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黃巾起義與曹劉出場:公權力結構的改變如何給英雄以出頭之地?

作者:南方周末

《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場大戲,是平定黃巾之亂。

故事從這裡講起,是非常有曆史眼光的。黃巾起義本身,雖然很快被平定。但是東漢政治結構,卻是以改變了,原來朝廷壟斷在手裡的各項權力,不得不下放給地方和軍方,于是就産生了各種新的變數,魏蜀吳三國的創立者,也才是以有出頭的機會。

黃巾起義是怎麼回事

我們先簡要看一下曆史上,黃巾起義是怎麼回事。

東漢末年,整個社會充滿了一種末世感,很多人都覺得,這個世界很不對勁。在這種氛圍下,張角傳播太平道,效果特别好。

尤其是當時的幾次大瘟疫,也幫了張角的忙。史書上記載,張角用符水給人治病,效果很好,很多人就都信他了。

按理說,符水是不能治病的,這個效果是怎樣達成的呢?

隻能說,心理暗示的作用很強大,張角還會一些别的迷惑人的幻術。一傳十,十傳百,越傳越神,也是很自然的事。

還有就是,大多數瘟疫,其實緻死率并不高,即使沒有任何醫治,如果得到悉心照料,許多病人慢慢也能痊愈。問題是,很多時候人一旦染上瘟疫就會被抛棄,是以最終他可能不是死于傳染病,而是死于無依無靠饑寒交迫。

一個推測是:張角和他身邊一批核心信徒,他們願意照看病人,也就讓更多人活了下來。但這件事,當時人不會從醫學的角度來了解,相反卻會說:這就是他們太平道的魔力。是以信他的人也就越來越多。

但是,太平道雖然用這種方式廣泛傳播,獲得了幾十萬信衆。但要以此做基礎來策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就顯得教團的嚴密性和行動效率,還差太遠了。

中學曆史教科書說,“張角等上司的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大起義終于爆發了”,這話當然是對的,但爆發前有組織,爆發後就反而看不出多少組織了。各地的黃巾軍各自為戰,很快形成了河北、颍川、宛城三個不同的戰區。

甚至于,張角給人感覺是一個軍事上就沒有概念的人。比如說黃巾軍起兵之後,張角讓大量荊州、揚州的太平道信徒,往河北邺城一帶集中,這個行動從軍事、政治的角度,就完全無法了解。從造反的角度看,這些人不應該讓他們直撲洛陽嗎?千裡迢迢地去邺城幹嗎?

曆史上東漢朝廷的應對

相比之下,東漢朝廷的應對就顯得行之有效多了。

皇後的哥哥何進被任命為大将軍,也就是全國最高軍事長官。但大将軍坐鎮後方的,前線實際指揮作戰的另有其人。最主要的是三位:左中郎将皇甫嵩、右中郎将朱儁、北中郎将盧植。

當時朝政雖然腐敗,但軍隊還是很有戰鬥力的。尤其是西北地區的涼州、并州,東北地區的幽州、冀州,因為要抵禦邊患,軍隊都是百戰之師。還有東南地區的揚州,有一個丹陽郡,那裡的“丹陽兵”也十分骁勇善戰。

最精銳的部隊,都在邊境地區,這是很好了解的。

皇甫嵩就來自涼州安定郡,盧植是幽州的涿郡人,朱儁則是揚州會稽郡人。三人剛巧分别來自西北、東北和東南。

這三個人裡,除了盧植因為不肯給宦官送禮而被撤職外,皇甫嵩和朱儁都是戰功赫赫。河北的黃巾軍是被皇甫嵩平定的,颍川是皇甫嵩和朱儁合力,南陽的黃巾軍則主要就是朱儁平定的。

而我們熟悉曹操、劉備,還有孫權的父親孫堅,都發揮了什麼作用呢?

