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孩子10歲就被診斷為抑郁症,複學後仍害怕考試,父母怎麼做才能加快康複?

孩子10歲就被診斷為抑郁症,複學後仍害怕考試,父母怎麼做才能加快康複?

晴日心理何日輝

2024-05-15 09:46釋出于廣東精神心理科醫生

昨天,我們分享了一名患者父親的自述文章。這個父親是我們公衆号的讀者,他的兒子在國小4年級時出現了情感麻木、情緒波動、甚至有幻覺,就診時被診斷為抑郁症,大夫開了抗抑郁藥和抗精神病藥。

這簡直是一道晴天霹靂!這位父親受到巨大打擊!因為他的母親、也就是孩子的奶奶就是一位抑郁症患者,病史至今長達30年,還未康複,他深知這種疾病的可怕!

而且,他的兒子服藥後康複并不理想,仍然把自己鎖在房間裡、偷偷自殘,有時抑郁低沉、不想動,有時則精力充沛,靜坐不能。這位父親一度懷疑兒子得的是雙相障礙快速循環型。

對他的兒子而言,精神科藥物治療和中醫治療都有一定效果,但都不夠理想。這位父親不斷上網查資料,找其它更有效的方法。

偶然間,他看到了我們的文章和視訊。通過一個個真實臨床案例,他意識到兒子患病的真正根源:

他和妻子很愛孩子,但在無意中采取了不當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造成了很多疊加性心理創傷;他們還迷信“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反複對孩子過度誇獎,導緻孩子過分重視結果,遇到挫折時容易失去信心。

這位父親想起了很多孩子遭受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事件,他非常後悔。他和妻子有意識地開始自我檢討、改變和提升,積極地改善家庭環境,學習對孩子共情、傾聽、積極引導,一點點地修複孩子患病背後的心理創傷。

父母作出改變後,這孩子明顯好轉,情緒基本穩定下來,從一開始完全不能去學校、不能提學習、不寫作業,到目前一周隻需請假1天,也能願意寫一些作業了。不過,孩子目前仍有明顯的學習障礙,尤其害怕考試。

這位父親從沒帶孩子找過我們線下面診、網絡問診,更沒有接受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他和妻子積極學習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用高效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持續地自我檢討,改變和提升,幫助孩子明顯加快康複,實在難能可貴!令人感動!

這就是我們反複強調過的:父母改善親子關系和家庭關系,進行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療”,其作用不亞于精神科藥物治療和一般的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甚至更好!

在此,非常感謝這位父親的無私分享,令更多患者父母獲得有益的啟發。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想根據這位父親的描述,分析他兒子的診斷(究竟是抑郁症還是雙相障礙?)、真正的病因、以及他和妻子後續該怎樣幫助孩子進一步加快康複,尤其是他們非常關注的學習障礙問題。

孩子10歲就被診斷為抑郁症,複學後仍害怕考試,父母怎麼做才能加快康複?

此圖為AI生成

01、父親利用高效的知識,幫助抑郁症兒子成功複學

這位父親的兒子有過明顯而持續的情緒低落、精力減退、興趣缺失,還曾自殘、自我封閉,這是明顯的抑郁發作。他還有過幻聽,這是精神病性症狀,有時比較敏感多疑。

但他有時又顯得精力充沛、不想睡覺、靜坐不能,還很想出去玩,這會不會是輕躁狂/躁狂發作呢?

