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棹歌一唱三百年 | 朱彜尊和《鴛鴦湖棹歌》

作者:嘉興正春和文化

文 | 楊自強

在所有描寫南湖的詩詞中,最廣為人知的恐怕是朱鼻尊的《鴛鴦湖棹歌》了,這100首七言絕句,彙地名、人物、切産、典故幹一體,清新隽永,錦曳生姿。完全是一部有韻的嘉興地方志,也正是從朱彜尊開始,“棹歌”把風土詩和竹枝詞融合于一體,形成了一種别具風味的詩體,不僅在嘉興應和者衆多,綿延數百年,而且還影響了清代一大批詩人。“棹歌”成了一個大IP,

棹歌一唱三百年 | 朱彜尊和《鴛鴦湖棹歌》

來自網絡

朱彜尊(1629-1709)字錫管,号竹垞,晚号小長蘆釣魚師,又号金風亭長,秀水(今嘉興)人,清代最為著名的詩人、詞人、學者、朱彜尊出身于書香之家,曾祖朱國祚是明萬曆年間狀元,官至文淵閣大學士。

祖父朱大競,曾任雲南楚雄府知府。嗣父朱茂晖是明末“複社”的重要成員之一,以萌授中書舍人,他因沒有子嗣,就把弟朱茂露的長子朱彜尊過繼為嗣。

生父朱茂曙是秀水縣諸生,卒後門人私谥為“安度先生”。朱家幾代為官清廉,家無餘财,到朱彜尊少年時家境已十分貧寒,荒年經常乏食,以緻朱彜尊17歲時入贅馮家,青年時代隻能在嘉興梅裡鄉下授徒自給。

朱彜尊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诏試博學鴻詞,他以布衣入選,與嚴繩孫、潘耒、李因笃号稱“四大布衣”,授以翰林院檢讨,入直南書房,參與纂修《明史》,後曾出任江南省主考官。康熙三十一年托病還鄉,專事著述,成為一代大家。

朱彜尊是清初最負盛名的文學家,文與汪琬并驅,又與王士祯、宋琬、施閏章、查慎行、趙執信并稱“清初六大家”;詩與王士祯齊名,并稱為南北兩大詩人,有“南朱北王”之稱;詞則與陳維崧、納蘭性德并稱“清詞三大家”,與陳維崧并稱“南朱北陳”,以朱彜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是清代影響最大也最深遠的文學流派。

朱彜尊中年以後,緻力于經史學術,其考證論著淹博精深,主要著作有《經義考》《日下舊聞》《書亭集》等,他經過八年努力,輯成《詞綜》,此書選取唐、五代、宋、金、元詞660家2250首,至今仍是詞學方面的重要選本。朱彜尊輯錄的《明詩綜》100卷,收錄明代詩人3400餘人的作品,以收羅宏富、評論公允而為世所重,朱彜尊的故居曝書亭在今嘉興王店鎮,是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機關。

朱彜尊雖是學富五車、著作等身,卻并不是一個書呆子,而是一個充滿個性、富有情感的性情中人。據說朱彜尊與他的妻妹曾有過一場纏綿悱恻、刻骨銘心的戀愛,朱彜尊還專門寫下了一卷詞《靜志居琴趣》和一首超長的詩《風懷二百韻》。這些詩詞在當時被稱為“豔後下了決心:“吾甯不食兩庑豚,不到風懷二百韻。”

朱彜尊還好書成癖,是清代有名的藏書家。他64歲辭職歸家時,家無恒産,隻有藏書30樓共8萬卷,他有一枚藏書章,一面是他的小像,一面是“購此書,頗不易,願子孫,勿輕棄”12個字,可見其愛書之深。