孫堅立有很重要的戰功。孫堅是吳郡富春人,也就是今天的浙江杭州富陽區的人;朱儁是會稽郡上虞縣人,也就是今浙江紹興上虞區。說起來分屬兩個郡,其實兩個地方距離不遠。孫堅出身卑微但是很能打,朱儁早就聽說了,是以平叛的時候,特意征召孫堅,作為自己的攻堅力量。孫堅也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撈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桶金。

平定黃巾的這一年,曹操剛好三十而立,官拜騎都尉,這是二千石的官,行政級别和郡守這樣的進階地方官一樣。皇甫嵩、朱儁在颍川火攻黃巾軍,曹操率領的軍隊在政府軍勝局已定的時候趕到,加入了圍剿,擴大了戰果。對于他這種高幹子弟來說,這屬于順理成章地刷履曆。

劉備的地位,當時還很卑微,他也參加了這場戰争,他的經曆,包含着一個基層将校許多血汗與艱辛,但畢竟無幹戰争的大局。

民間三國故事的描述

這是曆史,但是你要看民間三國故事,那就完全是另外一個味道了。

《三國志平話》講,黃巾起事聲勢浩大,引起了朝廷高度重視,被任命為平叛統帥的,是皇甫嵩,不過沒理會元代人已經很陌生的東漢官制,而稱他為“宰相”。

朝廷鼓勵百姓投軍,于是引入了劉備、關羽、張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這是正史裡沒有,而今天大家都很熟悉的情節。

劉歇業帶着一支小分隊,一路橫掃,這支幾千人的小部隊,大破黃巾賊五百多萬。在他們的攻擊下,張角三兄弟,相繼“死于亂軍之中”。簡言之,平定黃巾就是他們哥仨的功勞。而張飛的功勞尤其大,可以感受到,所謂尊劉備,一大半展現在喜歡張飛上。民間文學,特别喜歡這種性格粗豪,一人來瘋就平趟大半個世界的人物。

按照史書的記載,接下來有個劉備鞭打督郵的事件,《三國志平話》的修改,倒還不在于把打督郵的人替換成張飛,而是把這件事由一個地方新聞,變成了牽動國家命運的大事。

報軍功的時候,劉備沒錢給掌權的大宦官送禮,被羞辱。于是張飛爆發,打落人家大宦官門牙兩個。

這下當然更加沒有封賞了,于是劉備攔住“國舅董成”喊冤,結果在董成的幫助下,得到安喜縣尉的位子。——董成無疑就是史書中的董承,平話、雜劇是口頭文學,同音字通用的情況十分普遍,尤其是考慮到說書藝人、戲劇演員大多數文化水準不高,用最常用的字代替冷僻一些的字更是十分必要的,至少可以演出時少念白字,今天秘書給上司寫稿,也常用此法。

到安喜縣後,劉備被太守刁難。于是張飛夜入太守府,殺了他全家男女。——平話是說書用的梗概,文字簡單。我很懷疑過去說書人現場表演時,很可能會較長的描述張飛怎麼一個一個把人殺掉的,就像《水浒》裡武松血濺鴛鴦樓的情節那樣。

這事傳到朝廷,于是十常侍派督郵來審理此案。督郵又被張飛打死,還分屍了。

事情鬧這麼大,劉備就到太行山上當強盜去了。黃巾之亂那麼可怕,能夠平定黃巾的人反了,一定要更加可怕得多。

朝廷裡,國舅董成又跳出來了,說為了招安劉備,我們應該殺掉十常侍。

于是,皇帝就殺了十常侍,封劉備為“平原縣縣丞”。

這一大段情節,大開大阖大起大落,可說勁爆之極。它完全以劉備為中心,劉備顯然也成了曆史的中心。唯一遺憾的是,折騰了這麼半天,本來覺得劉備怎麼也該封個“一字并肩王”了,結果獲得的官職卻隻是一個縣丞,倒是讓人猝不及防。

愛聽評書的朋友應該會覺得,這些情節雖然在《三國演義》裡大多沒見過,但其他袍帶書裡,卻常有類似橋段。還有,最近看過一些文章說,傳統小說往往要讓主人公被壓抑很久,才給他一個爆發,現代爽文卻喜歡讓主人公立刻怼回去,其實對照民間講故事的套路,就會發現爽文絕對就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三國演義》的處理

