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馬谡後,諸葛亮用人最失誤的一次是誰?

作者:代号鏽西瓜

這個問題看似簡單,但當真正去探究起來,卻有許多出人意料的細節和曲折。諸葛亮作為一代英明謀臣,在用人方面向來慎之又慎,可是在某一次重要的人事安排上,他卻犯下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這位人物原本是他最得力的助手,被寄予厚望,結果卻因一己之私而一錯再錯,最終令蜀漢付出了難以彌補的代價。究竟是什麼原因導緻了這一悲劇?諸葛亮又是如何處置這位遼闊無人的密友?讓我們一探究竟。

馬谡後,諸葛亮用人最失誤的一次是誰?

一、諸葛亮與李嚴的不解之緣

蜀漢開國之初,諸葛亮為了肅清遺患,鞏固新政權,着手整頓吸納各路武将。其中,一位降将頗受亮相中意,那就是原東吳軍中郎将李嚴。

早在公元208年,曹操揮軍南征,李嚴乃時任南陽太守。見曹軍不可阻,他遂率部投降東吳。數年後,東吳遭蜀漢讨伐,孫權戰敗,李嚴這才重新臣服于蜀。

起初,諸葛亮對這位降将并無太高期望,隻委以小職。但經過連年考核,亮對李嚴的武勇才能、運籌帷幄的手腕日漸贊賞有加。于是,在駐紮的永安軍中,李嚴的職務節節上升,至最後已是鎮軍大将,成為亮麾下的心腹之一。

然而,就在這時,李嚴的野心也開始慢慢膨脹。他先是極力推薦自己兄弟擔任永安軍的要職,将整個永安軍變成自己的私人武裝。接着,又趁諸葛亮南征孟獲之際,未經許可便擅自撥調永安軍入川。雖然最終取得勝利,但這種傲慢行為仍引起了亮的不滿。

盡管如此,諸葛亮對李嚴仍抱有厚望。他認為,李嚴雖然有些己見,但畢竟是一員将佐英傑,況且二人也是同為托孤臣子。隻要加以規勸,李嚴定能改過自新,為蜀漢效力。于是,亮将李嚴安插于關中要地漢中,寄予重任,希望他能盡顯所長,為未來北伐掃平道路。

可是,亮沒料到的是,權力和利益的誘惑,正在慢慢蠶食李嚴的理智和忠誠。一場關乎蜀漢前途的内讧,就這樣拉開了序幕。

二、權力的誘惑與人性的曲折

諸葛亮對李嚴的寬容和期望,似乎給了後者肆無忌憚的資本。不久,李嚴便展現出他内心的另一面——貪婪、野心勃勃,甚至不惜欺瞞蜀漢朝廷。

226年,諸葛亮平定了南中的孟獲叛亂,正準備調集兵力北伐中原。他本想讓李嚴率領二萬大軍增援關中的防務,卻遭到對方的直接拒絕。李嚴以糧草短缺為由,拖延不前。諸葛亮隻得無奈,将永安軍的防務委托給陳到統領。

此事雖暫時揭過,但李嚴的野心卻愈演愈烈。不久,他開始慫恿亮受九錫之賜,進而自封為王。九錫原是皇帝賞賜有功大臣的至高禮遇,但在當時卻已經成為篡逆的代名詞。李嚴竟如此公然挑戰蜀漢的統治地位,實在讓人觸目驚心。

諸葛亮對此勃然大怒,嚴詞斥責李嚴的言行有失大臣身份。但同時,他也希望李嚴能夠回心轉意,為蜀漢盡忠盡力。亮在回書中說,隻要同心協力滅掉曹魏,趕走司馬睿,屆時必将重用有功之臣,李嚴自然也可以高升。

然而,李嚴對此漠不關心,反而進一步展現了他的私心。他提出要求亮劃分五個郡作為所轄疆土,自己封為巴州刺史,完全是在謀求個人利益的同時,分裂蜀漢的版圖。諸葛亮自然無法答應,認為這與三國鼎立,權力分散無異。但面對曾經的handhard戰友,亮仍然秉持寬容,希望用時間來打消李嚴的野心。

就在這時,陳震前往東吳出使,在行前對亮透露,李嚴很可能謀反。諸葛亮雖有所耳聞,但對部曲仍是抱有僵磄與期望。可當曹真南下進逼漢中時,亮不得不指令李嚴增援,而後者再次無故拖延,險些釀成大禍。

三、北伐危機與欺騙的開端

公元229年,東吳孫權在位堅城自立為帝,諸葛亮遂任命陳震為衛尉,前往祝賀。臨行前,陳震對亮說出了一段令人驚心動魄的話:"李嚴有謀反的嫌疑"。

盡管亮對李嚴仍存有些許餘念,但眼下曹魏已然蠢蠢欲動,指日可待的北伐無論如何都需要李嚴這位将佐的全力以赴。為了確定軍心穩固,亮決定先将李嚴調離江州,委以骠騎将軍的虛銜,再令其遠赴漢中增援。

