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国眼镜发展史

作者:医学顾事红蓝融合
中国眼镜发展史

清代水晶近视眼镜

中国眼镜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当时已经有了类似眼镜的物品。宋朝时期,眼镜开始普及,但仍属于稀有物品。明朝时,眼镜在上层知识名流中应用,清朝时眼镜开始作为知识阶层的互赠礼品而行于世。

13 世纪,大陆古人就已经懂得将水晶做成眼镜,以缓解视力不足的困扰。明朝宣德年间,开始有了单片镜。明朝崇祯年间,苏州出现了一位杰出的眼镜技师孙云球,他发明了磨制镜片的机器——牵陀车,并掌握了“磨片”技术,能将天然晶石磨制成各种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清朝时,眼镜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出现了以戴眼镜(平光镜)为时髦的潮流。

16 世纪,架在鼻梁上的双片镜出现。17 世纪初,荷兰米德尔堡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1801 年,英国人托马斯·杨发明了现代意义上的眼镜镜架。

中国眼镜发展史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大陆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眼镜行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北京、上海、苏州等主要眼镜产地均具有了一定规模的眼镜生产基础。1985 年 4 月,“中国眼镜协会”成立。

现在,大陆的眼镜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和配套生产销售的能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眼镜发展史

眼镜是矫正眼睛屈光不正、保护眼睛健康和提高视功能的一种特殊光学器具。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眼镜的功能不断得到拓展,以保健、时尚为配镜目的的人群不断增加。眼镜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越来越密切,它逐渐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眼睛的近视和老花,曾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扰。唐朝伟大诗人白居易,因为高度近视,给他许多的痛苦。诗人曾在一首诗里形容过由于这种生理病态所带来的巨大烦恼:“散乱空中千片雪,蒙昽物上一层纱,纵逢情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从这首诗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诗人在大好春光的明媚晴天里,由于不能尽情观赏美景,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从这件事,同样也可以了解到,眼镜的应运而生,对人类是多么重要!

中国眼镜发展史

一般以为,眼镜是来自西方的舶来品,考其史,却未必如此,最早实自南亚传进来的。大陆古人曾以为眼镜自唐朝武则天时即已戴用,但无史籍可以印证。而宋朝时候借助眼镜一类东西,提高视力,却为确切的事。这从宋人祝穆所著的一本《方舆胜览》书中,可以证明。该书记曰:“满加刺(即孟加拉)出叆叇镜。老人不辨细书,掩明则明”。这个“叆叇”,便是大陆使用的最早的眼镜。上述记载,在后人陆凤藻所著的《小知录》和另一本书南宋赵希鹄撰写的《洞天清录》中,就有了“叆叇(àidài,形容浓云蔽日),老人不辨细节,以此掩目则明”的记载。为什么起“叆叇”这样一个刁钻古怪的名称呢?大概不外两个原因:一、据服虔《通俗文》和传统字书《玉篇》的解释,叆叇二字,原意为“不明”、“云雾遮日”,以此名镜,则为可用以纠正近视和老眼昏花之意。二、证明当时这种眼镜之名贵和稀有,方用此稀见之名。明朝的文学家田艺蘅在《留青日札》卷二《叆叇》中写道:“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节,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信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

上述眼镜一直到明朝时候尚未在社会上流行起来。清初著名学者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说:“此物(指眼镜)在前明极为贵重,或颁自内府,或购之贾胡,非有力者不能得”。是说在明时眼镜只有皇帝赐给和向外国大商人购买两个途径,一般没有什么势力的人是得不到的,甚至连名称叫什么都不知道。一个叫田艺蘅的明朝文人,在他的《留青日札摘抄》曾记载了这样一件有趣的事:当时有一位姓林的提学副使(主管教育的副官),每当看书累了,就戴上大如钱形的“二物”,质薄而透明,好像琉璃,“以此掩目”则“精神不散而笔画倍明”,许多学府的官吏都不知此为何物,举以询问作者,博学多才的田艺蘅告诉他们:“此叆叇也”!这个趣闻告知人们,明朝时候,这种早期的眼镜也只在上层知识名流中应用。清初,这种情况改变不大。清朝人查为仁曾根据明人吴宽《家藏集》中所见的一首《谢屠公送眼镜诗》,认为,从此眼镜才开始作为知识阶层的互赠礼品而行于世。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有过一副这样稀世的眼镜,他还曾写过一首有关眼镜的诗,夸耀戴上眼镜的好处:“琉璃自信眼根见,叆叇已尚工倕夸”。