《駕鴦湖棹歌》寫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冬,當時朱彜尊居于潞河(今北京郊區)為龔佳育(字祖錫,杭州人,藏書家)的幕僚。遠離家鄉,在北地為生計奔波,朱彜尊的心情沉郁,他在詩中形容自己是“客居通潞春複冬,如有饑鳥仍投籠”。眼看快過年了,自己卻仍“旅食潞河,言歸未遂”,格外想念家鄉。思鄉之愁化作詩情,于是就寫下了這100首《鴛鴦湖棹歌》,并希望“同裡諸君子見而和之”。

“棹歌”源出于民間,“棹”是“槳”或“劃船”的意思,棹歌就是乘舟鼓枻之時所唱的歌謠。春秋時期著名的《越人歌》,其實就是棹歌的源頭,魏晉六朝時,有魏明帝曹叡《棹歌行(五解)》、陸機《棹歐)、鮑照《代棹歌行》、梁簡文帝蕭綱《棹歌行》、劉孝綽《棹歌行》等,可見棹歌此時已登上了大雅之堂。

此後直到明清,詩人間或也有創作棹歌的,但大多還是局限于“舟楫之事”,在題材上沒有大的突破。朱彜尊以棹歌的形式,來寫家鄉的物産風俗、人文風情,這是此前的棹歌中沒有的,從此開創了棹歌的新詩風,此後以棹歌為名的詩作,都是以抒寫家鄉風土為主。

嘉興鐘靈毓秀,人傑地靈,自唐宋以來,一直有詩人題詠家鄉的風土人情,較為有名的有宋張堯同的《嘉禾百詠》、陸蒙老的《嘉禾八賬》、周邠的《續嘉禾八詠》,明代許恂如的《秀州百脈》、沈懋嘉的《當湖竹枝》、呂您的《嘉善四時竹枝詞》,陳懋仁的《嘉興竹枝詞》等。

朱彜尊别出心裁,把風土詩裝進了棹歌這個筐裡,把嘉興的名勝、美景、人物、物産、神話、傳說等寫成100首七絕,并且在詩下加注,使詩有了寫實的功能。同時,在創作手法上,汲取、采納了民歌藝術清新活潑,以景生情的特色,并運用了“雙關”“諧音”等民歌創作手法,雅俗共賞,清新自然,是以周作人在《關于竹枝詞》一文中說,竹枝詞在“元明之間所作亦不少,唯清初朱竹垞的《駕鴦湖棹歌》出,乃更有名,竹枝詞之盛行于世,實始于此”。

這100首《鴛鴦湖棹歌》,展現了朱彜尊高超的詩歌藝術,如清人林昌彜評論說:“秀水朱竹垞鴛鴦湖棹歇》一百首,搜羅極博、其詩旨趣幽深,神韻獨絕,七絕中高品也。”更為重要的是,這100首詩及詩中所注,描述了清初嘉興地區的社會環境和生活。

朱彜尊記錄了駕鴦湖、孩兒橋、淨相寺、落帆亭、天星湖、傾脂河、寶帶河、金粟寺、天甯寺、精嚴寺等百餘處名勝古迹,嚴助、顧野王、顧況、丘為、陸贽、趙孟堅、婁機、沈珪、吳鎮、朱國祚、朱碧山、張鳴岐等數十位地方名人,徐園李、僧廬槜李、相湖蚬、善錦、禦兒梨、南湖菱、汾湖蟹、燕來筍、馬嗥魚、清若空酒、陶莊黃雀等地方風物,剔墨紗燈、濮綢等地方名産,唱船歌、采菱花、踏白船、養蠶缫絲等地方習俗,具有很高的地方史文獻價值,“可補方志所未備者”。

當時就有人對此稱贊不已,與朱彜尊同時代的嘉興詩人葉封在《鴛鴦湖棹歌序》中說:“(《鴛鴦湖棹歌》)征引詳核,典雅有根據,蓋上下古今皆美而可傳,足以廣鄉人所稱說········唱三歎,賦物移情,不有當于風人之旨乎哉!”