看過史書記錄也看過以《三國志平話》為代表的民間三國故事,對《三國演義》的定位,就可以有比較準确的把握了。

第一,《三國演義》幫劉備吹了不少牛。像什麼張飛挑鄧茂,關羽斬程遠志,劉備設奇兵大敗黃巾,又用豬羊狗血破了張寶妖術……凡此種種,都是史書中沒有的。

第二,相比《三國志平話》,《三國演義》吹牛非常克制,因為這些勝利寫得熱鬧,但看得出規模都不大,真正平定黃巾軍的是皇甫嵩、朱儁等人,這個史實《三國演義》還是充分尊重了的。

事實上,《三國演義》給劉備加戲,主要還不是誇張他的功績,而是讓劉備跑來跑去。

曆史上,劉備作戰的地方,離他家鄉都不遠,但《三國演義》裡,劉備活動範圍可就大了,河北、颍川、南陽三個互相獨立的戰區,劉備跑了個遍,尤其在河北和颍川之間,還是折返跑。

讓劉備滿場飛奔,就可以借劉備的眼睛,帶讀者看見平定黃巾的全局,比作者直接用全知視角向讀者作介紹,身臨其境的感覺要強得多。而且,這麼一跑,劉備在小說的第一回,就認得了曹操,第二回開頭,又認得了孫堅。三國的開創人物,在小說開頭部分,全部出場。

事實和小說比,事實比小說更奇葩更魔幻更不合邏輯,是常有的事,但現實中的人物關系,往往是比較松散的一條條線,小說家就要把這些線編織成更錯綜密集的網。

曹操少年時光

《三國演義》寫到劉備和曹操出場的時候,用插叙的手法,介紹了劉備和曹操的早年經曆,毛宗崗評價說,這是“百忙中忽入劉、曹二小傳”,這兩篇小傳,和曆史上的曹操、劉備對照看,有許多微妙的差別。

先說曹操,曆史人物曹操的資料比較豐富,被研究者研究得也比較透。

曹操的祖父曹騰,是東漢後期非常有權勢的大宦官。出身于這樣的家庭,曹操的人生起點自然和普通人完全沒有可比性。曹操二十歲就舉了孝廉,東漢的制度,大緻是每20萬人,就有一個孝廉名額,換言之每年天下總共200多個孝廉。曹操家庭條件好,理所當然就占掉了一個名額。下一年,他得到了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的推薦,做了洛陽北部尉。

通常的縣城,大的設兩個縣尉,小的就一個縣尉。但洛陽城是大漢第一縣,分成東南西北四個部分,由四位縣尉分别管理。洛陽北部尉就是負責洛陽城北部治安的縣尉。

然後就是那個著名的故事,曹操在洛陽北部尉的官署大門外,懸挂了十餘根五色大棒,表示誰敢違規,就亂棍打死。幾個月後,靈帝寵愛的宦官蹇碩的叔父深夜出行,被曹操捉住,活活打死。整個洛陽城都受到震動,一時治安水準大為提升。

這裡有個比較巧合的地方,曹操比劉備大六歲,這年劉備十五歲。十五歲的劉備跟着大儒盧植念書,盧植教書的地方,是在洛陽附近的缑氏山,也就是說,劉備應該是近距離感受到了曹操造成的這個震動。

還有件更巧合的事,這一年擔任洛陽令,也就是曹操上司的人,出身廬江周氏,叫周異。

周異的兒子剛巧也是這年出生的,作為下屬,曹操很可能會去賀喜,見到這個剛剛呱呱墜地的嬰兒。

這個男孩長得非常漂亮。哪怕隻是出于禮貌,曹操也會誇獎孩子幾句。

曹操不知道,這個男孩長大之後放了一把火,會給自己帶來多麼痛苦的記憶。

這個男孩的名字,叫周瑜。

是以想想,這一年還真是挺奇妙的。

但是,不管曹操的這個行為給自己赢得了多麼好的名聲,他把掌權的宦官集團是得罪了,但是他畢竟又是本集團内部的孩子,大宦官也不能下死手整他,就把他趕到地方上去當縣令。

然後曹操縣令也沒當多久,被免官了。但幾年後,據說是因為書讀得好,精通儒家經典,又得到了一個“議郎”的職務,這是一個專門負責對時政發表評論的官。

于是曹操又發表了什麼樣的高論呢?第一,他要求為因為黨锢之禍而遇害的士人平反;第二,他檢舉當時的三公和宦官勾結。

簡單說,就是曹操繼續在和宦官集團對着幹,從出身看,他就是屬于這個集團的,但他就是要和宦官集團對着幹。晚年曹操回憶起自己的青年時代,還要不無自豪地說,“違忤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我那會兒可是把十常侍這批人,都得罪狠了的。