在西方,眼镜的发明普遍被认为在1268-1289年。1274年,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到了北京,他见到元朝宫廷里有人戴眼镜,就对此很感兴趣。后来,他就把眼镜的制作、使用方法带到了西方,所以西方最早制作眼镜的地方,正是马可·波罗的故乡——威尼斯。当时的主要戴镜者是僧侣和学者。

在威尼斯北部的圣尼可拉教堂有一幅壁画,那是托马索·达·莫代纳于1352年描绘的老年人戴眼镜阅读小字的情景(图1-1-3),这是目前已知的出现在艺术作品中的最早的眼镜。这幅壁画表明,13世纪末,欧洲已经开始制作眼镜了。

由于当时的眼镜还无法做到像现在的眼镜这么精准,所以人们只能将眼镜架在鼻梁上手动调节距离。那时的眼镜镜片是双凸玻璃的,用于矫正老视。

眼镜真正得到普及是在15世纪中期。约1445年,约翰内斯·谷登堡发明了铅活字印刷,促使大量书籍上市。随后,人们对眼镜的需求呈飞速增长之势。17世纪初,荷兰米德尔堡的眼镜师汉斯·李波尔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望远镜。这是人们首次利用镜片使人眼在正常状态下看到原本无法看见的物体。

现代意义上的眼镜镜架(简称:镜架)出现在1623年的西班牙。近代的眼镜镜片(简称镜片)是由于1801年英国人托马斯·杨发现自己的眼睛有散光而发明的。

中国眼镜发展史

早在13世纪,大陆古人就已经懂得将水晶做成眼镜,以缓解视力不足的困扰,但当时戴眼镜的人并不多。明朝宣德年间(1416一-1435年),开始有了单片镜(近似现在的放大镜)。限于当时的加工技术,单片镜只有老视镜,并限于宫廷流传,皇帝常将其作为御品赐给上了年纪的大臣,以帮助他们矫正视力老视。此后,眼镜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为了便于使用,有的人将镜片缝在帽子上,有的人将镜片装在铁圈里。

中国眼镜发展史

明朝崇祯年间,苏州出了一位杰出的眼镜技师,名叫孙云球(字文玉,又字泗滨,原籍吴江)。他发明了磨制镜片的机器——牵陀车。牵陀车设置了脚踏转动,采用矿石砂、白泥、砖灰等作为研磨剂或抛光材料,能把天然水晶磨制成镜片。孙云球利用牵陀车经过多次试验,最终掌握了“磨片”技术,能将天然晶石磨制成各种不同的凸透镜、凹透镜。按照人们视力的不同,他研制出了用于矫正老视、近视、远视等不同视力问题的镜片,并进行了光度区分。此外,他还编制了一套“随目对镜”的验光方法,用以验目配镜。这是大陆主觉验光配镜的开始。继孙云球之后,苏州在清朝又出了一位擅长制作眼镜的技师,名叫褚三山。褚三山进一步发展了眼镜制作技术,对大陆眼镜行业的发展颇有影响。

中国眼镜发展史

直到16世纪,架在鼻梁上的双片镜才出现。使用双片镜时,先在镜架的两端系上线,然后将线挂在耳朵上。随着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镜架逐渐由繁到简、由粗糙到精巧。镜框的生产材料也越来越丰富,除了玳瑁以外,还有纸圈、漆皮、牛角、铜圈等。这类镜架在清朝逐渐被有镜脚的镜架代替。有镜脚的镜架既美观又方便,受到人们的青睐,甚至出现了以戴眼镜(平光镜)为时髦的潮流。

