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OpenAI,不再是「布道者」

作者:金泰資訊
OpenAI,不再是「布道者」

當OpenAI首席技術官米拉·穆拉提釋出桌面版本的ChatGPT和新的旗艦模型—GPT-4o,OpenAI的發展,進入到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奇點時刻。

OpenAI的短短26分鐘的釋出會,卻依然引發了不少波瀾。

無論是ChatGPT-4o的完全免費,抑或是推出PC桌面版的ChatGPT,無一不為我們顯示出OpenAI的領先。

然而,如果僅僅隻是一味地尬吹OpenAI的領先,必然是沒有太多裨益的。

原因在于,OpenAI的确在很多方面具備着相對領先的優勢,這樣一種領先,并不僅僅隻是展現在它與谷歌的差距上,同樣還展現在它與中國AI玩家們的差距上。

透過OpenAI的釋出會,我們需要更多地看到的是,時下的AI行業,正在發生着的深刻變化,并由此來找到适合當下發展趨勢的新機會。

如果一定要找到OpenAI的這場短短釋出會帶給我們的啟示的話,我更加願意将其看成是AI正走在網際網路道路上的一種直接展現。

以此為開端,AI将會真正從一個局限于實驗室裡的存在,成為一個被越來越多的大衆所認識、所使用、所接受的存在。

如果我們将ChatGPT-4o之前的OpenAI,看成是一個布道者的話,那麼,ChatGPT-4o之後的OpenAI,則更像是一個實踐者。

一句話,OpenAI正在open AI。

未來,我們将會看到越來越多的場景和行業當中,開始出現AI的影子,我們将會看到越來越多的玩家們,開始加入到普及與落地AI的過程當中。

認識到這一點,我們或許才能更好地把握OpenAI這樣一個短短26分鐘的釋出會,帶給我們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OpenAI這樣一個釋出會扔出的「王炸」,其實就是推出了ChatGPT-4o這樣一個完全免費的應用。

從表面上來看,OpenAI之是以會進行完全免費,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的使用者的增長業已進入到瓶頸期,為了拓展更多的使用者,OpenAI便開始通過免費的方式來獲得新的使用者。

自去年ChatGPT推出後,在2023年5月達到流量峰值,網絡通路量達到18億次,但之後流量出現下滑情況。2024年3月,ChatGPT的通路量依然穩定在了18億次,不再有明顯增長。

當OpenAI通過ChatGPT-4o完全免費進一步降低使用門檻,首先起到立竿見影效果的,便是使用者量的增長。

對于業已陷入到使用者增長瓶頸期的OpenAI來講,無疑是一個非常不錯的嘗試。

如果我們将ChatGPT-4o的完全免費,看成是OpenAI為了提升使用者量所做的一次嘗試的話,那麼,ChatGPT-4o此次将更多的場景應用到端側模式以及代碼生成能力的場景應用,則是将OpenAI的使用者量的增長拓展到了更為廣闊的領域之中。

這其實是和網際網路行業的發展,有着異曲同工之處的。

我們都知道,早在網際網路尚未風靡的時候,人們對于網際網路的使用,并不是像現在這樣普及,甚至在很多情況下,人們對于網際網路的使用,如同現在人們對于AI的使用一樣,必須要付費。

很顯然,通過付費的方式,很難讓網際網路釋放出更大的發展潛能,很難成就一個叫做「網際網路」的時代的。

于是,為了讓網際網路釋放出更大的發展潛能,為了讓網際網路真正成就一個時代,必然需要做的,便是将以往收費的網際網路服務進行免費,并且真正用這樣一種方式來實作網際網路的最大限度的普及。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去尋找「網際網路+」的商業模式。

可以說,免費,真正讓網際網路成為了一種「基礎設施」,而免費同樣促進了「網際網路+」模式的不斷成熟和完善。

對标到AI的身上,其實同樣如此。

毋庸置疑的是,OpenAI通過ChatGPT讓我們看到了AI的強大,讓我們看到了對于效率提升的積極影響。

然而,在很多時候,人們對于AI的感覺依然是在收費的情況下完成的,依然是受到收費的掣肘的。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AI很難成為一種基礎設施,更加難以釋放出新的更大的發展潛能的。