這就是青年曹操的複雜性。他是一個非常理想主義的特權階級的子弟,正因為是特權階級,才能支撐他的理想主義,換一個出身稍微差一點的人,像他這麼愣頭青地和大宦官對着幹,早就死得骨頭渣子都不剩了。或者說就是,正因為受到特權保護,是以他才能反特權。曹操的爸爸應該也是為了這個兒子操碎了心,你别給我當攪屎棍了,最後還不得是靠老子我給你擦屁股!

對曹操的這種複雜性,《三國演義》沒有表現,相反隻是強調,他是宦官集團出身的,這個出身可恥。這個可以認為說是對曹操的一種醜化,但是另一方面,這樣的一種家族背景,給了曹操多少資源、給曹操的行動提供了多少友善,《三國演義》也沒有提,給人感覺曹操解決各種問題,靠的就是個人的聰明才智,能力以外資本為零。從這個角度說,也不妨認為《三國演義》對曹操也存在一種美化。

劉備的少年時光

下面再看劉備。

劉備據說是漢景帝的兒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對這個說法,司馬光是懷疑的。是以司馬光在《資治通鑒》裡,寫到劉備稱帝的地方,特别加了一段很長的評語,說明《資治通鑒》為什麼要用曹魏的年号來紀年,而不用劉備的年号。

臣愚誠不足以識前代之正閏,竊以為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然天下離析之際,不可無歲、時、月、日以識事之先後……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閏之辨也。昭烈之漢,雖雲中山靖王之後,而族屬疏遠,不能紀其世數名位,亦猶宋高祖稱楚元王後,南唐烈祖稱吳王恪後,是非難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晉元帝為比,使得紹漢氏之遺統也。

司馬光說,自己并不覺得曹魏是正統,不過劉備的情況也很可疑,是以他是不承認劉備夠資格繼承漢朝的。

确實,一個姓劉的,自稱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确實很難證明自己的說法可信。因為劉勝這個人,一輩子沒幹啥正事,就是孜孜不倦親力親為,生了一百多個兒子。然後子又有孫孫又有子,就數不過來了。

不過,漢朝對漢室宗親的統計,還是比較認真的。劉備的身份,三國鼎立的時候,曹魏方面沒有質疑過,三國歸晉之後,陳壽說劉備是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也是被允許的。說明劉備的血統,當時的認可度,還是比較高的。

當然,即使是真的,這個身份也不怎麼值錢,像他這樣的漢室宗親,天下有幾十萬人。漢朝的制度,已經不會給他這樣皇帝的遠房親戚什麼特權了。

相比曹操,劉備的出身算是很卑微的,當然,和普通老百姓比,他仍然可以算特權階級邊緣人。

劉備的爺爺劉雄,舉過孝廉,做過縣令,但父親劉弘死得早,這才導緻了劉備小時候要和媽媽一起編草席打草鞋。

但家族的作用,很快就發揮出來了。

劉備有個同宗叔父劉元起,特别看好劉備,經常資助他。劉元起給自己兒子多少錢,就給劉備多少錢。他老婆受不了,劉元起說:劉備不是一般人,是我們全族的希望。

從這件小事也可以看出來,為什麼宗族始終是中國傳統社會最重要的社會組織,為什麼經常有秦皇漢武這樣強勢的皇帝想要摧毀宗族勢力,宗族卻總能死灰複燃。

宗族抗風險的能力,确實比孤立的小家庭強太多了。小家庭失去頂梁柱,有宗族提供資助;小家庭覺得自己的兒子不夠優秀,可以發掘同宗的孩子一樣培養。

一直到讀民國人物的回憶錄,我們還經常可以讀到這樣的故事。

然後劉備表現出一個特别優秀的特質,就是讨人喜歡。

同族叔叔資助劉備去讀書,然後劉備拜到了當時最頂級的學者盧植的門下,但是劉備不愛讀書。

這應該說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因為劉備就是全力以赴在學業上打拼,也不會有什麼希望。

