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棹歌一唱三百年 | 朱彝尊和《鸳鸯湖棹歌》

作者:嘉兴正春和文化

文 | 杨自强

在所有描写南湖的诗词中,最广为人知的恐怕是朱鼻尊的《鸳鸯湖棹歌》了,这100首七言绝句,汇地名、人物、切产、典故干一体,清新隽永,锦曳生姿。完全是一部有韵的嘉兴地方志,也正是从朱彝尊开始,“棹歌”把风土诗和竹枝词融合于一体,形成了一种别具风味的诗体,不仅在嘉兴应和者众多,绵延数百年,而且还影响了清代一大批诗人。“棹歌”成了一个大IP,

棹歌一唱三百年 | 朱彝尊和《鸳鸯湖棹歌》

来自网络

朱彝尊(1629-1709)字锡管,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秀水(今嘉兴)人,清代最为著名的诗人、词人、学者、朱彝尊出身于书香之家,曾祖朱国祚是明万历年间状元,官至文渊阁大学士。

祖父朱大竞,曾任云南楚雄府知府。嗣父朱茂晖是明末“复社”的重要成员之一,以萌授中书舍人,他因没有子嗣,就把弟朱茂露的长子朱彝尊过继为嗣。

生父朱茂曙是秀水县诸生,卒后门人私谥为“安度先生”。朱家几代为官清廉,家无余财,到朱彝尊少年时家境已十分贫寒,荒年经常乏食,以致朱彝尊17岁时入赘冯家,青年时代只能在嘉兴梅里乡下授徒自给。

朱彝尊于清康熙十八年(1679)诏试博学鸿词,他以布衣入选,与严绳孙、潘耒、李因笃号称“四大布衣”,授以翰林院检讨,入直南书房,参与纂修《明史》,后曾出任江南省主考官。康熙三十一年托病还乡,专事著述,成为一代大家。

朱彝尊是清初最负盛名的文学家,文与汪琬并驱,又与王士祯、宋琬、施闰章、查慎行、赵执信并称“清初六大家”;诗与王士祯齐名,并称为南北两大诗人,有“南朱北王”之称;词则与陈维崧、纳兰性德并称“清词三大家”,与陈维崧并称“南朱北陈”,以朱彝尊为代表的浙西词派是清代影响最大也最深远的文学流派。

朱彝尊中年以后,致力于经史学术,其考证论著淹博精深,主要著作有《经义考》《日下旧闻》《书亭集》等,他经过八年努力,辑成《词综》,此书选取唐、五代、宋、金、元词660家2250首,至今仍是词学方面的重要选本。朱彝尊辑录的《明诗综》100卷,收录明代诗人3400余人的作品,以收罗宏富、评论公允而为世所重,朱彝尊的故居曝书亭在今嘉兴王店镇,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彝尊虽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却并不是一个书呆子,而是一个充满个性、富有情感的性情中人。据说朱彝尊与他的妻妹曾有过一场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恋爱,朱彝尊还专门写下了一卷词《静志居琴趣》和一首超长的诗《风怀二百韵》。这些诗词在当时被称为“艳后下了决心:“吾宁不食两庑豚,不到风怀二百韵。”

朱彝尊还好书成癖,是清代有名的藏书家。他64岁辞职归家时,家无恒产,只有藏书30楼共8万卷,他有一枚藏书章,一面是他的小像,一面是“购此书,颇不易,愿子孙,勿轻弃”12个字,可见其爱书之深。

《驾鸯湖棹歌》写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冬,当时朱彝尊居于潞河(今北京郊区)为龚佳育(字祖锡,杭州人,藏书家)的幕僚。远离家乡,在北地为生计奔波,朱彝尊的心情沉郁,他在诗中形容自己是“客居通潞春复冬,如有饥鸟仍投笼”。眼看快过年了,自己却仍“旅食潞河,言归未遂”,格外想念家乡。思乡之愁化作诗情,于是就写下了这100首《鸳鸯湖棹歌》,并希望“同里诸君子见而和之”。

“棹歌”源出于民间,“棹”是“桨”或“划船”的意思,棹歌就是乘舟鼓枻之时所唱的歌谣。春秋时期著名的《越人歌》,其实就是棹歌的源头,魏晋六朝时,有魏明帝曹叡《棹歌行(五解)》、陆机《棹欧)、鲍照《代棹歌行》、梁简文帝萧纲《棹歌行》、刘孝绰《棹歌行》等,可见棹歌此时已登上了大雅之堂。

此后直到明清,诗人间或也有创作棹歌的,但大多还是局限于“舟楫之事”,在题材上没有大的突破。朱彝尊以棹歌的形式,来写家乡的物产风俗、人文风情,这是此前的棹歌中没有的,从此开创了棹歌的新诗风,此后以棹歌为名的诗作,都是以抒写家乡风土为主。

嘉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自唐宋以来,一直有诗人题咏家乡的风土人情,较为有名的有宋张尧同的《嘉禾百咏》、陆蒙老的《嘉禾八账》、周邠的《续嘉禾八咏》,明代许恂如的《秀州百脉》、沈懋嘉的《当湖竹枝》、吕您的《嘉善四时竹枝词》,陈懋仁的《嘉兴竹枝词》等。

朱彝尊别出心裁,把风土诗装进了棹歌这个筐里,把嘉兴的名胜、美景、人物、物产、神话、传说等写成100首七绝,并且在诗下加注,使诗有了写实的功能。同时,在创作手法上,汲取、采纳了民歌艺术清新活泼,以景生情的特色,并运用了“双关”“谐音”等民歌创作手法,雅俗共赏,清新自然,所以周作人在《关于竹枝词》一文中说,竹枝词在“元明之间所作亦不少,唯清初朱竹垞的《驾鸯湖棹歌》出,乃更有名,竹枝词之盛行于世,实始于此”。

