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949年之後中國最成功的國術家:武校學員3萬,徒弟裡有奧運冠軍

作者:老崔說曆史

在中國國術的發展史上,有一位國術家可謂是傑出的傳人。他創辦了一所武校,曾經吸引了超過3萬名學員前來習藝,其中更是培養出了一位奧運會散打冠軍。這位國術家到底是誰?他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的武校辦成全國乃至世界頂級武校的?在他的成功背後,又隐藏着怎樣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追溯這位國術大師的傳奇人生,去探索他所珍視的國術精髓。

1949年之後中國最成功的國術家:武校學員3萬,徒弟裡有奧運冠軍

I. 一位國術世家後裔的成長之路

劉寶山出生于1931年,地處河南登封市嵩山腳下的一個小村落。這個村莊雖然偏僻,但世代以國術著稱。據村中老人描述,劉家自清朝開始,就一直與少林寺存在淵源。

劉家祖上中,曾有兩位武僧在民國時期獲得了當時的全國國術大賽冠軍。雖然這兩位武僧的确切姓名已無從查證,但他們的武藝卓絕,使劉家在當地赫赫有名。除此之外,劉家先人中還曾有擔任少林寺武僧教頭和總教頭的,如劉廷選、劉發泰等人。這些傳奇人物的事迹,在劉寶山的童年時就被家人反複講述,灌輸給了他對國術的狂熱熱愛。

自小在國術世家的熏陶下,劉寶山自然而然就接受了嚴格的國術訓練。每天清晨,劉寶山便随着家人前往村邊的河坎邊練習基本功夫。在豔陽高照時,他們又會轉移到樹蔭下,習練一些拳術和兵器招式。劉寶山天資過人,學什麼都特别快,很快就學有所成。12歲那年,劉寶山已能在全村國術比賽中獲勝。

然而,成績并非一帆風順。劉寶山15歲時參加了縣裡的一場比武大會,結果慘遭滑鏟被淘汰出局。這次失利給了他沉重一擊,讓他意識到紙上談兵和實戰賽場存在着天壤之别。從此,劉寶山下定決心要親身體驗各地國術在實戰中的得失,從中全面提高自己。于是他開始四處拜訪高手,觀摩學習各家各派的武功絕學。

II. 一個武校從零起步的艱難過程

改革開放初期,嵩山腳下的小村落裡還很少有專門的國術館或武校。1978年,已經47歲高齡的劉寶山收了第一個徒弟,開啟了他一路坎坷卻最終成就非凡的傳武之路。

最初收徒弟時,劉寶山沒有任何營利目的,隻是想将自己畢生所學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後人。他隻簡單要求徒弟在拜師時拿兩個馍馍,日常也隻需在田間地頭幫忙幹點農活。授徒地點更是簡陋,首批幾個徒弟就住在劉寶山家附近的兩間小土窯洞裡。

1949年之後中國最成功的國術家:武校學員3萬,徒弟裡有奧運冠軍

1982年,随着電影《少林寺》的熱播,前來少林寺一帶學武的年輕人大量增加。劉寶山的"小武館"也從原來寥寥幾人擴大到了20多人,已經無法繼續借助窯洞作為駐地。為了容納更多徒弟,劉寶山隻得在家附近的宅基地上蓋了幾間瓦房。

随着徒弟人數不斷增長,原來的免費授徒模式無法為大家提供足夠的夥食。1984年,劉寶山咬牙收取了第一筆學費——每個月5元。不過,對于一個地道地道的農民出身的他來說,索要學費這件事情使他猶疑再三,生怕觸犯了法律。最終在向縣長咨詢并獲得肯定答複後,他才放開手腳大幹教學事業。

1985年,跟随劉寶山學藝的學生數量已經突破300人。可就在這一年,塔溝武校遭遇了一次挫折。劉寶山三子劉海科帶領7名學生前往鄭州市參加比賽,結果全軍覆沒。作為當地最出名的國術家,劉家門下竟在比賽中一無所獲,這件事嚴重動搖了學生們的信心。學生數量一度銳減至不足200人。

