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49年之后中国最成功的武术家:武校学员3万,徒弟里有奥运冠军

作者:老崔说历史

在中国武术的发展史上,有一位武术家可谓是杰出的传人。他创办了一所武校,曾经吸引了超过3万名学员前来习艺,其中更是培养出了一位奥运会散打冠军。这位武术家到底是谁?他是如何一步步将自己的武校办成全国乃至世界顶级武校的?在他的成功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追溯这位武术大师的传奇人生,去探索他所珍视的武术精髓。

1949年之后中国最成功的武术家:武校学员3万,徒弟里有奥运冠军

I. 一位武术世家后裔的成长之路

刘宝山出生于1931年,地处河南登封市嵩山脚下的一个小村落。这个村庄虽然偏僻,但世代以武术著称。据村中老人描述,刘家自清朝开始,就一直与少林寺存在渊源。

刘家祖上中,曾有两位武僧在民国时期获得了当时的全国武术大赛冠军。虽然这两位武僧的确切姓名已无从查证,但他们的武艺卓绝,使刘家在当地赫赫有名。除此之外,刘家先人中还曾有担任少林寺武僧教头和总教头的,如刘廷选、刘发泰等人。这些传奇人物的事迹,在刘宝山的童年时就被家人反复讲述,灌输给了他对武术的狂热热爱。

自小在武术世家的熏陶下,刘宝山自然而然就接受了严格的武术训练。每天清晨,刘宝山便随着家人前往村边的河坎边练习基本功夫。在艳阳高照时,他们又会转移到树荫下,习练一些拳术和兵器招式。刘宝山天资过人,学什么都特别快,很快就学有所成。12岁那年,刘宝山已能在全村武术比赛中获胜。

然而,成绩并非一帆风顺。刘宝山15岁时参加了县里的一场比武大会,结果惨遭滑铲被淘汰出局。这次失利给了他沉重一击,让他意识到纸上谈兵和实战赛场存在着天壤之别。从此,刘宝山下定决心要亲身体验各地武术在实战中的得失,从中全面提高自己。于是他开始四处拜访高手,观摩学习各家各派的武功绝学。

II. 一个武校从零起步的艰难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嵩山脚下的小村落里还很少有专门的武术馆或武校。1978年,已经47岁高龄的刘宝山收了第一个徒弟,开启了他一路坎坷却最终成就非凡的传武之路。

最初收徒弟时,刘宝山没有任何营利目的,只是想将自己毕生所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后人。他只简单要求徒弟在拜师时拿两个馍馍,日常也只需在田间地头帮忙干点农活。授徒地点更是简陋,首批几个徒弟就住在刘宝山家附近的两间小土窑洞里。

1949年之后中国最成功的武术家:武校学员3万,徒弟里有奥运冠军

1982年,随着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前来少林寺一带学武的年轻人大量增加。刘宝山的"小武馆"也从原来寥寥几人扩大到了20多人,已经无法继续借助窑洞作为驻地。为了容纳更多徒弟,刘宝山只得在家附近的宅基地上盖了几间瓦房。

随着徒弟人数不断增长,原来的免费授徒模式无法为大家提供足够的伙食。1984年,刘宝山咬牙收取了第一笔学费——每个月5元。不过,对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出身的他来说,索要学费这件事情使他犹疑再三,生怕触犯了法律。最终在向县长咨询并获得肯定答复后,他才放开手脚大干教学事业。

1985年,跟随刘宝山学艺的学生数量已经突破300人。可就在这一年,塔沟武校遭遇了一次挫折。刘宝山三子刘海科带领7名学生前往郑州市参加比赛,结果全军覆没。作为当地最出名的武术家,刘家门下竟在比赛中一无所获,这件事严重动摇了学生们的信心。学生数量一度锐减至不足200人。

面对巨大打击,刘海科一度想要放弃武道,转而在少林寺附近摆摊卖茶叶蛋谋生。刘宝山慰勉儿子不要气馁,反而应该趁此机会多出去观摩学习,汲取经验教训,把武功练好。在父亲的鼓励下,刘海科带领学生遍访全国各大散打比赛现场,向高手讨教学习,摸索总结出一套实用有效的实战化训练体系,并将之贯彻于武校日常教学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1986年参赛的6名武校学员便取得了5个冠军1个亚军的骄人成绩。从此,塔沟武校在河南地区响当当的名声终于彻底打响,学生人数也节节攀升。随着刘宝山和刘海科的执教理念逐步深化,武校的发展也就一骑绝尘,最终成就今天的辉煌。

III. 武校发展壮大的三大独家秘诀

塔沟武校能从最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吸引来自全国各地上万名学员前来习艺,关键在于刘宝山和刘海科对武术教学理念的不断创新。他们总结出三大独门绝学,成就了武校的今天。

首先是全新的实战化训练体系。传统武术理论功夫固然重要,但缺乏实战训练就难以在真正的比赛中施展开来。为此,刘海科从各地高手那里汲取了大量经验,创立了一整套实战训练流程。

比如,每天都要进行拉环、挥铁砂等极限体能训练,确保学员在比赛中体能充沛;又比如模拟对打时要穿上重达20斤的沙袋,训练爆发力;再像实战受伤时要学会自救等诸多细节。通过这些看似残酷但切实可行的训练,学员们很快就能将理论功夫发挥到极致。