是以,如果一定要找到AI走在網際網路上道路上的具體表現的話,完全免費,并以此來促成AI最大限度的普及,并以此來孕育出更多新的商業模式,無疑是最直接的表現。

當OpenAI撕開了免費的口子,我們或許還将會在未來看到更多玩家加入其中,進而真正将人們帶入到人人皆可使用AI,萬物皆可AI的全新發展階段。

除了ChatGPT-4o的完全免費之外,OpenAI在釋出會上更多地為我們展示的是,GPT-4o的模型能力、基準測試、模型安全性和局限性。

模型能力上,在GPT-4o之前,ChatGPT語音模式對話的平均延遲為 2.8 秒 (GPT-3.5) 和 5.4 秒 (GPT-4)。

如今借助 GPT-4o,OpenAI跨文本、視覺和音頻端到端地訓練了一個新模型,這意味着所有輸入和輸出都由同一神經網絡處理。

傳統基準測試層面上,GPT-4o 在文本、推理和編碼智能方面實作了 GPT-4 Turbo 級别的性能,同時在多語言、音頻和視覺功能上均處于高位。

在5次MMLU(常識問題) 上,GPT-4o創下了87.2%的新高分,遠超谷歌Gemini Pro 1.5、Ultra 1.0,以及自己的GPT-4T和GPT-4等。

模型安全性和局限性上,GPT-4o 通過過濾訓練資料和通過訓練後細化模型行為等技術,在跨模式設計中内置了安全性。以及建立了新的安全系統,為語音輸出提供防護。

根據對網絡安全、CBRN、說服力和模型自主性的評估表明,GPT-4o 在這些類别中的任何類别中的得分都不高于中等風險,而且團隊繼續降低發現的新風險。

如果要找到ChatGPT-4o這些特征為我們傳遞出來的資訊的話,說到底,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使用者可以更加快速、更加安全、更加高效地使用ChatGPT-4o。

簡單來講,OpenAI在ChatGPT-4o上的這些進化,正是為了其産品更好地進行商業化。

透過這一點,我們同樣可以看出,AI的發展,正走在網際網路的道路上。

我們都知道,在網際網路時代,我們經曆了DOS系統,Windows系統以及後來的iOS系統、安卓系統等作業系統。

如果對這些作業系統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說到底,它們進行不斷地更新的一個終極目的,就是為了讓網際網路可以更好地商業化,可以讓網際網路更好地與商業場景結合在一起。

當網際網路有了這樣的進化,我們才看到了衍生于網際網路的門戶網站、「網際網路+」應用以及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所誕生出來的各式各樣的應用。

可以說,網際網路的不斷的疊代和更新所帶來的一個最為直接的結果,便是網際網路的商業化的普及。

對于AI來講,其實,同樣是在遵循這樣一種發展脈絡。

說到底,AI最終還會要落腳在商業化上,才能夠真正将自身的發展潛能釋放到最大。

否則,所謂的AI,依然僅僅隻是一個講給資本市場聽的美好的故事,當資本的熱情不再,特别是當AI的發展真正需要自我造血的時候,它的發展,依然還是會面臨這樣那樣的問題。

無論是百度的李彥宏,還是360的周鴻祎,乃至是金沙江創投的朱嘯虎,其實都在不同的場合表達過對于AI的這樣一種看法。

說到底,他們所表達的觀點,其實都是一個中心思想。

這樣一個中心思想,其實就是讓AI更多地聚焦場景和應用,更多聚焦在商業化上,而不僅僅隻是一個停留在實驗室裡,并不僅僅隻是局限于有限場景之中的小衆存在。

透過ChatGPT-4o的釋出,我們可以看出,OpenAI在探索和實踐商業化的方式和方法,以此為開端,我們将會看到更多有關AI沿着網際網路的道路發展的新迹象的出現。

回顧網際網路的發展,不難看出,網際網路之是以會獲得如此大的發展,之是以會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網際網路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普及。

時至今日,網際網路,業已成為了幾乎所有人的生活方式。

以直播、短視訊為主導的全新時代的來臨,更是将網際網路的普及率,帶入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對于AI來講,欲要獲得新的發展,欲要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必然需要重新演繹以往網際網路所走過的道路,必然讓以往網際網路所做的普及的動作,重新在自己的身上得到演繹。