從他父親的叙述來看,如果能夠排除藥物副作用因素(靜坐不能可能是精神科藥物的副作用)的話,這些症狀很有可能出于煩躁、焦慮,又或者是打遊戲時能夠釋放一些壓力,情緒顯得較好。而且,這孩子發病的時候剛好是疫情封控時期,他在家憋得實在太壓抑了,想出去放松一下也可以了解。

而真正典型的輕躁狂/躁狂發作是情緒很愉悅、高興、甚至興奮的,患者的自我感覺很好,甚至有自大自負的心理。當然,輕躁狂/躁狂的定義在精神科臨床中仍有争議。有的大夫認為暴躁易怒、大發脾氣、砸人毀物也屬于輕躁狂/躁狂發作,進而把患者診斷為雙相障礙。對于這一點,我們是不認同的。

但顯然,至少從這位父親的描述來看,上述兩種情況他的孩子都沒有。

是以,從主流精神醫學的角度來看,對這孩子更加适宜的診斷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狀、偏執型人格傾向,而且有嚴重的學習障礙。

也就是說,這孩子一開始看的精神科大夫所下的診斷是比較準确的,也是按照“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狀”的思路來用藥的。

而如果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這孩子非常符合病因學診斷——創傷後應激反應失調(PTSRD)。他的父親在自述文章中,列舉了很多他們能想起來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這位父親說,孩子厭學、還被診斷為“抑郁症”時,這對他來說簡直像晴天霹靂!他立刻聯想到了也罹患了抑郁症的孩子的奶奶。

有可能在那個時候,他想到了“遺傳因素”,一度懷疑是自己母親的“緻病基因”通過自己遺傳給了兒子。

如果主流精神科大夫知道孩子的奶奶是抑郁症患者,也會認為孩子有“家族史”,說患病的主要原因是遺傳導緻的,奶奶通過“隔代遺傳”遺傳給了孩子,孩子生下來就是抑郁症的易感人群。

如果患者和家屬持有這樣的認知,他們的無力感、絕望感會非常強烈。因為基因遺傳等是後天難以修改的,哪怕他們再努力也改變不了基因,頂多隻能借助一些醫療手段控制住病情。

可是,我們反複強調過,抑郁症、雙相障礙、甚至是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病因并不是所謂的“遺傳因素”、不是基因所緻,也不是大腦神經遞質濃度的異常等生物學因素。而是後天的心理社會因素,是患者出生後形成的病理性記憶。

即使有一定的遺傳因素的影響,也不是大衆了解的“基因遺傳”“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孩子會打洞”,而是後天可逆的“表觀遺傳學因素”。

如果患者和家屬能深刻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的無力感、絕望感會大大減弱,就能免于恐懼。

像寫自述的這位父親就是如此。當他通過看我們的文章,意識到孩子的抑郁症其實是後天的經曆導緻的,他就會産生一種确定感——“我可以通過努力,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再結合其它治療方法,進而讓孩子逐漸康複”。

這種認知屬于用高效知識武裝自己的大腦而得出的,這非常重要,能讓父母有意識地發揮主觀能動性,趕緊想辦法并行動起來,更有可能幫助孩子加快康複。

02、孩子10歲就得抑郁症,根源是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

這位父親的孩子為什麼會得抑郁症?在昨天的自述文章中,他已經分享了很詳細的分析和自我檢討。

應該說,他的自我檢討還是比較到位的。雖然導緻孩子患病的病理性記憶肯定有很多,有一些孩子和父母都想不起來、或者意識不到,但這位父親能有意識地回憶、并想起來很多細節,已經實屬難得了。

以下,我們根據這位父親的回憶,再次進行簡要的梳理。

一般來說,我們分析青少年患者的主要病因時,往往會分3個部分: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學校或求學經曆的影響,社會(包括網際網路)的影響。

這個孩子發病時才國小四年級,家庭和學校以外的社會經曆比較少。是以,我們主要分析他受到的來自原生家庭的負面影響,以及我們根據臨床實踐經驗,推測他有可能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中受到過哪些負面影響。

第一,他的父母步入婚姻殿堂後,兩人一度是三觀不合的,頻繁發生沖突。他們還缺乏相關意識,當着孩子的面吵架,歇斯底裡地大吼大叫。

其實,這種情況在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見。尤其是在孩子還很小的時候,父母們不注意在孩子面前控制好情緒和行為,以為孩子還小、啥也不懂、以後也不記得。

