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縣域新氣象丨地下9米處 17根管道背後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密碼”

作者:川觀新聞

胡雲森 川觀新聞記者 宋開文 張蒙

在地下9米深處,17根大小不一的管道整齊排列,嘩嘩的水流聲不絕于耳;地面之上,樓宇林立、植被豐茂,怡人的環境讓人很難想象,這裡是集中了多家表面處理工廠的園區。5月10日,川觀新聞記者走進位于四川青神經開區的金茂源(西南·青神)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産業園的廢水進行中心,看到這樣一幕。

縣域新氣象丨地下9米處 17根管道背後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密碼”

金茂源(西南·青神)表面處理循環經濟産業園。古良駒 攝

通常來講,表面處理涉及汽車制造、機械制造、電子制造等多個産業領域,在表面處理的工序中,一般會産生廢水、廢氣和廢棄固體等物質,這也給表面處理企業打上了“高污染”的标簽。

去年5月,該園區正式投用,作為成都都市圈唯一建成并營運的電鍍園區,可以為周邊150至200公裡範圍内的制造企業提供一站式表面處理服務。

視線聚焦青神,當地以機械制造作為發展重點,在保證産品品質以及促進行業整體轉型更新和綠色發展的同時,如何實作新型工業化的轉型更新?通過了解該園區的治污路徑,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走進園區,在地下9米的廢水進行中心負二層,17根粗細不同的管道上,分别标注着“含鉻廢水、含镉廢水、綜合廢水”等不同标簽。在這裡,記者見到了園區技術負責人張國田,此時他正在進行裝置巡檢。

縣域新氣象丨地下9米處 17根管道背後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密碼”

廢水進行中心地下二層的廢水收集管道。古良駒 攝

“這些管道早在廠房建設之初就已埋入地下,企業可根據自身的生産需求,将廢水分門别類排入不同的收集管道。”張國田介紹,廢水進入對應的處理系統後,通過先進的技術處理水污染物,實作廢水治理減排及資源綜合利用。

縣域新氣象丨地下9米處 17根管道背後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密碼”

廢水進行中心。古良駒 攝

為何要把回收廢水的管道細分成17類?

“廢水變成達标水,這并不簡單。廢水種類分得越細,處理效率越快、效果越好。”張國田介紹,廢水進行中心有污泥轉運系統、生化系統、離子交換系統、物化系統、回用水系統等多個細分系統和分區,這些分區便是處理廢水的關鍵環節。經過物化—生化—深度氧化—離子交換等多種工序,一滴廢水,從收集處理到達标排放要經過3天,其中60%回收利用,40%排放。

縣域新氣象丨地下9米處 17根管道背後的新型工業化發展“密碼”

廢水收集管道。古良駒 攝

管道如此細分的另一重原因,則是要考慮到更多入駐企業的類型。

“園區建設之初,便對川内制造業企業情況進行了調研,這17類廢水管道,基本可以覆寫四川表面處理所産生的大部分廢水種類。”四川金茂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小勇介紹,目前園區所有的環保設施建設都提前布局,超過目前行業标準。

四川聚力潤澤金屬表面處理有限公司已入駐園區,該公司副總經理紀林介紹,以前排放廢水僅有4根管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需求,進入園區後,生産線随即更新更新,沒有了排放的後顧之憂,企業隻管抓生産,後端問題全部由園區處理,确實讓企業省心。

“表面處理的企業入駐園區,是雙向選擇的過程。”周小勇坦言,園區目前實行的企業準入機制,對企業自動生産、清潔生産、技術創新等方面提出高要求,還通過退出機制,淘汰落後産能,從側面推動了企業采用清潔環保的電鍍原材料,助推企業生産工藝優化更新。

縱觀全省,“廠中廠”形式的園區已經不是新鮮事,但集中做表面處理的卻并不多見。

“随着産業發展,電鍍企業入園将成為一種趨勢,目前省内多個市州也在積極推動電鍍行業集中集聚發展。”經濟和資訊化廳環境和資源綜合利用處張軍表示,集中處理廢水、廢氣、廢渣不僅能降低治理總體成本,減少環境污染風險,還可以加快電鍍行業産能更新,促進行業實作綠色、可持續的良性發展。

從一個園區,看一個地區的制造産業發展,電鍍園區解決了青神制造業末端在表面處理方面配套能力不足的問題。四川青神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肖傑峰表示,随着該園區的後續建成,青神未來有望成為西南地區現代化高端裝備制造業、汽車産業發展的重要配套基地,後端配套項目也将成為新型工業化轉型的“發動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