翼《陔余丛考》)。

然而就是这么贵重的眼镜,在明清之交,突然成为了社会上最风行的日用品之一,到了稍后的康熙时期,老百姓拥有一架眼镜已经是稀松平常不过的事情了。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不外乎眼镜的价格呈现“断崖式下降”。明末清初的上海人叶梦珠写过一部笔记叫做《阅世编》,记载明末清初松江府的市井百态。他不无感慨地追忆着眼镜价格的变化:

“眼镜,余幼时偶见高年者用之,亦不知其价,后闻制自西洋者最佳,每副值银四、五两,以玻璃为质,象皮为干,非大有力者不能致也。顺治以后,其价渐贱,每副值银不过五、六钱。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人人可得,每副值银最贵者不过七、八分,甚而四、五分,直有二、三分一副者,皆堪明目,一般用也。”

叶梦珠幼时,正值明末崇祯初,这个时候眼镜价格不像之前有“一匹马”那么夸张了,但也需要四五两银子,花这个价格买件非必需品,对于一般百姓来说,仍然是难以承受的。但是进入清初顺治时期,价格突然下降到五六钱,到了康熙时期,价格已经降到 “遍地贩卖,人人可得”的地步了。叶梦珠的这段话,写的就是眼镜在中国走向普及的历程,正是在清初,眼镜达成了从奢侈品向日用品的转身,从士大夫间才能传布的稀罕物变成了人人都知道的玩意儿。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眼镜之所以能在清初变得如此廉价,原因不外乎有二:一是开始大规模量产,二是采用廉价材料制造、成本大幅降低。于史考征,能最早见到中国人批量仿制眼镜的记载,是明末人张萱在《疑耀》中说“闽广之间有制眼镜者”,闽广是对外贸易最为密切的地区,恐怕也最容易知道眼镜制造的奥秘。

入清之后,制造中心转移到江浙一带,正所谓“近来苏、杭人多制造之,遍地贩卖”,江南眼镜工业的发达,离不开一些工艺大家的引领,其中最重要的是苏州人孙云球。他是下层士绅,因家贫无以继续科举,不得不以制作眼镜谋生,但其对眼镜的钻研,实为当世翘楚。他精熟于物理与机械制造,潜心钻研西学,并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论述眼镜的专著《镜史》。

就在眼镜制造工艺不断成熟的同时,材料的成本也随之大为下降。清初眼镜不再像明朝那样追求用水晶制造,材质既然廉价,价格也随之下降。到了康熙中后期,眼镜终于彻底扎根于中国普通人的生活世界中:

“今上下贵贱男女,无不可用,真宝物也!人人得用,竟成布帛菽粟矣。”(刘廷玑《在园杂志》)

不过对于明清时人对眼镜的认识,有两大特点和今天完全不一样。

其一是,直至清中叶郑复光的专著《镜镜泠痴》问世之前,中国人始终未能搞明白眼镜的光学原理。这不仅导致明清中国人无法按照眼睛病变的情况,科学配镜,同时闹出很多笑话。比如康熙时人纳兰揆叙曾经在《隙光亭杂识》有过这么一番议论:

“玻璃来自海舶,西洋人以为眼镜。儿生十岁,即戴一眼镜以养目光,至老不复昏蒙。”

这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身为翰林院掌院学士的纳兰揆叙,都误以为是眼镜本身有利于养护视力,一般人怎么看待眼镜也就可想而知。