其實,父母争吵、甚至大打出手的情景和畫面,很容易對孩子造成很多疊加性心理創傷,導緻他們敏感、膽小,容易緊張、恐懼,出現偏執型人格傾向。

第二,這位父親以前愛喝酒,也愛用孩子不喜歡的方式逗孩子,有時還兩者結合在一起,喝得醉醺醺的,回家又忍不住逗孩子,還一度在客廳、馬桶狂吐。這都被孩子看在眼裡。

我看到這裡的時候,馬上想到了一個接受過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的患者偉濤。

偉濤的父親也一度很愛喝酒,經常喝醉了把家裡搞得烏煙瘴氣。偉濤的母親非常生氣,跟丈夫吵起來,指責他不愛惜身體,說如果他哪天喝酒喝到進ICU,她才不管他!

偉濤從小多次看到這樣的情景,他對父親的行為非常反感。但是他又很擔心父親真的會喝出事,家裡失去頂梁柱。

他的内隐記憶層面還是以形成了一個畫面,畫面中父親因為喝酒過多、酒精中毒而進了ICU,滿身插着管子,但身旁沒人照顧。這個畫面其實沒有真實發生過,他也沒告訴過父母。

但這個畫面反複在他腦海中出現,令他特别恐懼、缺乏安全感,尤其擔心父親出現意外。這是他後來非常容易焦慮、恐懼,并罹患雙相障礙的心理根源之一。

偉濤得病之後,他的父親也很受打擊。他看了很多我們的文章,意識到要檢討自己的家庭教育方式,但他很困惑,“我到底該檢討什麼?我沒做什麼很出格的事啊,我也沒打罵孩子啊!”

後來,我把偉濤内隐記憶層面的那個畫面告訴他,他才恍然大悟,原來他愛喝酒的問題對兒子造成了那麼大的心理傷害!他決定戒酒,還在我的引導下學會了體貼和包容妻子和兒子,他在家裡的形象發生了180度大轉變。

是以,如果父親不經意間以一副“酒鬼”的形象出現在孩子面前,孩子心裡會非常抵觸,也很容易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這也很容易引發夫妻沖突、家庭沖突,會導緻孩子從心裡更加傾向于認可母親,甚至想保護母親。這自然容易導緻孩子更容易相信母親的話,如果在家庭沖突中,孩子覺得母親被欺負了,自己又無力保護,自然也會很容易産生無力感、自罪感。

社會上愛喝酒的父親有很多,希望他們能早點意識到這個問題。

第三,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曾經簡單粗暴,隻是他之前意識不到。

比如他曾經把孩子關在“小黑屋”,以此作為懲罰,希望孩子長記性。他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方法不妥。

其實,類似的錯誤我也犯過。那時候我還在武警廣東總醫院擔任心理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也剛開始學習心理學沒多久。當時我很認可“行為主義”,認為對于好的行為要及時獎勵,對于不良的行為要給予嚴厲的懲罰;要獎罰結合,才能幫助孩子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

有一段時間我的侄女住在我家,那時她才3歲,長得非常可愛。但是小孩子免不了淘氣,有一次她犯錯了,我把她關在“小黑屋”裡。其實那房間并不黑,當然,這隻是我作為大人的感覺。

結果,這次經曆對我的侄女造成了不小的心理傷害,後來再也不願意來廣州了。她18歲時,我非常誠懇地向她道歉,她想起來還非常難受,眼裡泛着淚光。可想而知,我當時不當的教育方式雖然隻有一次,就已經對她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創傷。

又比如,這位父親在孩子撒潑耍賴的時候,一氣之下說“不要你了”,并且真的和妻子躲到孩子看不到的地方去,假裝真的把他抛棄了。

我們能夠了解他當時的憤怒、想教訓一下孩子,但這種方式真的非常不科學。在那短短的幾分鐘、甚至十來分鐘内,他的孩子會非常無助。

如果他以為父母真的抛棄他了,他會陷入恐懼和焦慮,如果生活中這種創傷經常發生,孩子就很容易産生誤解,覺得父母不愛自己,自己不值得被愛,孩子就很容易把情感的訴求轉向外界,很容易出現邊緣型人格,也很容易變成“重度戀愛腦”,在戀愛中飛蛾撲火。如果他知道父母隻是假裝不要自己,那他也會感到非常失望,覺得自己都那麼難過了,可父母一點兒都不能了解,還吓唬自己。

