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16歲少年眼中的一幕景象,竟成就了千古絕唱。在那個少年眼裡,一對大雁的殉情竟然成了靈感的源泉,他的筆下流淌出了動人心弦的文字,成為了後人傳頌的經典之作。

這個少年是如何能夠在如此年幼之時,領悟到大自然中的深刻含義?他的筆端又是如何凝結出那樣的情感與哲理?

讓我們一同走進這個少年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眼中的那對大雁殉情所帶來的啟示與感悟。或許,這個故事會讓我們對生命、對愛情、對人生有着更深刻的思考與領悟。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少年神童的成長

一個寒冷的冬日,隐藏于山西忻州偏僻村落中的一戶士大夫家中,迎來了一個男嬰的降臨。這個男孩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元好問。

元好問出生于北魏皇室後裔的顯赫家族,祖父曾經出仕為官,家境殷實。父母親對這個獨子寄予了無數期望,悉心培養,希望他能夠成就一番轟轟烈烈的人生。

在七個月大時,元好問被過繼給三叔元格撫養,這位學富五車的叔父對他可謂倍加疼愛。元格不僅悉心教導他詩詞歌賦,更親自傳授文章要詣,使得這個聰慧過人的少年才俊迅速成長,被鄰裡人稱為"神童"。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不到七歲的元好問便已經能吟詩作賦,令人歎為觀止。十一歲時,他更是被翰林侍讀學士路擇慧眷顧,收為弟子,在他的指導下精進文章寫作,博通經史,淹貫百家。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這個高歌猛進的成長過程中,元好問内心或許也暗暗憧憬着自己将來的仕途前程。他定然幻想着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爬上權力高峰,一展宏圖。

然而,命運的轉折總是難測,稍縱即逝。就在元好問風華正茂、意氣風發之時,他的人生道路卻并非一帆風順。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夢碎科舉,觸動心弦

十六歲的元好問,已然是當地名聞遐迩的文學奇才。他滿懷希望,躊躇滿志地踏上了前往并州應試的道路。

但是,世事難料,結果令這個少年痛苦不已。不知是科目設定過艱,還是命途多舛,他最終落榜而歸,始終無法在科舉殿堂上一鳴驚人。

沮喪、失落、彷徨,種種負面情緒一下子席卷而來,壓得元好問喘不過氣來。他靜靜地騎馬行走在湖畔,無法釋然。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就在這時,一曲悠長的哀鳴聲從蘆葦叢中傳來,引起了元好問的注意。循聲而去,他發現一位獵戶手中正提着兩隻已經失去生命的大雁。

聽着獵戶講述那對大雁至死不渝的驚心動魄的故事,元好問的内心産生了強烈共鳴。他仿佛親身經曆了這段愛情的離别與悲劇,感受到了那種生死相依的酸楚和絕望。

大雁,這種生來便是雙栖雙飛的鳥類,竟然能夠産生如此純粹動人的愛意,甯可殉情而死,也不願獨自飛翔。而人類,作為這個星球上最聰明的生物,又何嘗不渴望尋找到一個與自己心意相通的伴侶,共度餘生?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元好問久久難以平息内心的激動,他迫切地想要尋找一種方式來記錄和表達此刻湧動的情感。就在這時,一個靈感突然躍現于他的腦海——不如為這對悲劇的大雁立碑,以此緬懷他們至死不喻的愛情?

于是,他毫不猶豫地向獵戶買下了那兩隻大雁,小心翼翼地将它們合葬于汾水河畔,并為此處建立了一座名為"雁丘"的紀念碑。

與此同時,伴随着悲傷與感懷,一首驚世駭俗的絕美詞篇漸漸成型。這就是後世傳頌已久的《雁丘詞》,其中那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更是成為了千古絕唱。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人生的滄桑際遇

就這樣,一個平凡的少年因一場意外的遭遇,寫下了傳世的名篇。但是,這并不意味着他的人生就此一帆風順。

元好問在科舉道路上屢屢碰壁,加之當時正值金朝江山動蕩,他的仕途之路可謂是艱難險阻。雖然最終也進士及第,但直到35歲才真正進入仕途,實在是平步青雲、一雪前恥。

待他終于如願以償地入仕,擔任過史院編修、幕僚、縣令等職。但曆史的洪流無法阻擋,金朝都城淪陷,元好問也淪為階下囚,遭受了多年的囚禁與流離。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可即便在這樣的逆境中,他也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抱負。出仕期間,他創作了數不勝數的詩詞文章,備受文壇推崇,被譽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