这100首《鸳鸯湖棹歌》,体现了朱彝尊高超的诗歌艺术,如清人林昌彝评论说:“秀水朱竹垞鸳鸯湖棹歇》一百首,搜罗极博、其诗旨趣幽深,神韵独绝,七绝中高品也。”更为重要的是,这100首诗及诗中所注,描述了清初嘉兴地区的社会环境和生活。

朱彝尊记录了驾鸯湖、孩儿桥、净相寺、落帆亭、天星湖、倾脂河、宝带河、金粟寺、天宁寺、精严寺等百余处名胜古迹,严助、顾野王、顾况、丘为、陆贽、赵孟坚、娄机、沈珪、吴镇、朱国祚、朱碧山、张鸣岐等数十位地方名人,徐园李、僧庐槜李、相湖蚬、善锦、御儿梨、南湖菱、汾湖蟹、燕来笋、马嗥鱼、清若空酒、陶庄黄雀等地方风物,剔墨纱灯、濮绸等地方名产,唱船歌、采菱花、踏白船、养蚕缫丝等地方习俗,具有很高的地方史文献价值,“可补方志所未备者”。

当时就有人对此称赞不已,与朱彝尊同时代的嘉兴诗人叶封在《鸳鸯湖棹歌序》中说:“(《鸳鸯湖棹歌》)征引详核,典雅有根据,盖上下古今皆美而可传,足以广乡人所称说········唱三叹,赋物移情,不有当于风人之旨乎哉!”

而梅里诗人缪永谋也在《鸳鸯湖棹歌序》中说:“今观朱子锡鬯棹歌,山水风俗物产之盛,志乘所未及者,几十之五六。”清雍正《浙江通志》中,有17处是以《鸳鸯湖棹歌》为注的,可见其所记已被官方认定为信史而采纳。

而嘉兴的名胜也随着《鸳鸯湖棹歌》的流传而广为人知,清人孙福清说:“自太史倡为此调,禾中名胜遂传播四方······而学史者按试秀州,往往以此命题试士,流风余韵至今犹有存者,知小长芦之遗泽孔长也。”《鸳鸯湖棹歌》无疑是一部出.色的嘉兴形象宣传片。

浙江和嘉兴的官员甚至将棹歌列为一项重要的课试内容,清张燕昌在《鸳鸯湖棹歌序》云:“临川李公视学两浙,以《鸳鸯湖棹歌》课嘉禾士子,盖欲采里巷之谣谚,觇民情于歌咏,而因以谱太平之风景也。”阮元任浙江巡抚时,也以《鸳鸯湖咏鸳鸯》为命题以试士子,足见棹歌的影响之深远。

正是因为如此,自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出,和者众多,据学者统计,清代以棹歌命名的《鸳鸯湖棹歌》和诗、续诗者约有诗诗、续诗也有诗人11位。

诗歌1000多首。在嘉兴,更是形成一个“棹歌体”的诗歌流派,写作棹歌的诗人中,不乏谭吉璁(《鸳鸯湖棹歌八十八首和韵》《续鸳鸯湖棹歌三十首》)、陆以誠(《和鸳鸯湖棹歌一百首》)、朱麟应(《续鸳鸯湖棹歌一百首》)、张燕昌(《和鸳鸯湖棹歌一百首》)、马寿谷(《鸳湖竹枝词一百首》)、陈忱(《和鸳鸯湖棹歌一百首》)等名家,连三任嘉兴知府、有近代贤太守之称的长沙善化人许瑶光,也作有《拟鸳湖棹歌》。

《鸳鸯湖棹歌》还推动了嘉兴以外的诗人创作棹歌。清王其淦作有《鄱阳滞棹歌》,其自序说得十分明白:“康熙甲寅冬,秀水朱竹垞太史寓居潞河,忆故乡土风,成绝句百首。自序谓语无诠次,以其多言舟桓之事,题曰《鸳鸯湖棹歌》,比于竹枝、浪淘沙之调,盖洋洋乎大观矣,迄今百八十年,每读《曝书亭集》,心向往之,咸丰甲寅冬,廉琴肪宗师视学西江,观风庠序,以鄱阳湖棹歌命题,与竹垞赋咏岁时悉合,亦艺林之佳话也。”

又如乾隆年间的江西临川人乐钧,就作了《韩江棹歌一百首》,他在序中说:“逮朱竹垞《鸳鸯湖棹歌》百首,自比竹枝浪淘沙之调,不专属鸳鸯湖,亦不专言舟楫,既博既丽,斯为盛矣。”

直到今天,仍有诗人乐此不疲,嘉兴名流朱大可、吴藕汀、沈茹菘、庄一拂等都有《鸳鸯湖棹歌》的唱和之作,可谓源远流长,不绝如缕,绵延长达300多年。

最后,不妨抄录几首《鸳鸯湖棹歌》领略一下朱太史的诗风。

蟹舍漁村两岸平,菱花十里棹歌声。

依家放鹤洲前水,夜半真如塔火明。

百尺红楼四面窗,石梁一道锁晴江。

自从湖有鸳骜目,水鸟飞来定自双。

鸭馄饨小漉微盐,雪后垆头酒价廉。

听说河豚新入市,萎蒿荻笋急须拈。

鸭嘴小船浅水通,荻花门巷萧萧风。

荆南豫北斗新酿,不比吾乡清若空。

【来自嘉兴文史记忆.嘉兴卷】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