還有,他的兒子一年級暑假時沒完成作業,他氣得把孩子的作業本撕碎了。這也非常不理性。

其實,這是很多父母情緒激動時的做法,“既然你不好好學,那就别學了!作業也别交了!讓老師狠狠教訓你!”,一邊說,一邊兇神惡煞地把孩子的作業撕得粉碎。

其實,如果孩子出現了學習上的問題,父母應該先找真正的原因出在哪裡,并且要意識到,孩子很有可能已經有一定的學習障礙了。

父母應該采取良性溝通三步曲——對孩子共情、傾聽,并積極引導,用科學的、孩子願意接受的方式引導孩子克服學習上遇到的挑戰。父母怒撕作業,往往隻會導緻孩子更加抵觸、厭惡學習,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風險也更高。

當然,這個孩子的母親也犯過不少家庭教育上的錯誤。她多次在孩子面前,帶有情緒地指責丈夫。她的丈夫對孩子缺乏陪伴,本來父子之間的親子關系有點疏離,兒子再聽見母親這麼說,心裡就更不喜歡父親了。

同樣地,有些男性在家裡自以為是,總在孩子面前責罵妻子,這也非常不科學。如果孩子認可父親,那他們會變得讨厭母親;可如果孩子其實跟母親更親近,他們反而會抵觸父親,認為父親講的都不對。是以,即使夫妻之間認為對方有不足、有缺點,也不要在孩子面前互相指責、貶低。

還有,這孩子的母親曾有低血糖發作,兩次在孩子面前暈倒了。當然她不是故意的,但她可以有意識地好好預防。

在兒童的心目中,媽媽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們多次目睹媽媽無法控制地暈倒,其内心會非常恐慌,覺得媽媽保護不了自己了,甚至認為自己要保護媽媽了。但他們還年幼,無法真正地保護母親,這會導緻他們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這位父親說,其實他的孩子在發病之前經曆了不少應激事件。

包括十一期間看煙花,父子之間因為看煙花的地點發生沖突,父親不但不了解孩子的出發點,還從道德的角度指責孩子“自私”。

不久後,孩子養的一隻鹦鹉不幸死掉了,孩子哭得上氣不接下氣,但母親不僅沒安慰,還指責孩子沒把寵物喂養好。其實孩子對寵物的感情那麼深厚,也反映了他内心是非常孤獨的。

接着,父親又要求他跟大人分房睡。從表面看,父親的要求并不過分,很多10歲的孩子已經可以獨自睡了。但這個孩子由于遭受過大量的疊加性心理創傷,還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和自信,這時并不适宜強迫他自己睡。

可是這孩子又不敢提出不滿,因為擔心父母又會是以吵架(可見該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争吵對他的負面影響有多大),他隻好默默忍受。他晚上失眠、白天還要上網課,疫情管控又讓人壓抑、天天憋在家裡,缺乏積極的放松管道,最後精神崩潰了。

這孩子的發病過程,尤其是這段經曆,非常具體地闡釋了什麼叫做“疊加性心理創傷”和“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不斷地遭受負性應激事件,激活舊的心理創傷,形成新的心理創傷,最後量變到質變,出現了抑郁症。

很多父母說現在的孩子真脆弱,一點兒都批評不得,因為一點小事就抑郁了,比如父母不給玩手機就要跳樓。其實導緻孩子精神崩潰的不是一件事,而是前面已經疊加了很多心理創傷。希望父母們和社會大衆都要意識到這一點。

