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小米獨吞10萬訂單,它們連湯都喝不到

作者:汽車公社

5月1日,小米汽車官方宣布其累計鎖單量已經達到了88063台,這一數字反映出小米汽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強勁競争力。僅僅十天後,就有知名汽車部落客爆料,小米汽車的鎖單量已經突破了10萬台,這一增長速度無疑讓人驚歎。

鎖單量的迅猛增長意味着小米汽車的市場需求非常旺盛。對于消費者而言,現在鎖定小米汽車,可能需要等到今年底明年初才能拿到車。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小米汽車的這一成績對其他新能源品牌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意味着整整10萬個客戶已經被小米汽車成功“搶走”。這些客戶原本極有可能是其他新能源品牌的潛在客戶,但現在他們選擇了小米。這一變化無疑給其他新能源品牌帶來了巨大的市場壓力。

小米獨吞10萬訂單,它們連湯都喝不到

面對小米汽車的強勢崛起,其他品牌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市場政策和産品定位。接下來的市場競争無疑會更加激烈,每個品牌都必須拿出更有競争力的産品和服務,才能在這場新能源市場的争奪戰中站穩腳跟。

而另一個問題也浮出水面,雖然産品的推出在理論上可以是無限的,但消費者的購買能力和市場需求總量卻是有限的。是以,如何在有限的市場中脫穎而出,就成了各大品牌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關鍵問題。

怕的是消費疲軟

10萬個訂單是什麼概念?今年1-4月份,衆多新能源汽車品牌中,有10個品牌的累計銷量竟然不到3.5萬輛。這個數字令人震驚,因為它預示着這些品牌在今年全年的銷量可能都難以觸及10萬輛的門檻。更為嚴峻的是,這其中有5個品牌與新興的小米汽車處于直接的競争關系。

小米汽車的崛起,如同半路殺出的黑馬,對于那些已經在市場上苦苦掙紮的品牌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它們原本就面臨着銷量沖刺的壓力,而小米汽車的出現,使得這場競争變得更為激烈。

小米獨吞10萬訂單,它們連湯都喝不到

當然,如果汽車市場的容量是無窮的,那麼這10萬個訂單或許隻是市場中的一滴水,不會引起太大的波瀾。但現實是,當我們深入剖析目前的中國車市,會發現消費端的情況已經到了一個相對危險的境地。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小米汽車背後的消費群體,最近有媒體對小米車主進行了一次詳盡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25-35歲的年輕人群、年收入位于10-30萬元的階層,以及單身群體,構成了小米汽車的主要消費力量。令人矚目的是,其中有一半的消費者是首次購車,而小米的高端版型——售價為29.99萬元的SU7 MAX,其銷量占比竟然超過了總銷量的一半。

這給我們傳遞了一個怎樣的信号呢?從表面上看,小米汽車确實赢得了10萬個訂單,但更深層次地,這其實是10萬個年輕一代消費者在提前消費,或者說是透支消費。透支消費的概念大家都非常清楚,它帶來的後果也是顯而易見的。

在中國車市中,消費者大緻可以分為兩大類:年輕一代和中年及以上群體。有人或許會問,中年消費者的經濟實力更為雄厚,他們的消費能力應該能夠為車市注入新的活力。

小米獨吞10萬訂單,它們連湯都喝不到

但事實上,中年消費者雖然在經濟上更為寬裕,但他們在消費上卻表現得越來越謹慎。這與目前的經濟環境、生活壓力以及消費觀念的變化都有關系。他們更傾向于選擇成本效益高、品質有保障的産品,而不是盲目追求品牌或者奢華。

我們再來看一組資料,那就是B級車市場的萎靡。過去,無論是新能源領域的翹楚如特斯拉Model 3、比亞迪漢,還是燃油車市場的熱門車型如“邁帕雅凱”,它們都曾創造過月銷過萬甚至2萬的輝煌業績。然而,現如今,這些曾經的市場熱門車型也開始面臨日趨飽和的困境,部分車型的銷量甚至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這一趨勢背後反映了什麼樣的市場動态呢?首先,我們不能簡單地斷言中年消費群體的消費力已經不再強勁。事實上,這部分消費者在經濟實力上依然穩固,他們有着穩定的收入和一定的财富積累。然而,與過去相比,他們的消費行為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具體來說,中年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開始變得謹慎和保守。他們不再像過去那樣盲目追求高端品牌或奢侈消費,而是更加注重産品的成本效益和實用性。這種謹慎和保守的消費理念并不僅僅局限于汽車行業。在其他行業,如家電、旅遊、餐飲等,我們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趨勢。