而梅裡詩人缪永謀也在《鴛鴦湖棹歌序》中說:“今觀朱子錫鬯棹歌,山水風俗物産之盛,志乘所未及者,幾十之五六。”清雍正《浙江通志》中,有17處是以《鴛鴦湖棹歌》為注的,可見其所記已被官方認定為信史而采納。

而嘉興的名勝也随着《鴛鴦湖棹歌》的流傳而廣為人知,清人孫福清說:“自太史倡為此調,禾中名勝遂傳播四方······而學史者按試秀州,往往以此命題試士,流風餘韻至今猶有存者,知小長蘆之遺澤孔長也。”《鴛鴦湖棹歌》無疑是一部出.色的嘉興形象宣傳片。

浙江和嘉興的官員甚至将棹歌列為一項重要的課試内容,清張燕昌在《鴛鴦湖棹歌序》雲:“臨川李公視學兩浙,以《鴛鴦湖棹歌》課嘉禾士子,蓋欲采裡巷之謠諺,觇民情于歌詠,而因以譜太平之風景也。”阮元任浙江巡撫時,也以《鴛鴦湖詠鴛鴦》為命題以試士子,足見棹歌的影響之深遠。

正是因為如此,自朱彜尊《鴛鴦湖棹歌》一出,和者衆多,據學者統計,清代以棹歌命名的《鴛鴦湖棹歌》和詩、續詩者約有詩詩、續詩也有詩人11位。

詩歌1000多首。在嘉興,更是形成一個“棹歌體”的詩歌流派,寫作棹歌的詩人中,不乏譚吉璁(《鴛鴦湖棹歌八十八首和韻》《續鴛鴦湖棹歌三十首》)、陸以誠(《和鴛鴦湖棹歌一百首》)、朱麟應(《續鴛鴦湖棹歌一百首》)、張燕昌(《和鴛鴦湖棹歌一百首》)、馬壽谷(《鴛湖竹枝詞一百首》)、陳忱(《和鴛鴦湖棹歌一百首》)等名家,連三任嘉興知府、有近代賢太守之稱的長沙善化人許瑤光,也作有《拟鴛湖棹歌》。

《鴛鴦湖棹歌》還推動了嘉興以外的詩人創作棹歌。清王其淦作有《鄱陽滞棹歌》,其自序說得十分明白:“康熙甲寅冬,秀水朱竹垞太史寓居潞河,憶故鄉土風,成絕句百首。自序謂語無诠次,以其多言舟桓之事,題曰《鴛鴦湖棹歌》,比于竹枝、浪淘沙之調,蓋洋洋乎大觀矣,迄今百八十年,每讀《曝書亭集》,心向往之,鹹豐甲寅冬,廉琴肪宗師視學西江,觀風庠序,以鄱陽湖棹歌命題,與竹垞賦詠歲時悉合,亦藝林之佳話也。”

又如乾隆年間的江西臨川人樂鈞,就作了《韓江棹歌一百首》,他在序中說:“逮朱竹垞《鴛鴦湖棹歌》百首,自比竹枝浪淘沙之調,不專屬鴛鴦湖,亦不專言舟楫,既博既麗,斯為盛矣。”

直到今天,仍有詩人樂此不疲,嘉興名流朱大可、吳藕汀、沈茹菘、莊一拂等都有《鴛鴦湖棹歌》的唱和之作,可謂源遠流長,不絕如縷,綿延長達300多年。

最後,不妨抄錄幾首《鴛鴦湖棹歌》領略一下朱太史的詩風。

蟹舍漁村兩岸平,菱花十裡棹歌聲。

依家放鶴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

百尺紅樓四面窗,石梁一道鎖晴江。

自從湖有鴛骜目,水鳥飛來定自雙。

鴨馄饨小漉微鹽,雪後垆頭酒價廉。

聽說河豚新入市,萎蒿荻筍急須拈。

鴨嘴小船淺水通,荻花門巷蕭蕭風。

荊南豫北鬥新釀,不比吾鄉清若空。

【來自嘉興文史記憶.嘉興卷】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