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連故事:投身鐵兵 無怨無悔作者/李如銀 美篇制作/袁武學

作者:鐵道兵文化
一連故事:投身鐵兵 無怨無悔作者/李如銀 美篇制作/袁武學

李如銀

穿上綠軍裝

說起來,當上一名鐵道兵,還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原本是南京軍區空軍地勤部隊在我的家鄉征兵,在換軍裝前一天才由空軍地勤改為鐵道兵,服役地也由江蘇南京變成青海。

1978年3月9日,是我人生轉折的重要日子,我的從軍之路、我人生中諸多第一次也由此開啟:第一次見到鐵路,第一次坐上火車,第一次離開家鄉。下午2時許,随着一聲汽笛,長長的軍列緩緩駛離新浦火車站,經過近30小時行駛,軍列于11日晚上7時許到達青海省湟中縣平安公社。塞外的皚皚白雪、荒涼的黃土高原、陌生的西北方言,時刻提醒着不滿18歲的我,已遠離家鄉、遠離父母,遠離熟悉的山水草木。新兵訓練期間,嚴格的作息時間、艱苦的軍事訓練、近乎刻闆的内務要求,特别是毫無征兆的緊急集合,悄悄的銷蝕着初入軍營的新鮮感和為國戍邊的自豪感。細心的青海籍班長及時發現了我的思想波動,像兄長一樣和我拉起了家常。班長年齡不大、教育程度也不算高,但其樸實的語言、真誠的話語,将自己親身的經曆娓娓道來,讓我如沐春風,心裡踏實了許多。

2個月新兵集訓轉眼間過去了,第一次穿上佩戴着五星帽徽、紅領章的軍裝,讓我們這些被老兵們稱作新兵蛋子的年輕人精神煥發,興奮、自豪難以掩飾。

下午從新兵連駐地出發,經過一夜車程,于早上9點多到達團部所在地天峻縣城,我和43名新兵被配置設定到18連。載着我們的汽車在草原上行駛約一小時便到了連隊。在歡迎鑼鼓和鞭炮聲中,我們被老兵們簇擁着迎進各班。我被分在全團小有名氣的6班。這個班獲得的獎狀、錦旗幾乎占了全連的三分之一。

一連故事:投身鐵兵 無怨無悔作者/李如銀 美篇制作/袁武學

溫暖在軍營

下老連隊第一天,連首長安排新兵下午休息,而我們幾個新兵商量好要和老兵一起上班。然而當我被午休起床号叫醒時卻發現,班裡空蕩蕩隻有我一個人。後來才知道,提前上班、主動加班是6班傳統之一,用餐時間短、整理内務快、完成任務好、大小勞動争着幹,都是6班的先進之處。

第一天的教訓讓我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此後,無論是上下班還是打飯打菜、打掃環境衛生、整理内務,我都留了個心眼。說來也奇怪,雖然覺睡少了、活幹多了,心情卻出奇的好,每做完一件事,總會有一種說不出的快感,也就是現在人們常挂在嘴邊的成就感吧,入伍後在全連新兵中第一個獲得嘉獎,更讓我難以掩飾心中的喜悅。