面對巨大打擊,劉海科一度想要放棄武道,轉而在少林寺附近擺攤賣茶葉蛋謀生。劉寶山慰勉兒子不要氣餒,反而應該趁此機會多出去觀摩學習,汲取經驗教訓,把武功練好。在父親的鼓勵下,劉海科帶領學生遍訪全國各大散打比賽現場,向高手讨教學習,摸索總結出一套實用有效的實戰化訓練體系,并将之貫徹于武校日常教學之中。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1986年參賽的6名武校學員便取得了5個冠軍1個亞軍的驕人成績。從此,塔溝武校在河南地區響當當的名聲終于徹底打響,學生人數也節節攀升。随着劉寶山和劉海科的執教理念逐漸深化,武校的發展也就一騎絕塵,最終成就今天的輝煌。

III. 武校發展壯大的三大獨家秘訣

塔溝武校能從最初的寥寥數人發展到吸引來自全國各地上萬名學員前來習藝,關鍵在于劉寶山和劉海科對國術教學理念的不斷創新。他們總結出三大獨門絕學,成就了武校的今天。

首先是全新的實戰化訓練體系。傳統國術理論功夫固然重要,但缺乏實戰訓練就難以在真正的比賽中施展開來。為此,劉海科從各地高手那裡汲取了大量經驗,創立了一整套實戰訓練流程。

比如,每天都要進行拉環、揮鐵砂等極限體能訓練,確定學員在比賽中體能充沛;又比如模拟對打時要穿上重達20斤的沙袋,訓練爆發力;再像實戰受傷時要學會自救等諸多細節。通過這些看似殘酷但切實可行的訓練,學員們很快就能将理論功夫發揮到極緻。

其次是嚴格的師生選拔機制。劉家師徒堅持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純粹國術理念。對于外省來的學員,首先會安排一場内部比武考核。獲勝者方可正式拜師學藝,失敗者則要離開。就連劉家親傳弟子,在每一個階段也都要通過内部比武測試,才能進階下一層次。

這種選拔方式看似嚴苛,但卻確定了武校師資的素質,避免徒有虛名的"架子師"橫行。學員們在殘酷但公平的競争環境中,無不切磋武藝、勤加鑽研,進而造就了源源不斷的後繼力量。

1949年之後中國最成功的國術家:武校學員3萬,徒弟裡有奧運冠軍

最後是前所未有的比賽沖勁。在武校創立之初,劉海科帶隊遠赴鄭州參加比賽時曾一敗塗地,留下了痛徹骨髓的教訓。之後他便決心要讓學校制度化參賽,将實戰化理念貫徹到底。

于是,一年一度的校内大賽、每月一次的小賽制度應運而生。除此之外,劉海科還積極帶隊遍及全國各大賽事現場,讓學生們沉浸在實戰洗禮中長期錘煉。經過這些環環相扣的比賽訓練,武校的戰鬥力與日俱增,終于在全國賽場上聲名鵲起。

正是這三大獨門秘訣的完美結合,才造就了塔溝武校今天的無與倫比。而這一切,又都源自劉寶山和劉海科父子對國術發展的獨到見解和執着追求。

IV. 武校蓬勃發展的輝煌時期

20世紀90年代,伴随着塔溝武校聲名的漸漸打響,前來習武的學員人數也是節節高升。到了1994年,武校的在冊學員人數已突破了3000人,創下了當時全國武校之最。

如此規模的學員規模,源自武校所樹立的極高聲譽。一方面,塔溝武校在全國各大散打比賽中屢建奇功,屢次折桂。1987年,塔溝武校在河南省第一次全民健身操大賽上就一舉拿下17個冠軍;1990年代初,又在全國首屆職工散打錦标賽上獲得團體總分前三甲。