其次是严格的师生选拔机制。刘家师徒坚持的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纯粹武术理念。对于外省来的学员,首先会安排一场内部比武考核。获胜者方可正式拜师学艺,失败者则要离开。就连刘家亲传弟子,在每一个阶段也都要通过内部比武测试,才能进阶下一层次。

这种选拔方式看似严苛,但却确保了武校师资的素质,避免徒有虚名的"架子师"横行。学员们在残酷但公平的竞争环境中,无不切磋武艺、勤加钻研,从而造就了源源不断的后继力量。

1949年之后中国最成功的武术家:武校学员3万,徒弟里有奥运冠军

最后是前所未有的比赛冲劲。在武校创立之初,刘海科带队远赴郑州参加比赛时曾一败涂地,留下了痛彻骨髓的教训。之后他便决心要让学校制度化参赛,将实战化理念贯彻到底。

于是,一年一度的校内大赛、每月一次的小赛制度应运而生。除此之外,刘海科还积极带队遍及全国各大赛事现场,让学生们沉浸在实战洗礼中长期锤炼。经过这些环环相扣的比赛训练,武校的战斗力与日俱增,终于在全国赛场上声名鹊起。

正是这三大独门秘诀的完美结合,才造就了塔沟武校今天的无与伦比。而这一切,又都源自刘宝山和刘海科父子对武术发展的独到见解和执着追求。

IV. 武校蓬勃发展的辉煌时期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塔沟武校声名的渐渐打响,前来习武的学员人数也是节节高升。到了1994年,武校的在册学员人数已突破了3000人,创下了当时全国武校之最。

如此规模的学员规模,源自武校所树立的极高声誉。一方面,塔沟武校在全国各大散打比赛中屡建奇功,屡次折桂。1987年,塔沟武校在河南省第一次全民健身操大赛上就一举拿下17个冠军;1990年代初,又在全国首届职工散打锦标赛上获得团体总分前三甲。

更令人瞩目的是,1992年北京亚运会上,塔沟武校的徒弟宋慧青就夺得了首枚女子散打冠军。这一结果在当时可谓是震惊体坛,宋慧青的名字也由此传遍全国,成为武校的金字招牌。此后数年,塔沟武校在各大赛事中接连杀出重围,赛场战绩惊人。

另一方面,塔沟武校严格的师资水平和狠辣的教学作风,也让其在武林中小有名气。从拜师入门就要通过考核的"一关",到后期分段测试的"数关",再加上校内大小赛事的实战洗礼,能从中存活下来、越级晋升的弟子,自然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正是凭借着过硬的师资力量和扎实的基本功,塔沟武校的学员不论在哪一方面,都拥有绝对的自信心。他们在全国各地的演武场上屡次显现高超的武艺,无不博得观众一片叹赏。

这样的良性循环效应持续了十几年,使塔沟武校的学员人数在90年代节节高升,最终突破3万大关。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员蜂拥而至,就连很多企业家和官员也慕名前来求教。

而刘宝山和刘海科父子所建立的这座"天下第一武校",当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不仅仅是因为学员们学到了一身惊世武艺,更重要的是他们 therein 领悟了武术的精髓所在。那就是一种对力量的狂热追求,对实战的执着钻研,对胜利的不懈追逐。

1949年之后中国最成功的武术家:武校学员3万,徒弟里有奥运冠军

正是这些独特理念,让塔沟武校在群雄逐鹿的武林中,终于能够攻城拔寨、独树一帜,真正成就了"天下第一"的美誉。

V. 武校后继无人的衰落之路

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有他的终结。进入21世纪后,曾经声名赫赫的塔沟武校就风光不再,渐露衰败的端倪。

最直接的导火索是武校创办人刘宝山和刘海科父子相继离世。2001年,刘宝山老人以70高龄与世长辞。2005年,刘海科也因病去世,年仅55岁。两位武林泰斗的仙逝,无疑给武校带来了沉重打击。

在他们生前,父子二人无论是在技艺上还是治校理念上,都是塔沟武校的最高领导和决策核心。虽然学校里还留有不少高段位的老师傅,但毕竟无人能取而代之,统领全局。

尤其在刘海科去世后,武校内部权力开始出现真空,校内上下多有争权夺利的现象发生,对武校的发展造成了极大冲击和影响。有消息指出,连刘海科的遗孀和儿子都在为家族产业的继承权发生过剧烈冲突。

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的快速变迁,也让原本武校招生的模式和教学理念暴露出了一些不足。以前靠着口口相传的宣传方式和严苛的实战化训练,确实能吸引不少狂热分子前来塔沟求学。但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泛娱乐化的大潮袭来,当代年轻人的潮流爱好已经转移到电子游戏、网络视频等新兴领域。

传统武校生活简朴、训练艰苦,已经难以吸引新生代学员的眼球。况且功夫角逐和散打比赛也已逐渐式微,无法再像从前那样成为塔沟武校的宣传渠道。

最关键的是,塔沟武校也未能适时调整办学模式,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突破。它仍然停留在单一的传统武术教学范畴,没能顺应时代大势开拓出更多样化的发展路径。

在这些内外交困的夹击下,武校的招生数量一路走低。到了2010年代,在校生人数已经不足1000人。一度辉煌遍野的塔沟武校,终于就这么逐渐没落,曾经的威名也只能被后人怀念。

结尾

如今,这所曾经的"天下第一武校",只剩下一座陈旧的训练馆和一些年迈的老师傅了。当年那些曾叱咤武坛的门生,也都已渐行渐远,不复当年的勃勃英姿。一代传奇就这样终结了,只留下了几段美好的回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