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虧損1.6億,雲從科技被AI大模型狠狠“整頓”了

作者:網際網路那些事V
虧損1.6億,雲從科技被AI大模型狠狠“整頓”了

2023年,雲從科技依舊虧損。

其業績顯示,雲從科技2023年虧損6.44億元,2024年第一季度虧損同比進一步擴大11.62%,虧損達1.6億元。

不僅沒有實作盈利,還不斷在面臨人工智能企業的競争以及大型裝置廠商和網際網路企業推進對産品進行人工智能賦能轉型的挑戰。

于此同時,其他AI獨角獸也在面臨相同的狀況:商湯科技在2023年虧損64.95億元,較2022年同期增加6.6%。雲天勵飛2023年虧損3.81億元,2024年第一季度虧損1.38億元,虧損擴大52.67%。

可見的是,AI大模型正在重塑各行各業,而第一批被整頓的,正是它的開發者們

01.行業明燈,還是行業冥燈?

雲從披露2023年年度報告後,雖然虧損,但其經營性現金流情況有所改善。

核心的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及泛AI業務規模增長提速、造血能力有了顯著的增強,經營方面也有了基本面的持續改善,為公司新一輪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2024年,雲從的經營底盤開始更加穩固,疊加新質生産力等政策利好釋放,雲從科技被業内預測将加速從恢複期邁入全面發展期,市場佔有率及業績有望加速回歸。

虧損1.6億,雲從科技被AI大模型狠狠“整頓”了

也是從這一年起,雲從科技加入了“百模大戰”。

不久前,雲從科技的定增計劃申請獲得科創闆受理,這意味着其将繼續進行募,計劃募資資金超36億元,在此之前其IPO募資總額為17.28億元,此時距離其IPO還剛剛不滿一年。

再次抛出大額募資計劃,足以可見雲從科技的研發投入令其資金缺口更大了,但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明明自2023年以來雲從的科技股價漲幅超130%,也算是吃到了這股AI浪潮的紅利,為何還會“缺錢”?

雖然雲從是為數不多成功上市的AI企業,但其高舉高打的政策正在反複令其陷入焦慮之中。

其中最大的成本開支便是大模型,它認為大模型的研發具有很多必要性,包括提供高效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行業解決方案,助推人工智能産業化程序和各行業智慧化轉型更新,其中大模型的研發項目建設将會大幅提升其在人機協同作業系統認知層面的能力。

在面對投資者們提出的何時盈利的疑問,雲從科技表示盈利并非今年的戰略重點,但将會通過優化成本結構來降低虧損,盡早實作盈虧平衡,為未來的穩健盈利奠定基礎。

從具體産品看,雲從主要依靠為政府、公安、銀行、機場以及其他大型企業等政企客戶和直接面對中大型終端客戶的廠商或內建商提供人機協同作業系統和應用軟體以及人工智能解決方案,進而獲得銷售收入。

變數則出現在2022年,OpenAI釋出的ChatGPT有效解決了此前人工智能邊際效用低的難題,于是面對新的技術路線,雲從正式推出了自研的“從容大模型”,更注重B端行業垂直市場的的應用。

虧損1.6億,雲從科技被AI大模型狠狠“整頓”了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雲從科技主要是To G端的業務,受環境影響被迫降低了To G側的比例。

因為向着更廣泛的B端行業擴充,雲從科技第一季度營收增長不少對比鮮明,無論是開發從容大模型本身還是與華為昇騰聯合推出從容大模型訓推一體機産品的動作,都反應出兩個事實:

一是從容大模型擁有不容小觑的基礎設施價值,其次雲從深耕AI行業多年,早就掌握了将技術轉化為生産力工具的關鍵。

堅定的前行,是雲從科技對AI行業大模型的執着,資本家隻在乎何時能盈利,但雲從的存在就如明燈一般照亮了大模型紛争的未來一角。

02.小模型難賺錢,大模型太燒錢

雲從科技的未來,并非一馬平川。

盡管其業務前景可期,但同時也伴随着數量繁多、實力雄厚的競争對手們,在短短半年時間裡,國産大模型加速發展科大訊飛的“星火”、騰訊的“混元”、百度的“文心一言”紛紛走出了實驗室,面向大衆接受考驗。

比爾蓋茨曾表示:AI有能力改變世界,AI在這十年裡最重要的事情,ChatGPT便印證了比爾蓋茨的觀點,人工智能應用正在打開一個全新的局面。

打出了“1024對标ChatGPT”口号的科大訊飛、将自身新模型InternLM-123B與Meta llama2做橫向對比的商湯都将着力點放在了千億參數級的大模型上,雲從也更是憑借積極與現實行業結合互動成為了資本眼中的香饽饽。

虧損1.6億,雲從科技被AI大模型狠狠“整頓”了

隻是多場景的落地,如何更好的為經濟發展、企業效益做貢獻,是“雲從們”不得的不面臨的難題。

在AI大模型這條路上,隻有不斷的研發才是王道。

各大玩家早就悟出了行業規則:隻有讓AI真正成為生産力工具,才能讓企業活的更好,才能步入技術和商業良性循環。

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隻有積累足夠多的對各行各業的knowhow基本功,不斷拓展生态圈,探索生産力問題的解決之道,才能加速市場感覺AI和大模型的價值。

這是To B的剛性規則,To C也是部分企業的選擇,比如月之暗面的Kimi,其實選擇了面向C端使用者。

虧損1.6億,雲從科技被AI大模型狠狠“整頓”了

專注AIGC領域的科技獨角獸企業特贊創始人曾說過:現在大模型創業都非常具體,要麼幫企業一年内賺錢,要麼幫客戶3個月内增效,本質上技術都要為這兩個目的服務。

騰訊科技此前也曾報道,中國科技行業對大模型的态度已分裂成兩派陣營:一派更相信技術,他們認為倘若不追求“更大更強的AI能力”,很快就會降維維碾碎現有根據地與護城河;

另一派則認定隻需将“足夠的AI能力”投入可以快速變現的商業場景中,就可以用中國市場龐大而獨特的資料構築壁壘。

當然,前者必然是所有大模型公司的畢生所求,但後者才是更多中國大模型創業者的真實作狀。

小模型難賺錢,大模型太燒錢,這是大模型“貴”、資本風險投資更謹慎多方因素導緻的結果。

《2023年人工智能(AI)行業現狀報告》資料顯示,2023年,中國AI領域投融資數量約為232筆,同比下降38%;融資總額約為20億美元,同比下降70%。特别是過去一年的第一季度,無論是融資額還是融資量,都創下了5年來最低,“降溫”尤為明顯。

虧損1.6億,雲從科技被AI大模型狠狠“整頓”了

現階段的國産大模型,已經在監管層面站在了世界領先的位置,更應當鼓勵發展,讓發展與監管安全做到兩者并存,把更多的資源給到年輕學者、創業者身上,給予他們試錯的空間。

雲從們已入行多年,接下來創業的企業們,不該去考慮AGI的遙遠夢想,而是以投入産出比為中心,為行業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

大模型創業之困:小模型難賺錢,大模型太燒錢,去年投融資金額縮水七成——和訊網

中國 AI 大模型投融資現狀:二級市場博傻、一級市場冷清——AI新智界

一季度營收5400萬,虧損1.6億,雲從科技何時能扭虧為盈?——楊劍勇

《2023年人工智能(AI)行業現狀報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