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位傑出的帝王,他一手建立了明朝,開創了一個輝煌的時代。然而,即便是這樣一個權力滔天的皇帝,也難以擺脫作為子女的責任和情感。

在朱元璋的一生中,有一件事至今讓人銘記。那就是他無法安葬自己的父母,直到一位名叫劉繼祖的人主動獻出了一小塊荒地。

劉繼祖獻地之舉,最終獲得了怎樣的回報?朱元璋這個曾經幾度飽受磨難的男子,又是如何報答當年的恩人和善意的?他的一生經曆了怎樣起起伏伏的命運變化?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出身寒微的朱元璋

說到朱元璋的出身,大緻也就是當時許多平民百姓的寫照了。他出生在安徽鳳陽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祖上一直是靠打短工、放牛為生的苦力。

他的生父名叫朱五四,是一個連自留地都沒有的佃農,整日辛勤耕作于人家的地裡。家裡還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加上朱五四和妻子,就是一大家子人擠在狹小的茅舍裡,生活可謂是十分拮據。

更糟糕的是,朱家人還存有一個很不文雅的傳統,就是子女的名字都是用純數字命名,比如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之類,這無疑顯現了他們家庭的貧困和缺乏文化。亦難怪後來的朱元璋文化修養較差,連寫文章都比較生澀。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大概是出身貧苦,朱元璋從小就經受了很多的磨難和辛酸。他上面有三個哥哥,為了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其中老三朱重七很早就出去當了劉德家的上門女婿。

朱元璋的父親朱五四則天天給劉德打零工,為人家種地。而朱元璋自己從小也經常替劉德放牛,偶爾還會做一些短工。可以說,他從小過的就是一種被動的奴隸生活。

至于朱元璋的生活狀況,就更加令人心酸了。記載稱,他家裡的生活可謂是"連一分錢都沒有",貧困到了吃不上飯的地步。對于他來說,穩定的三餐供給都成了一種奢望。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而為了謀生,他甚至還不得不幹一些沖動的事情,比如曾經偷宰了劉德家的牛,引來了地主的怒火。這樣一個叱咤風雲的大明開國皇帝,竟有如此凄慘的出身,實在是讓人難以想象。

曆史的發展往往就是這樣,出身卑微的人,往往會經曆更多的磨難,但也更容易産生超越自身的遠大抱負。那麼,這個命運多舛的小子,最終如何走向帝業的巅峰呢?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一個恩人的善舉

就在朱元璋的人生最低谷之際,他遇到了一位大善人——劉繼祖。這個人雖然也隻是一位普通的農民,可是卻主動伸出援手,給了朱元璋一個生命的希望。

當時的情形是這樣的: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其他親人接連因為瘟疫而去世,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手無寸鐵,甚至連棺材都沒有,陷入了十分絕望的境地。他們想到劉德家求助,卻遭到了地主的辱罵和驅逐。正在兩兄弟瀕臨崩潰的時候,村裡的劉繼祖看在眼裡,動了恻隐之心。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劉繼祖主動來到他們面前,表示願意将自己的一塊荒地贈給朱元璋兄弟,讓他們好好地将父母兄長安葬下去。雖然隻是一片荒地,但對于當時這兩兄弟來說,已經是意義重大了。因為他們連個安葬親人的地方都沒有,隻能用破爛的衣服将父母兄長匆忙裹起,就草草地埋葬了。

有了劉繼祖的幫助,朱元璋這才得以安頓下來。盡管事後他不得不四處求生,先後出家又參加農民起義,但還是常常想起當年那個善良的鄰居。等他最終成為大明的開國皇帝後,這個善舉也成為他永遠難忘的恩情。

這樣一個小小的善舉,居然最後換來了皇帝的封官賜爵,實在讓人啧啧稱奇。那麼,朱元璋是如何回報這份恩情的呢?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朱元璋賜封劉繼祖為義惠侯

當朱元璋打下了江山,一統天下後,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那個曾經幫助自己的劉繼祖。他派人四處打聽劉繼祖的下落,卻發現這個善良的農民已經于亂世中去世了。了解到這個噩耗後,朱元璋非常悲傷,他意識到自己竟然錯過了與這位恩人相見的最後機會。

為了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朱元璋決定用另一種方式來回報劉繼祖。他特意下旨,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賜予他世襲的榮耀頭銜。這個看似簡單的封号,卻蘊含着朱元璋内心深沉的謝意。他知道劉繼祖當初的善舉,不僅救助了自己,也讓他得以平穩下葬親人,為其後來的功業奠定了基礎。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通過這種封賞的方式,朱元璋讓劉繼祖的子孫後代一代代承襲着這份特殊的"義惠侯"頭銜,享受着由朝廷賜予的殊榮。而這種封号,在明朝皇帝的眼中可謂是難能可貴的,畢竟通常隻有功勳卓著的大臣或戰将,才有資格獲得這樣的封賞。

我們不妨想象一下,當年那個簡寂無名的農民劉繼祖,如果知道自己這份善舉竟讓子孫後代世襲爵位,會是什麼樣的反應?或許他也很難相信,一片荒地的饋贈,竟換來了如此輝煌的結果。這無疑再次印證了古語"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哲理。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但是,朱元璋對劉繼祖的回報,并不止于此。他在追封劉繼祖為"義惠侯"之後,還親自為他撰寫了一篇深情的祭文。在這篇文章中,朱元璋誠摯地表達了自己對劉繼祖的感激之情。

