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作者:陌聞史談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前言

自古以來,愛情仿佛就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有凄美的愛情故事,也有轟轟烈烈的動人篇章,無論是哪一種,都令世人向往。

對于愛情,人們都有自己的感悟和體驗,而在風情萬種的世間,為愛奔赴的不隻有世人,還有動物。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它們的表達方式或許不是最美的,但卻足夠動人,大雁就是其中之一,而親眼見到這一幕的正是一位16歲的少年。

他親眼看到一對大雁殉情而死,這一幕對少年的内心産生了很大的觸動,于是便将這一幕寫成一篇詩詞,流傳至今。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那麼這對大雁為何會殉情而死,這個親眼見證的16歲少年又是誰呢?他又寫下了怎樣的詩篇?

一、少年—“神童”

這個16歲的少年就是元好問,對于他的名字可能并不太熟悉,但是他寫下的詩詞卻是被世人傳誦千年。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元好問是金元時期著名的詞人,也是宋朝之後也最著名的詞人之一,他在詩詞上的造詣和清朝的納蘭性德相媲美。

就如納蘭性德所說的那句表達情感的詩詞“人生若隻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以一個女子的口吻,寫出了被丈夫所抛棄的哀怨之情。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這是納蘭性德關于情感所寫的詩句,那麼元好問又是如何寫的呢?又或者說元好問是在怎樣一種環境下寫出的關于情感的詩詞?

元好問這個名字聽起來就非常的不同尋常,同樣他的人生也有着與衆不同,元好問出生于忻州農村的一個書香世家。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他有兩個叔叔都沒有兒子,而元好問排行老三,是以在元好問生下來七個月,便被過繼給叔父元格。

于是元格也就成了元好問的養父,但他對元好問的感情卻是視如己出,對其悉心教導,尤其是在學業上非常重視。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元好問天生聰慧,七歲的時候便能填詞作詩,被周圍的鄰居誇贊為“神童”,其養父元格在冀州任職,而元好問因為自身才華,得到翰林侍讀學士兼任知登聞鼓院路擇的看中。

路澤就是看中了元好問身上這種爽朗和聰慧,是以願意教給他教他學習知識。元好問十四歲的時候又拜師陵川郝晉卿,學習經史,熟讀百家。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直到元好問十七歲,養父元格被免官陵川令,但為了元好問的學習,他還是選擇留在陵川,讓元好問完成學習,直到元好問十九歲那年,學成後便舉家搬離陵川。

元好問在學習期間,也一直在考取功名,他從十六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了,由于金章宗明昌元年的時候“識免鄉試”,他隻能到并州參試。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他的一首流傳千古的詩詞也是在他前往并州的途中所作,并且此地還是因為他而命名,那麼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

二、問世間情為何物

元好問所寫這首詩詞正是《摸魚兒·雁秋詞》,是借物抒情,開篇第一句就交代了主旨,也成為了流傳千古的一句話。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這句話就是“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意思就是說:“人世間的感情是什麼?能夠讓人為之付出生命。”

由此可見兩個人之間對待感情的忠貞不渝,而這種感悟是元好問從大雁身上學到的,當時他在經雁丘的時候,有一位捕大雁的獵戶。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獵戶用網捕到了一隻大雁,因為無力掙脫,不久後就死去了,而同行的還有一隻大雁,雖然沒有被網捕住,但它卻始終陪伴在這隻大雁身邊。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直到被網住的大雁死去,它發出了陣陣悲鳴,徘徊在死去的大雁身邊良久,最終像是下定了什麼決心一樣。

從高空中急急墜下,撞上了一塊石頭,殉情而死,元好問正是知道了大雁這種悲壯的死法,才懂得了感情的堅貞。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也同樣被大雁之間的感情所打動,才寫下了這首詩詞,還從獵戶手中買下了這兩隻死去的大雁,并将他們的屍體葬在了汾河岸邊,為其埋葬,壘上墳墓。

因為墳墓像一個小土丘,就取名為雁丘,而此時後來也是以命名。同樣被廣為流傳的還有元好問這首《雁丘》詞。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前邊兩句也成為了經典名句,流傳千古,全文如下,十六歲的年紀正是情窦初開的年紀,是以他見到一隻大雁為另一隻大雁赴死,能想到的必然是為了愛情而殉情。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這首詞的上阕是在借物抒情,借大雁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拿大雁來說,它們成雙成對飛過多少地方,又經曆了多少年,其中的歡樂苦楚,也會像人間的兒女一般癡情。

殉情的大雁也應該會想:“我曾看過萬裡層雲,千裡雪山,如今隻剩我一人,還有誰會陪我,我又會為誰去?”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下阕則提到了一個典故,想當年含糊地就是在橫渡汾河這個地方,如今卻再也聽不見當年熱鬧的箫聲和鼓聲,是有一片謊言籠罩着平林。

吟誦《楚辭》也召不回逝去的魂魄,隻能像遊蕩在山中的野鬼在風雨中哭泣,這對大雁中間忠貞的感情,上天恐怕也會嫉妒。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就連作者本人也不相信這對大雁會和莺兒、燕子等隻化成一抔黃土,隻能千秋萬代,有文人騷客來此進行縱歌飲酒,對其進行憑吊。

三、晚年隐居生活

這首詩詞就是元好問在知道這對大雁的感情之後所抒發的内心情感,然而對于少年人來說,内心往往充滿了更多的憂愁。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埋葬雙雁并沒有為他排遣内心的憂愁,随之而來的就是元好問要繼續科考,很遺憾,在這場科考中,榜上無名,讓他的内心充滿了更多的憂愁。

畢竟對于一個少年人來說,這樣的打擊無疑是非常大,從小被誇贊的神童,又拜在名師門下,最終卻沒有考取功名,打擊難免太大了些。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但這并沒有讓元好問就此放棄,他後來又多次參加了考試,最終在32歲那年,進士及第,35歲的時候考中了博學宏詞科,才正式走入仕途。

然而走上官場就并非一帆風順,有爾虞我詐,有勾心鬥角,元好問就算無心角鬥,也難免陷入到波濤暗湧的漩渦中。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是以在他36歲那年回到了登村,期間還寫了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杜詩學》,裡面主要是寫的關于杜甫的傳志、年譜,以及唐朝時期對于杜甫詩的評價的言論等。

後來便是國家危亡,蒙古軍将開封包圍,元好問就在圍城之中,金哀宗逃出了京城,而金軍在兵敗衛州逃亡歸德府。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朝中也沒有主事的人,崔立則站出來率兵向蒙古國投降了,崔立投降後,便脅迫朝臣為其立碑,元好問等人則被逼迫撰寫碑文。

元好問因為其名氣較大,得到元世祖忽必烈重臣耶律楚材的接納,但此時的元好問早已無意官場,而是回到老家,過起了隐居生活,一邊交友一邊進行遊曆,又或者潛心編撰著述。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結語

元好問的一生充滿了波折,但他在詩詞上的造詣卻讓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曆史學家,同樣也是宋金對峙時期北方文學的代表人物。

16歲少年見一對大雁殉情而死,借物抒情,寫下無人超越的千古名篇

尤其是他的詩詞可以說是金朝的最頂尖的詞人,可以和兩宋時期的名家相媲美,而且對後世産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