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公司和外賣員的沖突沖突屢屢發生,根源在哪裡?根源還是在業主的需求上,主要表現在:
一方面業主需要外賣員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務,最好是服務到門。
另一方面就是外賣員騎車進去小區帶來很大的安全隐患,是以物業公司為保障小區安全,紛紛公示禁止外賣員入内。
是以,相同的服務對象,因為方法問題就有了沖突沖突,導緻物業和外賣行業屢屢發生沖突事件。
如何化解這種沖突,也成為一個被人們高度關注的話題。
近日,浙江嘉興某小區又發生一起物業保安和外賣小哥之間的沖突沖突,此事件的性質具有很大的特殊性,是以事件曝光後,迅速被各大媒體報道,并引起網友們的熱議。
5月14日下午,有網民釋出視訊稱,浙江嘉興一小區門口張貼一張紙條,上面寫着“外賣和狗不得入内”字樣,也就是因為這種侮辱性極強的告示引來衆多外賣員的不滿,導緻數十名外賣員對該小區的“圍攻”。
在一份事發現場的視訊裡,我們可以看到小區門口有數十名外賣員在聚集在小區大門口,多輛外賣員騎的電動車幾乎把門口道路堵塞。
視訊加載中...
現場中有一名外賣員對門口保安質問:“錯就說錯了,就你顯得高貴嗎?”
一名保安稱:“我不是我不是……”
另外一名外賣員喊道:“先讓他把道歉完再說好吧。”“聲音大點跟人說道歉!”
然後就是一名保安對這些外賣員鞠躬道歉的鏡頭。
從畫面來看,這名保安非常年輕,也很瘦弱,一身保安服穿在他的身上肥大得很不合體,他十指相扣,在衆多外賣員面前顯得非常拘謹,也可以看出他内心有一些恐慌。
可能他是意識到自己這次惹得麻煩不小,很可能因為此事丢掉工作崗位。
這件事的起因是什麼?
據該小區物業從業人員的介紹,14日下午,這名保安和一名外賣員發生争執。
之前有外賣員撞過小區内的小朋友,業主要求包括小朋友的安全考慮,是以說小區是規定外賣員小哥的車子是不讓進的,隻能步行進去,可能是外賣小哥不了解,是以和保安發生沖突。
據物業公司從業人員稱,當時雙方可能言語上比較過敏,是以導緻小區保安做出了這樣的行為。
來自社群的一從業人員稱,是他們物業新來的一個員工,應該是第一天上班吧,那天和外賣小哥起沖突了,就互罵了,保安一下子氣不過,就說以後不要再來進來。
這本來是他們個人之間的沖突,也不是說歧視外賣行業,這個保安後來也被勸退處理了,保安隊長也會加強員工教育。
在另一份視訊裡,我們可以看到這名保安的外賣小哥沖突的過程,但是視訊也不是很完整,從二者沖突的内容可以看出,他們确實是發生“互罵”,但是不能判斷是誰先罵了誰。
小區保安和外賣小哥發生沖突,這樣的事件并不新鮮,但是直接公示“外賣和狗不得入内”這樣的事情還是很少的,因為誰也懂得這幾個字的分量,誰也明白這樣做會帶來多大的後果。
大家看看網友熱議:
我們不知道為什麼有很多地方對外賣有這麼大的敵意,不隻是物業保安,就有人打心底看不起外賣這個行業。
不管怎麼說,貼的智語首先是不尊重人,怎麼寫都行,但不能侮辱人,現在隔着社會,法治社會,都在提倡9文明用語,物業公司要好好反思一下。
外賣員不讓進,那好,可以直接放門口,最讨厭那種外賣員讓進,電動車不讓進。
我也是送送外賣的,我希望所有小區都不讓進,放門口最好。
目前,事件已經得到解決,這名保安為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了代價,但是,此事件折射出來的問題得到重視了嗎?并沒有。
無論是物業公司還是外賣員工,都在為同一個主體服務,如何化解“業主需求沖突”才是最大的問題,到底有沒有一個完美的方法解決這種沖突呢?誰是化解這種沖突的關鍵?
是物業公司還是外賣人員?很顯然,在這個問題上,物業公司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行。
外賣員是必須按照客戶需做的,客戶要求送貨到家,他們就要無條件地接受,這是一種職業規範,對于他們來說,他們别無選擇。
物業公司作為小區的服務行業,應該為業主創造更好的服務條件,這也是職責範圍之内的事情。
總之,處理保安個人,這也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
大家覺得呢?
(标注:資訊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