18連是47團最艱苦的連隊之一,而我們6班又是全連最艱苦的工序——将爆破後大小不一的片石(直徑超過20公分還需改錘)搬上鬥車,卸到碎石機投料鬥。

也許是神經繃的太緊,也許是家事幹擾,施工中我負傷了。那是1979年2月的一個下午,因前幾天接到姐姐來信得知母親因病住院心裡恍惚難安,在推着鬥車卸料時沒在車輪下墊上防滑塊,慣性下滑的鬥車輪子壓過腳掌,瞬間傷口流血浸透了厚厚的施工棉鞋。貴州威甯籍班長發現後,一邊背起我一邊請示排長調車,将我送到營部衛生所。在營部衛生所簡易手術室裡,軍醫熟練地清洗着傷口、剪掉幾近斷開的肌肉,那剪刀嚓嚓聲至今想起都感到不寒而栗。處置包紮後,班長在向忙前忙後的軍醫表達謝意後,背着我輕輕放在平時隻有連首長才有資格享受的解放車駕駛室副駕駛位置,司機也放慢車速、避開坑坑窪窪,平穩的将我送回班裡。養傷期間,連首長問寒問暖,排長送來配發給自己的營養品,班長和戰友們争着給我端病号飯、洗被褥床單。尤其難忘的是,同班安徽籍老兵怕我寂寞,主動将自己最珍貴的“家電”——半導體收音機借給我,這個收音機陪伴我度過了整整一個月病号時光。

一連故事:投身鐵兵 無怨無悔作者/李如銀 美篇制作/袁武學

結緣關角隧道

如果有人問我當兵什麼事最值得驕傲,我會毫無不猶豫回答,參與關角隧道施工。能參加當時國内海拔最高、線上最長、地質條件差的隧道施工,是我一生最值得炫耀的經曆。

關角隧道全長4,010米,軌面标高3,700米,地處膨脹性岩層,地下水較為發育。1975年隧道大塌方曾将洞内施工的127名官兵堵在洞内,引起中央上司以及鐵道兵總部、蘭州軍區首長、青海省委省政府上司高度關注,師、團上司親臨作業面指揮搶險。經過洞内外官兵14小時艱苦奮戰,最終被堵人員安全脫險無一傷亡。

1982年,我從原長沙鐵道兵學院畢業,配置設定到10師47團1營1連任排長。當時1連的主要任務是炸除管區内舊仰拱、矮邊牆,重新澆築邊牆、鋪設道床、換軌枕闆。我所在的1連2排,任務是炸仰拱、換軌枕闆。當時機械裝置簡單,通風條件差,洞内光線灰暗,大部分工作靠戰士們肩挑背馱。運輸車輛是被稱為翻鬥車的5噸解放自卸車,拌合裝置就是0.4立方滾筒拌合機,而洞内裝渣、給拌合機上料全部由人工完成,扛枕木、擡鋼軌、背水泥更是家常便飯,勞動強度可想而知。

施工條件差,體力消耗大,沒有讓戰友們退怯,1連的頑強作風和優良傳統展現在各個方面。施工中人人奮勇争先,髒活、累活争着幹。危險區域、關鍵工序總能看到幹部、黨員身影,輕傷不下工地、帶病堅持上班随處可見。

1984年1月1日,百萬大裁軍為我的軍旅生涯畫上了句号,軍人身份随着領章帽徽摘下也怅然結束。雖已告别軍旗、脫離軍旅,但多年同訓練、同學習,同勞動、同休息,同歡呼、同悲戚,所形成的官兵情、戰友愛,早已成為伴随終生的記憶和寶貴的精神财富。和諧友善的連隊氛圍、熱烈濃厚的軍營文化、充滿激情的青春歲月、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始終激勵着我,無論是順境逆境,都能讓我冷靜思考、從容面對。

1983年,青藏一期工程哈(爾蓋)格(爾木)段試通車,1984年“五一”國際勞動節正式傳遞營運。坐着列車奔馳在自己親手修建的鐵路上,看着不同膚色乘客發自内心的贊譽、熱情洋溢的笑臉,聽着藏族同胞粗犷豪放的歌聲,戰友們無不露出會心的笑容。

脫下軍裝已經整整35年,但昔日火熱的施工現場、戰友的深厚情誼、一望無際的草原、數不盡的牛羊,無時無刻不在腦海中浮現。回首往事,我慶幸,曾經是一名建設青藏線的戰士;我自豪,曾經是光榮的鐵道兵一員;我驕傲,自己沒有虛度青春年華。

一連故事:投身鐵兵 無怨無悔作者/李如銀 美篇制作/袁武學

作者:李如銀,1978年從江蘇灌南入伍,曾任47團18連戰士、1連排長

編輯:樂在其中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