雖然最終仕途有限,但元好問的人生并非全無收獲。他娶有兩任愛妻,并育有三子五女,在家庭中也建立了幸福的一生。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當60多歲的元好問隐居鄉裡時,或許他偶爾會回想起當初那個滿懷希望、意氣風發的少年。那個少年曾經沉浸在科舉的理想之中,卻也在一次意外遭遇中,觸摸到了生命中最真摯動人的愛。

即便人生坎坷,最終也未曾改變元好問對事物本真的執着與追求。正是這份純正的情懷,讓他得以在文壇上留下不朽的名篇,成為後世文人雅士最崇敬的偶像。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生死相許的遺憾情懷

人的一生時間有限,卻總是承載着太多無法言狀的遺憾。對于元好問來說,他未能在仕途上一展宏圖,定然是讓他遺憾終生的。但更令他魂牽夢繞的,莫過于當初那場意外遭遇所引發的内心震蕩。

那對在他眼前殉情而亡的大雁,深深地觸動了這個少年的神經。在他看來,這種至死不渝的愛意,才是最純粹、最值得追求的情感。

然而,對于一個并未親身經曆過愛情的少年來說,要真正把握住這種感情的本質,又談何容易?于是,他提出了那個至今仍然令無數人沉思的疑問:"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這句出自内心的呐喊,無疑是對這個世界的一種挑戰和反思。在元好問看來,人世間的感情早已淪為利用與計算,早已失去了最純粹的本性。而他向往的,則是那種生死相依的愛情,是連生命都願意交織在一起的至高無上的情感。

或許,這就是元好問寫下這首脍炙人口的《雁丘詞》的根本原因所在。他試圖通過這樣一篇振聶人心的巨作,喚起世人對愛情本真意義的思考和追尋。

令人欣慰的是,這首詞确實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不僅在元好問自己的時代廣受好評,就連到了今天,這句"問世間情為何物"也依舊震撼人心,成為了愛情的經典注解。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但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感歎,對于元好問本人來說,這份對真摯愛情的向往,終究隻能停留在遺憾之中。

他雖然最終也娶有良配,但恐怕永遠無法體驗到那種生死與共、至死不渝的感情。他終其一生,都無法真正與自己内心所向往的情感産生共鳴。

這種遺憾與怅惘,或許也正是《雁丘詞》中那麼多凄涼與悲傷的根源所在。那些"歡樂趣,離别苦,就中更有癡兒女"的感慨,無不折射出作者内心難以抑制的悲涼。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生死相許,終其一生

回首元好問的一生,我們可以發現,他所追求的愛情理想,與他實際經曆的人生際遇,存在着巨大的落差。這位一代文宗的人生,可謂是波瀾壯闊、起伏不定。

少年時代的神童天賦,在科考屢戰屢敗的打擊下,變成了一種對人生無奈的困惑與探尋。他雖然最終還是進入仕途,但仕途之路卻也極其坎坷。

就在他剛剛站穩腳跟的時候,金朝江山傾覆,他也淪為階下囚,遭受了長期的囚禁與流亡。即便如此,他依舊沒有放棄自己的文學理想,反而創作了大量享譽後世的經典之作。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或許,這正是元好問這個人物最可貴的地方。無論遭遇怎樣的挫折,他都從未放棄過對生命的熱愛與追求。即便最終未能在仕途上有所建樹,但他依舊在文壇上留下了不朽的成就。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不得不感歎,這位文壇巨匠在感情世界中,似乎也難逃凡人的宿命。他雖然最終娶有兩任妻子,育有子女,但我們很難想象,一個如此執著于"生死相許"之愛的人,内心究竟會是怎樣的滋味。

也許,就像那對為愛殉情的大雁一樣,元好問内心也一直在渴望着這種至死不渝的純粹情感。隻是,現實的殘酷讓他無法如願以償,最終隻能将這份情懷寄托于筆端,化作千古絕唱。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當他在六十八歲時長眠于世時,或許内心的遺憾和不甘,也随之一并隐去。但他留給後世的,卻是永恒難忘的文學遺産。

後人追憶,無不感慨萬千。這位北方文壇領袖,憑借着一己之力,書寫下了愛情文學史上最為動人心弦的篇章。他以一生的追求,诠釋了什麼才是真正的生死相許,什麼才是人世間最純粹的情感。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觸景生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結語

時間的流逝,或許會沖淡一切。但無論過去多少年代,對于元好問來說,他對于生命中最高貴情感的執着與追求,卻永遠不會被磨滅。

就讓我們一起躊躇滿志地登上這座久負盛名的"雁丘",為這位文壇巨擘的一生,以及那對殉情而亡的大雁,獻上我們的敬意和緬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