當時讀書講究要有“家學”,你爸爸、你爺爺、你祖爺爺……都是研究這部經典的,你還在研究這部經典,自然而然就透出你的水準比别人高。不然,哪怕你水準确實高,也得不到别人承認。是以東漢才會出現累世經學而累世公卿的局面。袁紹他們家為什麼厲害呢?汝南袁氏世傳一部《孟氏易》,這和四世三公的超卓地位是密切相關的。

劉備去盧植那裡讀書,就是去混圈子的。念好學校,拜好老師,學習知識是一方面,寫到履歷上好看,建立新的社交圈,從來也都是很重要的功能。

是以說劉備很神奇。

第一,他交到了一個同樣不愛讀書的好朋友,叫公孫瓒。公孫瓒是豪門子弟,但他的母親身份卑賤,是以家業沒他的份,隻能去郡裡當小吏。公孫瓒也是很厲害的,當小吏,就讓上司喜歡,于是招他做女婿,并送他到盧植這裡來鍍金。劉備就交上了公孫瓒這個朋友。

第二,劉備雖然不愛讀書,但并沒有失掉老師的歡心。老師盧植,是當時最大的名士,然後劉備迅速就在名士圈建立了很好的名聲。我們後面會看到,袁紹、陳紀、鄭玄、孔融、陳登……這些天下聞名的大名士看見劉備,都很喜歡。漢末名士是掌握非常多社會資源的人,劉備和這些名士處得好,就可以得到很多的支援。當然,我們也會看到,地方上的中等級别的名士,往往很讨厭劉備。這個沒有辦法,劉備屬于寒門,劉備實作階層躍遷了,中等名士會覺得受到很大的冒犯。這個屬于生态位競争。

第三,劉備回到家鄉,還特别受到不良少年的擁戴。劉備喜歡騎馬、遛狗、漂亮衣服、流行音樂……特别會玩,屬于能夠讓荷爾蒙突突亂竄的年輕人看見就崇拜的人,也可以說他還天生有黑社會大哥的氣質。

劉備與曹操對比

劉備和曹操不同,他屬于天生沒有多少資源,但是把所有能攏到手的資源,都牢牢抓住并充分利用的人。

是以,《三國演義》寫成一個老好人的形象,該說是美化劉備還是弱化劉備?道德上是美化,能力上是弱化。

就拿劉備鞭打督郵的事情來說:劉備因為平定黃巾的功勞,得到了安喜縣尉的職務。督郵來了,想要挑劉備的毛病,撤劉備的職。這是當時東漢朝廷特别自掘墳墓的一個政策:官場上的崗位就那麼多,劉備這樣靠軍功當官的占掉一些崗位,那些靠門第的,靠關系的,可以得到的崗位就少了,他們覺得自己吃虧了,就想把劉備這樣的給淘汰掉。叛亂剛剛平定,随時可能再有災難發生,這時候就過河拆橋,對人心打擊之大,可以想見。但王朝末期特權階級隻管吃幹抹淨時,就是這麼目光短淺。

當時劉備預感到不對,他就怒了,沖到督郵的住處,把督郵捆起來,注意劉備的做法:把督郵帶到安喜縣的邊界以外,把自己的印绶解下來挂到督郵的脖子上,把督郵痛打了一頓,然後揚長而去。

當時這種情形下,劉備能豁出去鞭督郵,是能引起很大一批實幹出身的官吏共鳴叫好的。而且劉備事情幹得也漂亮:第一,縣尉是有維持本縣治安的責任的,劉備把督郵拽到安喜縣界之外,表示你挨打,可不是我安喜縣的責任;第二,印绶解下來才打,我不是以官員的身份打你,我就是一個老百姓,我以老百姓的身份打你。

總之,劉備可以說是做得有理有力有節。《三國演義》把這事改成張飛幹的了,道德上劉備是更高了,但劉備身上能夠激動人心的那種氣質,也給改沒了。

是以說,《三國演義》對曹操、劉備的處理,主觀上可能确實是想醜化曹操美化劉備,但是實際上更多是一種簡單化,對今天的讀者來說,效果上到底是美化還是醜化,恐怕倒很難說。

• (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劉勃

責編 陳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