更令人矚目的是,1992年北京亞運會上,塔溝武校的徒弟宋慧青就奪得了首枚女子散打冠軍。這一結果在當時可謂是震驚體壇,宋慧青的名字也由此傳遍全國,成為武校的金字招牌。此後數年,塔溝武校在各大賽事中接連殺出重圍,賽場戰績驚人。

另一方面,塔溝武校嚴格的師資水準和狠辣的教學作風,也讓其在武林中小有名氣。從拜師入門就要通過考核的"一關",到後期分段測試的"數關",再加上校内大小賽事的實戰洗禮,能從中存活下來、越級晉升的弟子,自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正是憑借着過硬的師資力量和紮實的基本功,塔溝武校的學員不論在哪一方面,都擁有絕對的自信心。他們在全國各地的演武場上屢次顯現高超的武藝,無不博得觀衆一片歎賞。

這樣的良性循環效應持續了十幾年,使塔溝武校的學員人數在90年代節節高升,最終突破3萬大關。來自全國各地、不同年齡階段的學員蜂擁而至,就連很多企業家和官員也慕名前來求教。

而劉寶山和劉海科父子所建立的這座"天下第一武校",當然也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精神财富。不僅僅是因為學員們學到了一身驚世武藝,更重要的是他們 therein 領悟了國術的精髓所在。那就是一種對力量的狂熱追求,對實戰的執着鑽研,對勝利的不懈追逐。

1949年之後中國最成功的國術家:武校學員3萬,徒弟裡有奧運冠軍

正是這些獨特理念,讓塔溝武校在群雄逐鹿的武林中,終于能夠攻城拔寨、獨樹一幟,真正成就了"天下第一"的美譽。

V. 武校後繼無人的衰落之路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他的終結。進入21世紀後,曾經聲名赫赫的塔溝武校就風光不再,漸露衰敗的端倪。

最直接的導火索是武校創辦人劉寶山和劉海科父子相繼離世。2001年,劉寶山老人以70高齡與世長辭。2005年,劉海科也因病去世,年僅55歲。兩位武林泰鬥的仙逝,無疑給武校帶來了沉重打擊。

在他們生前,父子二人無論是在技藝上還是治校理念上,都是塔溝武校的最高上司和決策核心。雖然學校裡還留有不少高段位的老師傅,但畢竟無人能取而代之,統領全局。

尤其在劉海科去世後,武校内部權力開始出現真空,校内上下多有争權奪利的現象發生,對武校的發展造成了極大沖擊和影響。有消息指出,連劉海科的遺孀和兒子都在為家族産業的繼承權發生過劇烈沖突。

另一方面,當代社會的快速變遷,也讓原本武校招生的模式和教學理念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以前靠着口口相傳的宣傳方式和嚴苛的實戰化訓練,确實能吸引不少狂熱分子前來塔溝求學。但進入新世紀後,随着泛娛樂化的大潮襲來,當代年輕人的潮流愛好已經轉移到電子遊戲、網絡視訊等新興領域。

傳統武校生活簡樸、訓練艱苦,已經難以吸引新生代學員的眼球。況且功夫角逐和散打比賽也已逐漸式微,無法再像從前那樣成為塔溝武校的宣傳管道。

最關鍵的是,塔溝武校也未能适時調整辦學模式,在内容形式上進行創新突破。它仍然停留在單一的傳統國術教學範疇,沒能順應時代大勢開拓出更多樣化的發展路徑。

在這些内外交困的夾擊下,武校的招生數量一路走低。到了2010年代,在校生人數已經不足1000人。一度輝煌遍野的塔溝武校,終于就這麼逐漸沒落,曾經的威名也隻能被後人懷念。

結尾

如今,這所曾經的"天下第一武校",隻剩下一座陳舊的訓練館和一些年邁的老師傅了。當年那些曾叱咤武壇的門生,也都已漸行漸遠,不複當年的勃勃英姿。一代傳奇就這樣終結了,隻留下了幾段美好的回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