其二是,不同于今天近视镜占据眼睛市场的主流,远视镜在明清时期才是主要的眼镜类别。这方面记载很多,比如孔尚任《节序同风录》中提到,“老人试叆叇,能养目不昏,今名眼镜”;江西按察使刘廷玑也说,“自有眼镜,令昏者视之明、小者视之大、远者视之近。虽老年之人,尚可灯下蝇头,且制时能按其年岁,以十二时相配合,则更奇矣”,这些指的都是老花镜。究其原因,并不难理解,明清时人并不如今人一般长期面对电子光屏,士大夫读写就已经算生活中需要用眼最多者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近视在一般人中的发病率必然不会太高;然而远视在老年人中的存在却非常普遍,特别是对于士大夫来说,读写是其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之一,视力衰退的影响更为明显,由于文献记载多出于士大夫,我们所了解眼镜流行的一般情况,当然也多集中于士大夫群体身上,所以关于晚年使用老花镜的记载也就最多。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老花镜的流行,在彼时的社会思潮中带来了这么一种认识:眼镜仅限于帮助老花眼,对包括近视在内的其他眼部病变无效。比如浙江巡抚张泰交面圣时候,谈起眼睛的话题,康熙问他为何不用眼镜,他居然回答道:“臣是病眼,不是老眼,用眼镜反多一番障蔽”(张泰交《受祜堂集》)。可以说,直到晚清以后,现代西方医学知识传入,国人才能真正理解正确理解治疗视力用透镜的成像原理。但这并不妨碍眼镜在传统社会后期成为民间十分常见的日用商品。

眼镜是明清以后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舶来品,眼镜在中国流行的历史,正是西方文化在中国自进入到传播的写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水晶石质的眼镜曾经是许多男人追求的奢侈品,如果弄一副石头眼镜架在鼻梁上,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属于是有钱、有身份的成功人士,特别是哪些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男人中手头多少有些余钱,心里还爱显摆的,大多都会弄几副石头眼镜轮换着戴,就像村里富裕人家女人的衣柜里有几身称心如意的还衣服一样,都是用来示人的心爱之物。甚至还时常能见到一些年纪很大、穿着打扮很破旧的老年人也戴副石头眼镜,人前丝毫没有自卑的心态。

那时候,在很多场合都能看到许多男人们鼻梁上架着一副石头眼镜,脸上洋溢着踌躇的神态,给人说话的语气和脸上表情都透出一股自信与得意。如果是两个相互熟悉的又都喜欢眼镜的人到一起,少不了相互比较比较眼镜,摘下脸上的眼镜,交换着把玩、端详一下,然后再换回去戴到脸上,才开始展开他们关于眼镜的话题。

那时候社会上还没有“圈子”这一说法,但自古以来社会生活中圈子啥时候都有,爱玩眼镜的自然也有玩眼镜的圈子。能进到圈子里的都是酷爱玩眼镜的资深玩家,人人都对眼镜有些讲究与研究。他们遇到看上眼的都想法不惜重金弄到手里,天长日久也会积攒一大堆不同式样、不同质地的石头眼镜,有时候也会在圈子里互相交流,互通有无。

人不论玩什么,对于玩久了的东西都有对某一部分玩物产生厌倦的时候,自然也会将一部分淘汰出去。对于当时价格不菲的石头眼镜就算玩腻了也不舍得当垃圾扔掉,于是有的人把富余的不想再玩儿的眼镜摆在街头地摊上卖;摆出这摊儿,自然也吸引着同好们围观,如善于忽悠或许就能趁机把眼镜卖出去。日后再见到喜欢的眼镜或许又不由自主地又买回新的眼镜,丰富、更新自己的宝藏。

他们摆的眼镜摊儿就在我上下班必经的街道边儿,有时候一天来来回回从那里经过几次,看到的从早到晚一直是那几副眼镜、那几个人在那里说的津津有味儿,生意是否火爆似乎他们并不介意。慢节奏的生活,让人们不论穷富都不会感到有太大的压力。

转眼三十多年过去了,石头眼镜早已不再时尚,当年的老街道早已旧貌换新颜,照片上的人也都先后作古,看到这些照片,思绪立刻回到了那个慢节奏生活的年代。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当年的”镜友“在一起探讨石头眼镜。(1992年)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话题(1992年)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两位耄耋老人在一起聊天儿,他们一身的穿戴也许都不及脸上戴的石头镜值钱。(1992年)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虽然“青春发屋”已在街头出现,但石头镜还是当年的主流时尚。(1992年)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一名喜欢眼镜的年轻人远远的驻车围观,也许他还没资格进入圈子。(1992年)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上世纪中国成功男人的奢侈品——石头眼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