然而,李嚴對此并不領情。他推延未發,竟公開宣稱曹魏已有官職相誘,似乎要公開叛變。諸葛亮為了安撫軍心,不得不将李嚴的兒子李豐留任江州都督,以作保證。就在這種彌漫着火藥味的氛圍中,第五次北伐拉開了序幕。

230年,曹魏大軍開拔,沿三條路線直撲漢中,此地正是通往蜀中的戰略要沖。諸葛亮親自統帥大軍,與司馬懿遭遇會師。雙方激戰數月,均有勝負,但總的形勢對蜀漢而言并不樂觀——軍糧日漸消耗,戰線拉得太長,難以堅持。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李嚴突然向亮報告,軍中彈盡援絕,根本無力再戰。同時,他還出示了一份後主的诏書,上面記載後主已經指令亮班師。諸葛亮雖有懷疑,但無奈軍中确實已現缺糠之象,隻得作出痛苦的決定,臨時撤軍,等待來年再戰。

蜀軍退至漢中,大批将士喪失了鬥志。曾幾何時,蜀漢的軍威是何等的骁勇?如今,卻淪落至此,究竟是何原因?答案無疑就在李嚴那張虛僞的嘴臉上。事實上,軍中彈藥還綽綽有馀,隻是李嚴一心想躲避這場決戰罷了。至于後主的诏書,更是他的一手捏造,完全是為了欺騙諸葛亮!

四、内憂外患與諸葛亮的猶豫

諸葛亮被迫退軍,蜀漢上下一片哀鴻遍野之聲。皇親國戚紛紛覺得失去希望,軍心漸失,内憂外患接踵而來。

在這危機時刻,李嚴反而更加肆無忌憚。他不僅拒不效命,更是阻撓後軍接應,将諸葛亮的大軍置于極度困境。蜀漢上将魏延目睹此景,大為憤怒,連番表誠希望亮嚴懲李嚴,但亮仍然心存幻想,堅持不予處置。

與此同時,李嚴在漢中私自撥發兵馬,挾持軍權,與有功将佐結仇。他先是以讦謗為由,将忠于蜀國的名将張翼拿下,次後又暗中點火,令魏延與其他将領産生龃龉。諸葛亮雖已對李嚴有所防範,但眼見大權旁落,也隻得忍氣吞聲。

這一年,東吳孫權病逝,蜀漢喜而不納。諸葛亮本欲乘機趁虛而入,重新攻伐東吳。誰知李嚴卻又攪渾一池渾水,堅決不肯支援。最終,諸葛亮不得不放棄出師,蜀吳兩國重制和平。

這無疑是一次千載難逢的良機,卻因李嚴一人而付諸東流。曾幾何時,諸葛亮與劉備并肩作戰,夢想着一統三國、止殺戮于萌芽,如今這個理想已然渺茫。一切努力,都因李嚴一人的阻撓而落了空。

諸葛亮深知,如果任由李嚴這般下去,蜀漢必将分崩離析。但看在昔日舊交的份上,亮仍然希望給予李嚴一次機會。于是,他決定先将李嚴調離核心職務,至于是否要加以處置,則權衡再三。

五、背信棄義與慘絕人寰的結局

諸葛亮對李嚴的處置猶豫不決,也給了後者可乘之機。李嚴竟然開始疏遠蜀漢,暗中勾連曹魏,準備公開背叛。

234年,魏軍再度南侵,諸葛亮力疾亮兵,指令李嚴增援漢中。然而,李嚴不僅毫無行動,反而公然關閉漢中城門,拒絕接納亮軍。更可怕的是,他竟将諸葛亮麾下數百人的親信,殘忍地全部殺害!

消息傳來,諸葛亮震怒之餘,也深感無比痛心和自責。他萬萬沒想到,李嚴已然如此喪盡天良,竟敢對他的死黨親信如此殘暴。然而,眼下形勢危急,諸葛亮也隻得先撤軍避難,等待時機再行報複。

就在這時,一個出人意料的消息傳來:李嚴不但暗通曹魏,甚至還與東吳新主孫峻勾結,想奪取蜀漢王位!看來,這個曾經忠勇的将佐,如今已完全堕落淪為一個亡國逆賊。

諸葛亮心中對李嚴的最後一絲期望,終于徹底破滅。他下令徹查李嚴黨羽,将人贓并獲,盡歸軍法從事。李嚴的幾個黨羽也在關中被逮捕,嚴刑拷打下幾乎招認了所有罪行。最終,他們被處以極刑,就連李嚴的兒子李豐也未能幸免。

至于李嚴本人,卻在情急之下逃往隴西,妄想靠着藩鎮蜀漢。可是,他命在旦夕,終于在一個偏僻村落中,被亮軍的殺手給活捉。當時,李嚴已形容枯槁,身無分文。殺手們将他押回成都,諸葛亮指令對他絞刑。就這樣,一個曾經英勇的骠騎大将,竟成為蜀漢最大的罪人,留下了被萬世唾罵的下場。

諸葛亮臨終前,曾對李嚴評價道:"一生用人之過,唯此為甚。"用人不當,禍及蜀國,無疑是他一生最大的遺憾。然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一位令人肅然起敬的人才,竟會堕落到如此地步,難怪連亮看破一切後,也曾惋惜地說:"吾恨不早誅之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