他在祭文中寫道:"朕微時罹親喪,難于宅兆,爾發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見惠。安厝皇考妣,大惠雲何可忘!"可見,朱元璋對于當年劉繼祖的幫助,是銘記在心的。即使後來他已成就大業,卻仍不忘回報這份恩情。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作為一個文化素養不高的人,很少親自動筆寫作。但是在為劉繼祖撰寫祭文這件事上,他卻是親自下筆的。這充分表明了他對這位恩人的崇敬和感恩之心。可以說,這是朱元璋一生中少有的,發自内心的真摯情感流露。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恩人子孫受封賞

有了這樣的恩賞,劉繼祖的子孫後代無疑也受益匪淺。朱元璋不僅将劉繼祖追封為"義惠侯",還讓他的子孫一代代傳承這個頭銜,在明朝的權貴當中占據了一席之地。

劉繼祖的兒子劉英就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在朱元璋的安排下,劉英被派去看守皇陵,這無疑是一份光榮的差事。不僅如此,朱元璋還特意賜予劉英一個文雅的新名字——"劉瑛"。可見他對這個家族是格外青睐的。

據史料記載,劉英在晚年時身體不太好,于是他特意跑到南京尋訪朱元璋,想在他有生之年見上一面。但是當時朱元璋正忙于政務,沒能接見劉英。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這讓劉英産生了不滿,他認為朱元璋已經"架子"很大,已經顧不得當年的恩人了。于是,劉英心中的不滿情緒一洩而出,在宮門外痛罵了朱元璋一番,就匆匆趕回了老家。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朱元璋後來得知劉英已經去世的消息,内心感到十分悲痛和愧疚。他深深地後悔沒有能夠親自見上劉英最後一面。為了表達自己的歉意,朱元璋特地又為劉英撰寫了一篇祭文,并親自到他的墳前哀悼。

這可以看出,即使被劉英誤解,朱元璋對這個家族的情誼依舊沒有改變分毫。他依然視劉繼祖的子孫為自己的親人,甚至對于錯過與劉英最後一面這件事耿耿于懷。這種恩重如山的情感,足以令人敬佩。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除了親自撰寫祭文外,朱元璋還讓劉英世襲義惠侯的爵位,一直傳承到明朝的滅亡。也就是說,劉繼祖一家人因為當年的這份善舉,竟然在明朝享受了近兩百年的榮華富貴。這是多麼令人難以置信的回報啊!

這也是朱元璋對劉繼祖一家最好的報答。雖然劉英臨終前對他有些不滿,但朱元璋依然懷着最深厚的感情,希望能夠讓這個家族永遠與自己的江山共存。正所謂"滴水之恩,湧泉相報",朱元璋對劉繼祖一家的厚恩,足以載入史冊。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恩怨并存的朱元璋

不過,朱元璋的情懷并非全都用來回報當年的恩人。對于曾經羞辱自己的劉德地主,他也沒有放過。

當年的情景還曆曆在目:朱元璋帶着二哥朱重六,央求劉德給他們一塊地用于安葬父母兄長,卻遭到了地主的狠狠辱罵。那個時候的朱元璋無助得像一隻無家可歸的落魄小獸,隻能眼睜睜地看着親人的屍體缺乏安置。這種屈辱和痛苦,已經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心中。

後來,當朱元璋最終踏上了稱帝的道路,他自然不會忘記劉德這個曾經欺負自己的人。不過,即使成為了天子,朱元璋對此也沒有采取過激的報複行動。相反,他反而主動去尋找這個當年的仇人。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當朱元璋回到故鄉,發現劉德家早已陷入了破敗凋零的境地時,他内心多多少少還是産生了一絲憐憫之心。畢竟,當年那個嚣張跋扈的地主,如今也已落魄不堪。于是,朱元璋不但沒有對他進行任何懲罰,反而賞賜了他三十頃良田,并免除了他家族十年的稅賦。

這番表現頗為令人驚訝。畢竟,朱元璋可是出了名的殘暴和不講情面,對于自己的功臣也往往是出爾反爾,輕易便将他們斬首示衆。但是對于曾經侮辱自己的劉德,他卻能做到寬容以待,這充分展現了他的氣度和智慧。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或許,朱元璋明白,那個時候的自己,太過軟弱和無助,才會受到如此的羞辱。而如今他已經成為了天下的主宰,與一介地主計較這些,既無必要,也顯得有些兒戲。不如以寬容的姿态去對待,讓這個曾經的仇人也得以安享晚年。

這種"以德報怨"的做法,無疑彰顯了朱元璋更高尚的品格。他不僅能夠感恩于當年的恩人,同時也能原諒過去的仇敵。這種寬廣的胸懷,足以令人折服。

朱元璋無處安葬父母,劉繼祖主動送小塊荒地,最後獲得怎樣的回報

結語

曆史的變遷往往是曲折複雜的。一個出身貧寒、飽經磨難的平民,最終能夠成就大業,關鍵在于他能否在挫折中保持善良和胸懷。

他的故事不僅充滿了勵志和教育意義,更展現了一個君王應有的風範。讓我們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未來而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