總的來說,這位父親的孩子才10歲就出現了明顯的精神心理症狀,這在臨床中是屬于比較早的。這說明他從小遭受的疊加性心理創傷是很多的,更快地出現了從量變到質變。

有這種成長經曆的孩子,他們在學校、人際關系中往往會缺乏自信,甚至可能會有讨好型人格。

因為父母沒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内心,他們轉而将情感需求轉向外界,很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的認可。出于這種心理,他們會很敏感、很在乎别人的看法。老師的批評,或者同學有意無意的取笑、嘲諷,都有可能對他們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

這位父親還有意識地檢討了他們對孩子的“過度誇獎”,以前總是誇孩子“你很棒”“你很聰明”,而不是認可孩子後天付出的努力。

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本來想抛棄傳統的棍棒式、否定式的家庭教育方式,用科學的方法取而代之。但那時候,他們沒能掌握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誤以為“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反而導緻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逆商較弱。

類似這樣的錯誤,很多父母都犯過。他們過度崇尚所謂的“快樂教育”“誇誇教育”,以為這就能讓孩子快樂、健康地長大。結果事與願違。後續,我們再結合真實的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案例,深入地分析這種類型的家庭教育錯誤。

03、父母做到這3點,孩子能進一步加快康複

應該說,這位父親的兒子當時的病情是比較嚴重的。他帶孩子去所在省的精神衛生中心找專家就診時,專家建議孩子住院,這說明孩子确實已經有一定的住院指征。

隻不過,如果那時候父母已經知道如何開展有效的“自我家庭治療”了,孩子的自知力也比較完整,也沒有傷害自己或他人的高風險,那确實不一定要住院。具體到這個孩子而言的話,我覺得這位父親的決定是比較理性的。

不過,我希望這位父親不要責怪那位大夫。大部分主流精神科大夫的工作方法就是如此,他們不是針對某個孩子,而是對每個患者都如此。他們每天的病号很多,工作量大,确實難以照顧到每一位患者的感受。

那現在,這位父親的孩子已經有明顯好轉了,但在學習上仍然有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記性差、懼怕考試等等問題,而且還沒能實作減藥、停藥,他和妻子接下來還要怎麼做,才能進一步幫助孩子加快康複呢?

第一,父母要繼續學習精準精神心理學知識,繼續深刻地自我檢討。

比如,從孩子父親的叙述來看,在孩子患病前,父親其實有一定的偏執型人格改變,甚至可能達到了偏執型人格障礙的程度。他在家庭生活中自以為是、固執己見,跟妻子和孩子的溝通方式簡單粗暴,對妻兒都造成了很多疊加性心理創傷。

不過,他很愛孩子,是以當孩子患病之後,精神科藥物和中藥藥物的效果都不夠理想,他非常無助,又無意中看到了我們的文章,他才不得不檢討自身的問題。

說得更直接一些,在孩子患病之前,這位父親是家裡的“狗熊”。妻子覺得他有時候不可理喻,也不關心孩子,兩人總是吵;孩子對他也無感,甚至是反感,覺得老爸對自己很兇。

但孩子患病後,這位父親率先開始深刻地自我檢討,還帶動妻子一塊兒作出改變。他變得通情達理、有智慧,可能後續還會深刻意識到自己的母親為何患抑郁症,了解了母親過去的一些做法。

他對兒子、妻子和母親都更加寬容、了解,整個家庭的氛圍為之一變。可以說,這位父親已經從“狗熊”成為了家庭中的“英雄”!

除此之外,孩子的母親也要繼續自我檢討。她不但不要在孩子面前抱怨、指責丈夫,還要多在孩子面前認可丈夫的優點、付出。她要讓孩子意識到父親的積極改變是很難得的,并意識到父母都是非常愛自己的,隻是以前方法不當。

他們的孩子這麼小就得了抑郁症,确實很不幸。但從積極的角度來說,這也能讓家庭系統中的問題更早地暴露出來,父母能更早地自我檢討,真誠地向孩子道歉,持續地改變,将壞事變好事。