小米獨吞10萬訂單,它們連湯都喝不到

此外,中年消費群體在消費時的謹慎态度還展現在他們對産品資訊的深入了解和比較上。在網際網路高度發達的今天,消費者可以輕松擷取各種産品資訊,包括價格、性能、使用者評價等。這使得他們在做出購買決策時更加理性,不再輕易受到廣告或銷售人員的誘導。

是以,盡管這些中年消費者具備強大的實際消費能力,但在目前經濟環境下,他們的消費觀念日趨謹慎保守,更注重成本效益與實用性,而非盲目追求奢華,是以他們很難為整個車市帶來顯著的增量。

新産品越來越貴

如果說消費端可能會出現疲軟,廠家或許應該考慮推出成本效益高或者價格更為親民的車型,以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望,這無疑是一種看似合理的拯救方案。然而,深入市場觀察後我們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簡單。

在接下來的新能源車市中,各大品牌新推出的車型大量聚焦在25-35萬元的價位區間。這一價格區間對于大部分普通消費者而言,仍然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小米獨吞10萬訂單,它們連湯都喝不到

在消費者購買力受限、市場競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高價位的新能源車型可能難以吸引足夠多的潛在客戶。這種情況無疑為新能源車的銷量增添了陰影,使得市場複蘇的前景變得不那麼明朗。

前幾年,新能源車企們常常将特斯拉Model Y視為競争對手,在産品性能上與之對标,但在定價上卻政策性地低出一大截,試圖以此吸引消費者。但從結果來看,這些号稱“Model Y”殺手的車型并沒有展現出應有的銷量水準。

然而,時至今日,随着阿維塔07、樂道L60、智界的全新SUV等車型的亮相,以及明年即将上市的小米SUV,還有已經上市的理想L6、問界M5等,新能源市場在20-30萬元價格區間已經變得異常激烈,可謂是一片紅海。

這個價位區間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如今已經彙聚了衆多有實力的競争者,每款車型都在努力展示自己的獨特之處,以争取消費者的青睐。從續航裡程、智能駕駛技術,到内飾設計、使用者服務等各方面,車企們都在進行全方位的競争。

小米獨吞10萬訂單,它們連湯都喝不到

面對年輕一代群體透支消費、中年群體保守消費的特征,銷售定價在20-30萬元的高價産品确實是個棘手的問題。

在目前市場環境下,似乎隻有兩條路可走:要麼是燃油車加速淘汰,為新能源汽車騰出市場空間;要麼是新能源汽車從奧迪、奔馳、寶馬等豪華品牌手中搶走市場佔有率。然而,這兩條路都充滿了挑戰。

就目前大陸新能源汽車市場的滲透率來看,突破50%的份額已經相當吃力。這意味着,盡管新能源汽車在技術方面具有明顯優勢,但消費者對于傳統燃油車的依賴和習慣仍然根深蒂固,難以迅速改變。另一方面,豪華品牌的消費者群體通常具有較高的品牌忠誠度和消費能力,他們不會輕易動搖對原有品牌的偏好。

是以,想要從這部分市場中分一杯羹,難度可想而知。

如此來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争日趨激烈,或許新能源品牌之間的淘汰賽要加速了。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湧入這個領域,導緻市場上的新能源汽車品牌層出不窮。

小米獨吞10萬訂單,它們連湯都喝不到

然而,市場的容量是有限的,而消費者的需求卻飽和,這無疑加劇了品牌之間的競争。

有業内人士預言,今年是新能源汽車企業面臨的最艱難考驗,市場的變化、政策的調整以及消費者需求的多樣化,都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果新能源汽車企業無法在今年這樣的市場環境下挺過來,那麼它們大機率就要告别市場。

那麼,未來什麼樣的車企會在這場淘汰賽中勝出并留下來呢?是那些能夠緊跟市場趨勢,不斷推出創新産品,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需求的企業?還是那些擁有深厚技術積累,能夠持續提供高品質、高性能産品的品牌?抑或是那些擅長品牌營銷,能夠與消費者建立深厚情感聯系的公司?

這一切,都交給時間去檢驗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