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一代枭雄的背後,究竟隐藏着怎樣一個"黑衣宰相"的傳奇?姚廣孝究竟是功臣還是亂臣?他如何從一介普通和尚,成為改變明王朝曆史程序的重要人物?

然而,在他病重将亡之際,皇帝問他有何遺言時,他的遺言竟然是請求釋放他的死敵。姚廣孝的一生究竟經曆了什麼,又給這個國家留下了怎樣不可磨滅的印記?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一、出家學藝,積蓄力量

姚廣孝生于1335年,出身江蘇蘇州的一個醫學世家。少年時代的他聰慧過人,但并不滿足于成為一名普通的大夫,而是選擇在14歲時出家為僧,并法名"道衍"。

作為一個好學的年輕人,姚廣孝并沒有完全沉浸于佛門教規之中。相反,他對儒、釋、道三家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和修習。在寺廟之外,他還曾拜師學習陰陽術,意圖掌握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正如當時著名相師袁珙所言:"你是劉秉忠一樣的人,還請自愛。"這樣的評價,也讓姚廣孝對自己的未來有了更清晰的認知。

與普通僧人不同,姚廣孝并非一味的遵守戒律、誦經拜佛。在修習佛學的同時,他也廣泛涉獵儒、道諸子,尤其是深入研究了宋濂、高啟等人的著作。這種博學的特點,無疑為他日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在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他下令召集精通儒學的僧侶入京應試,希望能夠遴選出優秀的人才為政。這無疑是姚廣孝的大好時機。雖然他最終沒能獲得官職,但卻結識了不少達官顯貴,并受到了他們的賞識。

尤其是在1378年左右,姚廣孝結識了右善世宗泐和右覺義來複這兩位重要人物。在他們的推薦下,姚廣孝得以進入天界寺任職,這不僅讓他有機會接觸皇室貴胄,也為他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二、結識朱棣,謀劃靖難

1382年,朱元璋的結發妻子馬皇後去世,朱元璋召集諸子前往應天,并安排得道高僧前去誦經祈福。這是姚廣孝的大好時機。在宗泐的推薦下,姚廣孝結識了英武睿智的燕王朱棣。

初次會面時,姚廣孝就向朱棣提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請求:"你要是能把我要到藩地随侍,我必定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戴。"這句話無疑是在暗示,如果自己能夠輔佐朱棣,定能讓他坐上皇位。雖然當時朱元璋的長子朱标已經被立為太子,但朱棣的野心顯然不僅僅隻是一個藩王。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朱棣雖然一時沒有表态,但還是将姚廣孝接到了北平,安排他住進了慶壽寺。從此,兩人便開始了密切的合作。在朱元璋的後期統治中,姚廣孝與朱棣時常密謀,為朱棣登上皇位做着精心的部署。

即便是在朱元璋眼中,朱棣也一直是一個忠心耿耿的兒子。但随着朱标的突然離世,朱元璋對朱棣的态度發生了變化。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朱元璋不斷加強對藩王的控制,其中就包括朱棣在内的諸多藩王。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在朱元璋晚年,他甚至将年僅41歲的長子朱棡扶上了諸王之首的寶座,試圖壓制朱棣的勢力。然而無奈命運弄人,朱棡在即位前一個月就英年早逝。朱元璋去世後,新皇帝朱允炆聽信讒言,開始瘋狂進行削藩。在此關鍵時刻,姚廣孝給了一直有所顧慮的朱棣以決心。

"我隻知天道,不看民心。"這句話,無疑給了朱棣極大的信心。在姚廣孝的暗中策劃下,朱棣最終發動了震驚大明的靖難之役。雖然姚廣孝并未親臨戰場,但他在幕後所做的一切卻功不可沒。從鍛造兵器、修建防禦工事,到指導戰略部署,姚廣孝無處不在。

憑借着出色的謀略和戰術,朱棣最終取得了戰略性勝利,登基為帝,改元大明。而在這場驚天動地的戰争中,"靖難第一功臣"姚廣孝,也由此聲名遠揚。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三、功成身退,善終善終

登基後的朱棣對待功臣姚廣孝,可謂是極為尊重。據說,即使在滿朝文武之前,朱棣也從未直呼姚廣孝的名字,而是恭敬地稱呼他為"少師"。朱棣更是追封了姚廣孝的祖父、父親,并且親自給他賜名"廣孝"。

然而,盡管受到如此殊榮,姚廣孝卻并沒有如同劉秉忠一般,還俗為相。相反,他依然堅持穿着僧袍,住在寺廟之中。每當朝會時,他才會換上朝服出席,但下朝後立即換回僧衣,躲回到清寂的佛門。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在朱棣頻繁出征的這些年裡,姚廣孝也從未參與軍事活動。他選擇遠離戰場,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佛教修行之中。直到1418年,83歲高齡的姚廣孝病重臨終時,朱棣親自前往慰問,并問他有何遺願。

令人意外的是,這位曾經威震朝野的"黑衣宰相",最後的遺願卻是希望朱棣能夠放過自己的死敵:僧人溥洽。原來,在靖難之戰中,正是溥洽曾經幫助朱允炆逃脫,雖然最後還是落到了朱棣的手中,但仍遭受了長達16年的酷刑。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關于這一點,人們不免要感慨:在盛極一時的功臣眼中,似乎已然超越了個人恩怨,而是更多地關注大局,維護天下太平。盡管自己曾是推翻舊主的重要參與者,但最終姚廣孝還是選擇原諒昔日的仇敵,讓他善終。

這樣的寬容和超脫,無疑令人敬佩。在明朝這樣一個動蕩不安的時代,像姚廣孝這樣的人物,既有着出色的政治智慧和謀略,又能保持内心的平和,實在是難能可貴。

然而,即便是在臨終前,姚廣孝仍未得到應有的尊重。當他回到故鄉蘇州時,不但連親姐姐都無法接納他,就連多年好友王賓也對他說:"你錯了,你錯了。"可見,即便是一代功臣,在世人眼中也并非全無瑕疵。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多年後,明朝第11任皇帝嘉靖對姚廣孝進行了貶抑,将他從太廟中移除,指責他是"亂臣賊子",害亂天下。在清朝時期,一些文人學者也接續不斷地譴責姚廣孝,說他好殺戮,破壞大一統。

然而,對于這樣一位改變明王朝命運的關鍵人物來說,他的功過到底應該如何評判?是功臣還是亂臣?這無疑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畢竟,如果沒有姚廣孝的精心謀劃,恐怕朱棣也難以登上帝位,建立起這個延續近三百年的王朝。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也許就正如袁珙當年所言,姚廣孝确實是一個"劉秉忠一般的人"——既有出衆的才能,又懷着改變天下的雄心壯志。雖然他的手段可能引起争議,但他最終的目标,無疑都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與群眾的福祉。

在這個動蕩不安的時代,我們更應該關注他的用心和抱負,而非簡單地貶抑他的所作所為。盡管他的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風順,但姚廣孝最終以一個老僧人的身份善終,已然超脫了功名利祿,這無疑是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的。

姚廣孝病重将亡,朱棣急問有何遺言,老和尚:請釋放死敵溥洽

結語

曆史的車輪永遠在前進,每一個時代都會産生自己的英雄。他們或許手段不方,但内心的理想和抱負,無疑都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

像姚廣孝這樣的人物,雖然并非一帆風順,但他最終仍能保持内心的平和與超脫,這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所需要學習的。

讓我們以更寬容的心态,去了解和評判這些曆史人物,從中汲取智慧和養分,為現實世界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