第二,父母繼續利用精準精神心理學的知識,找準孩子的一些“創傷點”,有針對性地進行修複。

比如,據這位父親說,他的孩子腦海裡出現過一個畫面,他獨自站在一棵大樹下面,其他孩子在旁邊開心地玩耍,他卻形單影隻,顯得格格不入,甚至好像被抛棄了。

從精準精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個畫面、或者類似的情景可能确實發生過,别的孩子在嬉戲,他卻沒有玩伴兒,感到非常孤獨。但有可能,類似的情景沒有在現實生活中發生過,這僅僅是他内隐記憶中的一個畫面,開心的時候這種畫面不會出現,在孩子有明顯負性情緒的時候,類似的畫面出現了。

無論這個情景是否發生過,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個畫面背後是孤獨感,而孤獨感的背後肯定有相關的疊加性心理創傷事件。

是以,父母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在無意中犯過錯誤,讓孩子感到孤獨,如果有,父母要誠懇道地歉,深刻地自我檢討、改變和提升,避免再在無意中讓孩子産生孤獨感。

父母還可以在合适的時機跟孩子深入談一談,了解他是否與朋友、同學或玩伴兒相處的過程中,感到過孤獨、被排斥。如果有,父母要想辦法引導孩子理性地對待,比如可以提升社交能力,也可以在其它方面找志同道合的夥伴。當然,最關鍵的基礎還是父母要走進孩子的内心,避免孩子過分在意外界的人際關系。

第三,對于孩子目前明顯的學習障礙,如每周仍需請假1天,懼怕考試,沒法完成所有作業等等,父母要跟孩子一起用長遠的目光來看待,學習狀态的恢複需要一個過程。

我們在“學習障礙”的文章專欄裡面詳細分析過,這不是孩子的遺傳或智力出了問題,而是孩子反複多次在學習情景、學習行為中遭遇疊加性心理創傷,導緻他們一學習就焦慮、煩躁、甚至恐懼,進而學習效率低下。

這位父親可以繼續跟妻子、孩子一起多動心思,反複讓積極、開心的情緒體驗跟學習情景相結合,讓孩子在學習前、學習時的心情相對愉悅放松的。

對于這個孩子來說,學習難度也應是适度的,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或者付出一些努力就有可能達到的,這更容易帶來一定的成就感,不一定要完全按照學校的進度和難度。在學習之後,父母要及時給予孩子具體化的肯定,并引導孩子自我肯定。父母和孩子還可以了解一些高效的學習技巧和知識,比如“費曼學習法”和“番茄學習法”等等。

除此之外,目前這個孩子服用的精神科藥物很可能會帶來一些副作用,比如記憶力和注意力下降。但這是暫時的。随着孩子的情緒繼續保持穩定,安全感和自信逐漸恢複,大夫會逐漸把藥量降低,甚至實作停藥,副作用的問題自然就解決了。

從學習階段的角度來看,這個孩子在國小階段就暴露出精神心理問題,不完全是一件壞事。因為國小的知識還相對比較簡單、基礎,當孩子的學習狀态和學習動力逐漸提升後,父母再尋找合适的輔導資源,查漏補缺,其實很快就能跟上學校的進度,不需過于焦慮。關于更多緩解學習障礙的建議,還可以浏覽相關專欄文章。

其實,這位父親和他的妻子已經做得相當好了,孩子現在已經走上了康複之路,隻不過還需要一些時間,但方向正确了,慢就是快。希望他們繼續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讓孩子進一步回到成長軌道上,甚至引導孩子具備“幸存者思維”和高逆商,向内尋求自我價值的實作,不要過分在意别人的評價。

04、家長們千萬别踩這3個所謂“科學教育”的坑

除了對這位父親提供一些有針對性的建議之外,以下還想對廣大父母分享一些建議。

現在很多父母都有科學養育的意識,積極主動地學習一些心理學或家庭教育知識。這是很好的現象,也是時代的進步。不過,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有意識地看到每種心理學流派的利弊,獨立理性地思考,不要人雲亦雲。