中国眼镜发展史

有趣的是,在清朝,镜片的深浅标度是根据十二地支来划分的,这在清朝文人李光庭所著的史料笔记《乡言解颐》中有记载。

雍正七年(1729年),西洋人戴进贤向雍正皇帝进献了西洋玻璃眼镜一副,他戴上后感觉很好,于是令匠人仿造多副,除了自己使用以外,他还赐给有功的大臣。乾隆皇帝曾对大臣和珅说:“眼镜别名叆叇,近始知之。”由于这个原因,他有一次把考试题命名为叆叇,大学者阮元的诗以生动形象的文笔获得第一,其诗“引镜能明眼,玻璃试试磨。佳名传叆叇,雅制出欧罗。……”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眼镜的作用、原料、产地等,还介绍了功效。乾隆皇帝自己也使用过眼镜,还写过《戏题眼镜诗》。

中国眼镜发展史

到乾隆(1736年至1796年)以后,眼镜在大陆逐渐成为时髦物品。写于清朝嘉庆年间的《都门竹枝词》,曾描写了当时北京街上眼镜的流行情况:“烟筒毛竹湘妃竹,眼镜镶来玳瑁边”。可见那时候玳瑁边的眼镜和用湘妃竹制成的烟筒,是为社会上流行的时髦品。这时候,有一种很有趣的现象是,有不少人还戴上眼镜来假充斯文。有两首打油诗叙述了当时这一社会趣闻:一首是乾隆、嘉庆之际杨米人所写的《都门竹枝词》:“车从热闹道中行,斜坐观书不出声。眼镜戴来装近视,学他名士老先生”。又一首为道光年间杨静亭写的《都门杂咏》,道是:“方鞋穿着趁时新,摆摆街头作态频。眼镜戴来装近视,教人知是读书人。”虽说有些忸怩作态,但说明当时读书人是受到社会尊敬的,这些假充斯文的人,倒也有可取之处。

中国眼镜发展史

清朝末年,上海的眼镜商贩常将各种眼镜放置于一个方形扁木箱中,有近视镜、远视镜、老视镜、散光镜,还有平光镜和墨镜等。箱盖上装有挂扣,打开箱子,连箱带盖,箱中的眼镜依次排列。后来,方形扁木箱便成了眼镜商贩的招幌。商贩站在一旁,若有顾客,他就推荐各式新潮眼镜。一旦顾客选定眼镜,商贩便从怀里取出一本线装书,请顾客翻看,这便是当时的验光。

中国眼镜发展史

清朝末年,英国人约翰·高德在上海开设了“高德洋行”,专门经营机磨检光眼镜。之后,其他经营眼镜的外国人接踵而至。例如,英国人托极司开设了“明晶洋行”,英籍犹太人雷茂顿开设了“雷茂顿洋行”,等等。西方的配镜技术传入大陆,为大陆眼镜行业的崛起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国眼镜发展史

1911年,曾经在“高德洋行”做工的中国员工在上海筹资开设了“中国精益眼镜公司”(以下简称:精益眼镜公司)。该公司生产的眼镜适应了人们的需要,且售价低于洋行的眼镜,不久便占领了市场并在全国多地开设了分店。随着精益眼镜公司在验光配镜、制作眼镜等方面技术的不断创新,大陆的眼镜行业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眼镜发展史

1919年,孙中山先生曾到精益眼镜广州分店验光配镜,并为之题词“精益求精”。

中国眼镜发展史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陆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眼镜行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北京、上海、苏州等主要眼镜产地均具有了一定规模的眼镜生产基础,如开办了北京眼镜厂、北京608厂、北京603厂、上海眼镜一厂、上海眼镜二厂、苏州眼镜厂等企业。这些企业的规模均近千人,其生产数量、质量及配套能力均居全国前列,有的产品被评为国家级或市级优质产品,有的产品长期出口,驰名中外。

另外,有些国防工业企业、仪器仪表企业转向了眼镜生产加工;有些商业服务部门不断扩大或增加销售网点和增添验光配镜设备、仪器;有些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等)开办了眼镜技术短训班,为眼镜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

1985年4月,由国家轻工业部倡导牵头,在江苏省镇江市召开了全国眼镜行业的“中国眼镜协会”成立大会。

现在,大陆的眼镜行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和配套生产销售的能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