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连故事:投身铁兵 无怨无悔作者/李如银 美篇制作/袁武学

作者:铁道兵文化
一连故事:投身铁兵 无怨无悔作者/李如银 美篇制作/袁武学

李如银

穿上绿军装

说起来,当上一名铁道兵,还是一件很偶然的事。原本是南京军区空军地勤部队在我的家乡征兵,在换军装前一天才由空军地勤改为铁道兵,服役地也由江苏南京变成青海。

1978年3月9日,是我人生转折的重要日子,我的从军之路、我人生中诸多第一次也由此开启:第一次见到铁路,第一次坐上火车,第一次离开家乡。下午2时许,随着一声汽笛,长长的军列缓缓驶离新浦火车站,经过近30小时行驶,军列于11日晚上7时许到达青海省湟中县平安公社。塞外的皑皑白雪、荒凉的黄土高原、陌生的西北方言,时刻提醒着不满18岁的我,已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远离熟悉的山水草木。新兵训练期间,严格的作息时间、艰苦的军事训练、近乎刻板的内务要求,特别是毫无征兆的紧急集合,悄悄的销蚀着初入军营的新鲜感和为国戍边的自豪感。细心的青海籍班长及时发现了我的思想波动,像兄长一样和我拉起了家常。班长年龄不大、文化程度也不算高,但其朴实的语言、真诚的话语,将自己亲身的经历娓娓道来,让我如沐春风,心里踏实了许多。

2个月新兵集训转眼间过去了,第一次穿上佩戴着五星帽徽、红领章的军装,让我们这些被老兵们称作新兵蛋子的年轻人精神焕发,兴奋、自豪难以掩饰。

下午从新兵连驻地出发,经过一夜车程,于早上9点多到达团部所在地天峻县城,我和43名新兵被分配到18连。载着我们的汽车在草原上行驶约一小时便到了连队。在欢迎锣鼓和鞭炮声中,我们被老兵们簇拥着迎进各班。我被分在全团小有名气的6班。这个班获得的奖状、锦旗几乎占了全连的三分之一。

一连故事:投身铁兵 无怨无悔作者/李如银 美篇制作/袁武学

温暖在军营

下老连队第一天,连首长安排新兵下午休息,而我们几个新兵商量好要和老兵一起上班。然而当我被午休起床号叫醒时却发现,班里空荡荡只有我一个人。后来才知道,提前上班、主动加班是6班传统之一,用餐时间短、整理内务快、完成任务好、大小劳动争着干,都是6班的先进之处。

第一天的教训让我纠结了很长一段时间,此后,无论是上下班还是打饭打菜、打扫环境卫生、整理内务,我都留了个心眼。说来也奇怪,虽然觉睡少了、活干多了,心情却出奇的好,每做完一件事,总会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也就是现在人们常挂在嘴边的成就感吧,入伍后在全连新兵中第一个获得嘉奖,更让我难以掩饰心中的喜悦。

18连是47团最艰苦的连队之一,而我们6班又是全连最艰苦的工序——将爆破后大小不一的片石(直径超过20公分还需改锤)搬上斗车,卸到碎石机投料斗。

也许是神经绷的太紧,也许是家事干扰,施工中我负伤了。那是1979年2月的一个下午,因前几天接到姐姐来信得知母亲因病住院心里恍惚难安,在推着斗车卸料时没在车轮下垫上防滑块,惯性下滑的斗车轮子压过脚掌,瞬间伤口流血浸透了厚厚的施工棉鞋。贵州威宁籍班长发现后,一边背起我一边请示排长调车,将我送到营部卫生所。在营部卫生所简易手术室里,军医熟练地清洗着伤口、剪掉几近断开的肌肉,那剪刀嚓嚓声至今想起都感到不寒而栗。处置包扎后,班长在向忙前忙后的军医表达谢意后,背着我轻轻放在平时只有连首长才有资格享受的解放车驾驶室副驾驶位置,司机也放慢车速、避开坑坑洼洼,平稳的将我送回班里。养伤期间,连首长问寒问暖,排长送来配发给自己的营养品,班长和战友们争着给我端病号饭、洗被褥床单。尤其难忘的是,同班安徽籍老兵怕我寂寞,主动将自己最珍贵的“家电”——半导体收音机借给我,这个收音机陪伴我度过了整整一个月病号时光。

一连故事:投身铁兵 无怨无悔作者/李如银 美篇制作/袁武学

结缘关角隧道

如果有人问我当兵什么事最值得骄傲,我会毫无不犹豫回答,参与关角隧道施工。能参加当时国内海拔最高、线上最长、地质条件差的隧道施工,是我一生最值得炫耀的经历。

关角隧道全长4,010米,轨面标高3,700米,地处膨胀性岩层,地下水较为发育。1975年隧道大塌方曾将洞内施工的127名官兵堵在洞内,引起中央领导以及铁道兵总部、兰州军区首长、青海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关注,师、团领导亲临作业面指挥抢险。经过洞内外官兵14小时艰苦奋战,最终被堵人员安全脱险无一伤亡。

1982年,我从原长沙铁道兵学院毕业,分配到10师47团1营1连任排长。当时1连的主要任务是炸除管区内旧仰拱、矮边墙,重新浇筑边墙、铺设道床、换轨枕板。我所在的1连2排,任务是炸仰拱、换轨枕板。当时机械设备简单,通风条件差,洞内光线灰暗,大部分工作靠战士们肩挑背驮。运输车辆是被称为翻斗车的5吨解放自卸车,拌合设备就是0.4立方滚筒拌合机,而洞内装渣、给拌合机上料全部由人工完成,扛枕木、抬钢轨、背水泥更是家常便饭,劳动强度可想而知。

施工条件差,体力消耗大,没有让战友们退怯,1连的顽强作风和优良传统体现在各个方面。施工中人人奋勇争先,脏活、累活争着干。危险区域、关键工序总能看到干部、党员身影,轻伤不下工地、带病坚持上班随处可见。

1984年1月1日,百万大裁军为我的军旅生涯画上了句号,军人身份随着领章帽徽摘下也怅然结束。虽已告别军旗、脱离军旅,但多年同训练、同学习,同劳动、同休息,同欢呼、同悲戚,所形成的官兵情、战友爱,早已成为伴随终生的记忆和宝贵的精神财富。和谐友善的连队氛围、热烈浓厚的军营文化、充满激情的青春岁月、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始终激励着我,无论是顺境逆境,都能让我冷静思考、从容面对。

1983年,青藏一期工程哈(尔盖)格(尔木)段试通车,1984年“五一”国际劳动节正式交付营运。坐着列车奔驰在自己亲手修建的铁路上,看着不同肤色乘客发自内心的赞誉、热情洋溢的笑脸,听着藏族同胞粗犷豪放的歌声,战友们无不露出会心的笑容。

脱下军装已经整整35年,但昔日火热的施工现场、战友的深厚情谊、一望无际的草原、数不尽的牛羊,无时无刻不在脑海中浮现。回首往事,我庆幸,曾经是一名建设青藏线的战士;我自豪,曾经是光荣的铁道兵一员;我骄傲,自己没有虚度青春年华。

一连故事:投身铁兵 无怨无悔作者/李如银 美篇制作/袁武学

作者:李如银,1978年从江苏灌南入伍,曾任47团18连战士、1连排长

编辑:乐在其中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