比如對于精神分析流派,我們多次強調過這并不适合國内的兒童青少年和家庭,對于精神心理問題的解決也很低效,還容易令孩子不理性地把所有責任都歸咎于父母和原生家庭。

但是,國内有很多精神心理從業人員都是精神分析師。要是父母發現,有些心理學人士、專家教授使用了“本我、自我、超我”“控制欲”“攻擊”這些詞語來分析問題的話,他們往往使用的就是精神分析流派。

父母也不宜隻使用行為主義或行為療法,這容易隻看到表面的行為改變,而忽視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心理根源上的問題。

比如我在上文就自我檢討,我也曾經過度推崇行為主義,對侄女采取了不妥當的懲罰,導緻她形成了不小的心理創傷。

又比如上文的父親在自述中說,他和妻子以前經常對兒子過度誇獎,導緻兒子過分重視結果;如果發現結果不如意,就容易自暴自棄、自我否定,認為自己不聰明。要是他以為“聰不聰明”是天生的,不能改變的,就容易出現“習得性無助”,陷入絕望,放棄努力。

“習得性無助”是行為主義中的一個概念,指的是人在後天經曆中,因為多次體驗到“無論我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事情結果”的情況,最終放棄努力、甚至認為自己不可救藥的一種心理狀态。

對于這種情況,認知行為療法(CBT)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讓個體意識到不是自己怎麼努力都沒用,而是以前缺乏正确的方法、态度和一些客觀條件。

可是,“習得性無助”的更深層次根源是疊加性心理創傷,尤其是強烈的負性情緒,比如焦慮、恐懼等。要是心理創傷較多、負性情緒很強烈,CBT也難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講道理他們都懂,但他們就是難以踏出那一步。

比如臨床精準化心理幹預中的一個真實案例義豪,他遭遇過大量疊加性心理創傷,父母又不懂得對他積極引導,他遇到難題時嘗試過自己解決,但總是以失敗告終。

久而久之,他認為自己特别倒黴,不好的事情總會發生在他身上,努力也沒用。他一味抱怨,而不是積極行動解決問題。從行為主義的角度來看,這就是一種“習得性無助”。

我們跟義豪分析過這個問題。他也知道自己的認知有偏頗,并意識到自己要學會綜合性歸因,遇到困難要積極面對,多想辦法或請教别人,别總認為自己是“受害者”、甚至躺平。

可是很快,他又因為點外賣不順利、坐高鐵時丢失身份證而出現“受害者心态”,怨恨上天不公,情緒波動。

後來,我們利用臨床精準心理幹預技術,進入他的内隐記憶層面,發現了這背後的6個心理創傷事件,并予以高效化、精準化的修複,這個問題終于解決了。

是以,如果父母發現孩子出現所謂的“習得性無助”,行動力弱、知行難合一,父母要看到孩子的負性情緒和心理創傷,了解他們的感受,并盡力逐漸在日常的家庭氛圍中進行修複,而不是反複跟孩子講大道理、督促他們作出改變。

父母更要警惕一些行為主義的極端治療方法,比如楊永信的“電擊療法”、像豫章書院那樣的“暴力矯正”。這些不是治療,而是利用暴力手段讓孩子恐懼、屈服,孩子的行為是快速改變了,但内心受到了巨大的心理創傷!

最後,希望父母要意識到,如果想孩子成人成才,最需要重視的不是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孩子的逆商,不要再盲目“雞娃”了。

就算“雞”出了一個成績和履曆都很光鮮的娃,可要是他們像陳立人、吳謝宇那樣出現嚴重的精神心理問題,或者出現所謂的“空心病”,父母會後悔莫及!

而且,父母自己要提升認知層次,了解社會的發展趨勢,引導孩子具備跨學科的意識和能力,在選擇專業和就業時作出理性的選擇,實作更大的社會價值。

檢視原圖 429K

  • 孩子10歲就被診斷為抑郁症,複學後仍害怕考試,父母怎麼做才能加快康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