如果我們要尋找OpenAI這樣一場釋出會提供給我們的新啟示的話,它不斷地讓AI進行普及,不斷地将AI成為一個被B端和C端都能夠接受的存在,或許才是值得關注的另外一個方面。

當OpenAI以ChatGPT的聊天機器人出現在人們的面前,它僅僅隻是在聊天這樣一個場景下存在,它僅僅隻是解決的是較為簡單的邏輯推理的能力。

時至今日,ChatGPT早已不再是簡單意義上的聊天機器人,它不僅可以聊天對話、文生圖檔,還能文生視訊,甚至還可以像人的反應速度一樣與人們進行互動。

OpenAI表示,GPT-4o(“o”代表“omni”)是邁向更自然的人機互動的一步——它接受文本、音頻和圖像的任意組合作為輸入,并生成文本、音頻和圖像的任意組合輸出。

GPT-4o可以在短至 232 毫秒的時間内響應音頻輸入,平均為 320 毫秒,與人類的響應時間相似。

它在英國文本和代碼上的性能與 GPT-4 Turbo 的性能相比對,在非英國文本上的性能顯着提高,同時 API 的速度也更快,成本降低了 50%。與現有模型相比,GPT-4o 在視覺和音頻了解方面尤其出色。

說到底,OpenAI其實就是通過不斷地提升ChatGPT的互動能力來提升人與AI溝通和交流的門檻,不斷地讓OpenAI的産品更好地進行普及。

如果将OpenAI在互動上的提升與網際網路以往的發展脈絡進行總結和定義的話,它們共同的終極目的,其實就是為了讓AI可以更好地普及,并且真正讓AI成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

是以,如果我們要找到OpenAI的釋出會給我們的新啟示的話,不斷地讓AI普及,不斷地沿着網際網路的方向前進,無疑是另外一個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方面。

正如OpenAI CEO奧特曼在釋出會後的部落格裡所說的那樣:

「我為我們能在ChatGPT中免費提供世界上最先進的模型感到非常自豪,這一切都沒有廣告或其他幹擾。最初,OpenAI的設想是開發AI技術,并利用它為全球帶來益處。然而,現實是我們開發了AI技術,而其他人則利用這些技術創造了令全世界受益的傑出成果。作為一家企業,我們有很多服務是需要收費的,但不妨礙我們支援向全球數十億使用者提供免費的頂尖AI服務。」

「新推出的語音(及視訊)模式是我使用過的最佳計算界面。它給人一種電影中AI的感覺,讓人不禁驚歎這竟是真的。達到與人類相似的響應速度和表達能力,标志着一個重大的轉變。最初的ChatGPT已經展示了語言界面的潛力;而這一新技術則在體驗上有了質的飛躍。它反應迅速、智能、有趣、自然且實用。以前,我與計算機對話從未感覺如此自然;但現在,我終于有了這種感覺。随着我們逐漸增加個性化選項、擷取個人資訊的權限、代表使用者執行操作的能力等功能,我真的可以預見到一個激動人心的未來:我們能夠利用計算機完成以往無法想象的更多事務。」

結語

如果一定要尋找OpenAI這樣一場短短26分鐘的釋出會傳遞出來的資訊的話,OpenAI正走在網際網路的道路上,無疑是再清晰不過的了。

可以說,通過這樣一場釋出會,OpenAI完成了從AI布道者向實踐者的完美轉身。

對于AI來講,其實是需要這樣一場免費化、普适化和商業化的。

至此,OpenAI開始open AI。

原因在于,隻有經曆了這樣一場普及和商業化,AI的發展,才不僅僅隻是一個停留在實驗室裡的存在,才不僅僅隻是一個小衆化的存在,而是成為了一個類似網際網路的,可以與萬千場景,千行百業都實作了深度融合的存在。

以此為開端,ChatGPT才能真正成為英偉達CEO黃仁勳口中的「iPhone時刻」,而GPT-4o,無疑是OpenAI的奇點時刻。

—完—

作者:孟永輝,資深撰稿人,專欄作家,行業觀察家,知名KOL,數字經濟學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