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作者:南方周末

作為銀行業第三梯隊,與城市及地域經濟關聯密切的龐大的城商行群體向來是銀行業中不可忽視的存在。

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更提出要将中小金融機構由數量擴張轉到質的有效提升上來,并明确其要“立足當地開展特色化經營”的部署。截至2023年末,國内城商行數量超過百餘家,資産份額占國内銀行業十分之一強。

在監管趨嚴和經濟下行等多因素“紛擾”的環境下,城商行發展現狀如何?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資料披露較為完整的103家城商行為樣本進行深度研究發現,較之過去10年的高速增長,城商行總資産和負債規模增速出現放緩迹象。與此同時,在營業收入、淨利潤和淨息差等多項名額上,經營範圍集中于長三角區域的多家城商行排名靠前,成為這一群體中的“優等生”。

行業性縮表,12家資産破萬億

在經濟下行周期,部分銀行可能主動選擇對資産負債規模增速進行收縮(簡稱“縮表”),目的在于透過控制規模,實作更加熨帖自身實際情況的高品質發展。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調研發現,2023年,城商行群體資産及負債規模出現“縮表”迹象。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依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系列資料測算得知,2023年,城商行資産及負債規模分别同比增長約10%。兩項增速均低于銀行業同期增速(約11%);縱向來看,2023年城商行資産和負債規模增速亦較2022年對應值有所降低,但仍高于2019年-2021年水準。相比之下,2023年,大型商業銀行資産及負債規模增速(13.5%)則明顯高于行業水準。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但“縮表”并不是所有城商行的一緻選擇。2023年,資産規模超萬億的城商行數量由上年的10家增至12家。

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和上海銀行資産規模更突破3萬億元,位列城商行群體前三。而成都銀行和長沙銀行也首次邁入萬億俱樂部行列。但資産規模最小者甯波東海銀行,僅有139億元。城商行梯隊首尾兩家資産規模相差近100倍。

包括成都銀行、甯波銀行、江蘇銀行和徽商銀行在内的4家城商行資産增速超14%,高于同期銀行業資産平均增速(11.1%)。換言之,在城商行整體規模呈現“縮表”态勢之時,部分成員亦在進行幅度不小的“擴表”。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縮表”與“擴表”并行的局面昭示出特定時期的行業發展現狀。一位銀行界資深人士對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表示,經濟上行周期内,資産規模擴張幾乎是各銀行的統一動作。而如今下行周期内,各銀行出于審慎經營的考慮會根據自身情況采取不同的政策。一些财務狀況較好且風控水準又高的銀行,極有可能保持穩定的擴張步驟。反之,一些情況不樂觀的銀行則可能出于生存需求,采取相對低調的休克療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同期調研得知,2024年4月,赴港上市8年之久的錦州銀行正式退市,是第一家退市的内地銀行。遼甯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已收購該行99.93%錦州銀行H股。已披露資料顯示,2022年上半年,錦州銀行經營收入和淨利潤出現較大降幅,期末不良貸款率升至近3%的水準。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認為,錦州銀行退市一事在映射行業逼仄生存現狀的同時,亦意味着微利時代背景下銀行業将面臨更加殘酷的競争格局。未來,伴随着監管環境日趨收緊,部分經營不善的中小銀行面臨重組。如何在經營擴張與風險防控中找準最佳擊球點考驗從業者水準。

多項名額領先,長三角頻現“優等生”

從外因角度觀察,城商行的命運似與地域經濟及産業鍊存在密不可分的聯系。

以不同城市群地域為界,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對已披露資訊的百餘家城商行相關名額進行排序發現,長三角一帶的城商行在總資産、營業收入和淨利潤等多個名額上表現優異。

在總資産排名前15的城商行中,位于長三角城市群的城商行有5家,分别為江蘇銀行、上海銀行、甯波銀行、南京銀行和杭州銀行,其資産總額占據前15家城商行資産總額的近半壁江山,碾壓西南、中部、京津冀和大灣區等區域。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在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名額上,同樣以前15名城商行為計算基數,位于長三角區域的城商行于相應值上的占比分别為54% 和63%,與其他4個區域形成鮮明對比。兩項名額排序上,江蘇銀行、北京銀行和甯波銀行均位列前三,在一衆城商行中表現突出。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而這些城商行良好的經營業績并不是以盲目擴張作為代價。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不良貸款率和撥備覆寫率等兩項衡量風控審慎度的名額進行觀測得知,在不良貸款率水準排名前15的城商行中,位于長三角一帶的城商行有8家,且排名在一衆銀行中靠前,不良貸款率均低于1%;在撥備覆寫率的排序上,長三角區域城商行亦呈現出“手裡有糧,心中不慌”的從容之勢。包括嘉興銀行、杭州銀行、蘇州銀行、甯波銀行和湖州銀行在内的5家城商行撥備覆寫率均超500%。作為經營緩沖墊,較高的撥備覆寫率亦被業内視作進取擴張的“家底”。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針對上述對比結果,一位銀行界資深人士認為,長三角一帶城商行良好的經營業績與地域經濟及産業鍊條的分布不無關系。以江浙滬為代表的長三角城市群GDP向來表現優秀,意味着其經濟活動豐富。與此同時,江浙一帶中小微企業衆多,對應至銀行業務體系,普惠及消費金融需求旺盛。從定價角度而言,該兩項業務的收益率具備一定優勢,可以總體拉高銀行淨息差水準,進而對營收及淨利形成正面支撐。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以淨息差為名額進行排序得出的結論亦可佐證上述觀點。排序結果顯示,此項名額排名前15的城商行中,位于長三角一帶的城商行占4家。其中,排名第一的是以“服務小微企業、踐行普惠”為戰略的浙商泰隆商業銀行,淨息差水準高達3.7%;江蘇長江商業銀行和有着“小微之王”之稱的台州銀行則分别為2.91%和2.89%。它們的淨息差遠高于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公布的銀行業同期均值(1.69%)和普華永道測算的2023年上市城農商行均值(1.77%)。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除長三角外,其他區域城商行表現如何?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繼續透過各項排序發現,在總資産及歸母淨利潤排名項上,位于京津冀地區的銀行排名僅次于長三角地區;而營收排序上,中部地區城商行僅次于長三角,高于其他區域。對應至具體銀行,江蘇銀行、上海銀行、南京銀行、 成都銀行、遂甯銀行、長沙銀行、徽商銀行、中原銀行和北京銀行是促成區域項下相關排序的活躍因子。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三家城商行ROE領先同業,成都銀行賺錢能力突出

在各城商行中,哪家賺錢能力最為突出?

南方周末新金融中心以淨資産收益率(ROE)為考察項,對可比項進行分析并得出結論:在已披露資料的百餘家城商行中,2023年,包括遂甯銀行、成都銀行和浙江泰隆商業銀行ROE均超18%。慮及ROE與資本市場更為緊密的關聯度,将可比項置換為A股上市城商行後發現,成都銀行ROE值在17家上市城商行中位居榜首。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将時間軸拉長進行觀察亦可得出類似結論:即2020年-2023年,成都銀行ROE值均顯著高于行業均值。另根據該行在年報中“權重平均淨資産收益率18.78%,連續四年位列上市銀行最佳”的自述,綜合前述兩項判斷,在賺錢能力方面,成都銀行近年的經營模式的确存在借鑒意義。

百餘家城商行加劇分化,首尾兩家資産規模差百倍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拆解成都銀行年報資料發現,2023年,該行營收增量中,利息淨收入和非息收入中的投資收益部分貢獻較大。而通常意義上,利息淨收入和手續費傭金收入及投資收益為主的非息收入是銀行主要營收及利潤來源。

依照上述線索,2023年,成都銀行淨息差為1.81%,較上年下降,但優于1.69%的行業均值。在行業淨息差收窄的大趨勢下,成都銀行亦難以幸免,但其透過優化資産負債成本收益等方式,使得相應名額高于同業水準。

成都銀行投資收益亦取得了超過20%的增幅。這反映該行擅于捕捉金融市場投資機會,彌補手續費收入減少造成的非息收入損失。

而在經營政策方面,近年來成都銀行存貸款規模快速擴張。2023年存貸款規模分别較上年增長約20%和30%,遠高于銀行業11%的均值水準。與此同時,該行亦保持着較優水準的不良貸款率(0.68%)和較高撥備覆寫率(504%)。在風控與擴張之間,成都銀行似實作了合理平衡。

區位優勢帶來的優勢亦不容忽視。成都銀行在年報中提及,區域環境帶來的優勢,使其擁有豐富的客戶資源和廣闊的發展前景。年報資料顯示,該行在成都當地的營收占總營收八成以上。此外,該行實施的大零售戰略使得該項業務貢獻穩步提升。

綜上所述,“風控到位+規模效應+零售戰略轉型”是成都銀行的賺錢路徑。外因方面,成都身為成渝級核心城市的區位優勢亦為其發展提供諸多助力。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認為,在國内銀行業競争愈發激烈之際,中小銀行高品質發展面臨着經濟不确定性、金融市場波動、監管政策調整和數字化轉型壓力等多重壓力。城商行可從以下幾方面着手改善:首先明确服務當地的戰略布局,形成差異化的競争格局;其次,調整資産負債結構,擴大非息收入占比;三是深耕普惠金融領域,通過加強與實體經濟緊密合作,支援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發展;第四,關注自身發展品質,加強數字風控的體系建設。并同時優化産品和服務,提高金融科技應用水準。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 陳琰 助理研究員 靳雅菡 謝昱

責編 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