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高鐵宣布漲價,汽車站無人問津,一年虧損上千萬,客運站要消失?

作者:宏哥談商論道

最近,4條高鐵線路票價上漲引起了很大的讨論度,但在高鐵宣布漲價的同時,你有沒有注意到,沒有人去坐長途大巴車了。曾經熙熙攘攘的長途汽車站現在冷冷清清,現在正被時代抛棄。回想多年前,大巴車幾乎是出行的王者,無論是節假日返鄉,還是出差、參加教育訓練,大家的第一選擇總是汽車站。但現在呢?五一假期出行高峰,大家都抱怨買不到高鐵票、火車票,眼巴巴地盯着搶票軟體,可就是沒人願意去坐大巴車。不少客運站關門大吉。即使是廣州、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大城市,也都在大刀闊斧的撤銷汽車客運站。

根據交通部的資料,2014年全國公路營業性客運量達到了190億人次,但之後便開始直線下降,2019年僅剩130億人次。特别是疫情之後,2021年的客運量更是直接腰斬,全年僅有50億人次。到了2023年3月,單是廣東一個省,就有42家客運站黯然停運。北京、武漢等地的情況也不樂觀,許多客運站不是變成了鬼城,就是幹脆關門大吉。

高鐵宣布漲價,汽車站無人問津,一年虧損上千萬,客運站要消失?

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第一個原因:當然是來自基建的崛起。截至2022年12月,中國鐵路營業裡程已達到驚人的15.5萬公裡,其中高鐵占了4.2萬公裡,居世界之首。相比之下,長途汽車不僅速度慢,而且舒适度和時間效率都遠不如高鐵。一個汽車運輸集團的管理人員說,以前三四百公裡的長途班車,可以賺很多利潤,可自從高鐵開通後,這塊肥肉就被硬生生割走了,搞得大巴車幾乎沒什麼活路了。就算是那些還沒通高鐵的地方,普通火車一次次提速,競争力直線上升,客運汽車幾乎找不到立足之地。

再一個就是人口遷移距離的變化。過去,大家坐長途車,可能就是從一個鄉鎮跑到另一個城市,誰也沒想過要跑更遠。像我們父輩,一輩子可能連所在的省份都沒出去,最多也就是在所在的市區周邊走動。但現在呢,大家開始遠離家鄉,去北上廣,去江浙滬,廣州深圳,總之哪裡賺錢就去哪裡。要去遠地方,長途跋涉的,自然更不會考慮客運站了。

高鐵宣布漲價,汽車站無人問津,一年虧損上千萬,客運站要消失?

第二個原因:除了高鐵搶生意,網約車、私家車的力量也不容小觑。早在十年前,私家車就已經開始進入流行期,如今,私家車在家庭中的普及率,堪比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家家戶戶有自行車的情景。

走在大街上,你會發現,除了那些偏遠地區,大多數家庭不僅有一輛小汽車,很多中産家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代步車。這樣的普及率,加上節假日對私家車高速免費的政策,讓自駕遊變成了很多人的首選。春節、五一、國慶,大家都喜歡開着自己的車,誰會想到擠大巴車呢?

客運站的日子越來越難過,老闆們隻好忍痛削減成本,優化人員,減少線路。再加上農村地區,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老人和孩子用車頻率極低,每增開一條線路,就意味着更多的油費、人工和營運成本虧得一塌糊塗。

高鐵宣布漲價,汽車站無人問津,一年虧損上千萬,客運站要消失?

按照交通部2021年的資料,全國有58.7萬輛營運客車,但整年的公路客流量隻有50億人次。平均算下來,每輛車每天運送的乘客不到24人。如果算上那些往返頻繁的短途班車,每趟的乘客數可能更是寥寥無幾。

但客運站的冷清,也不完全是外界的因素,其本身的缺陷也是讓網友敬而遠之的原因。咱們不妨來聽聽網友們怎麼吐槽的。首先,就是乘車體驗差。大巴車上沒法像高鐵那樣随時檢視發車時間和中途停靠站點,萬一睡過頭了可就慘了。再來,硬體設施落後。長途跋涉個幾小時,連個洗手間都沒有。就像有個網友說的,甯願不回家,也不坐大巴車,否則真是要憋壞了腎和膀胱。

安全問題也是讓人提心吊膽的大事。中長途的客車司機開車時間長,疲勞駕駛的風險大增,一不小心就可能出事。加上公路運輸受天氣影響大,雷雨、暴風來襲時,可能要被困在車上或候車室。有的乘客還經曆過因為車上人太少,被司機“調劑”到别的車上硬擠的尴尬情況。

高鐵宣布漲價,汽車站無人問津,一年虧損上千萬,客運站要消失?

但是話說回來,未來的客運中心真的會被徹底取代嗎?不會。可能會減少,但不會消失。畢竟總有些地方高鐵覆寫不到,總有些人不會開車。特别是對于那些住在偏遠地方的人來說,大巴車仍然是他們最友善的選擇。它可以直接在家門口停下,比起高鐵的“束縛”,大巴車的靈活性還是很受歡迎的。

從經濟角度看,大巴車的票價也更親民。高鐵雖快雖好,但票價不菲,對于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來說,大巴車更實惠。近年來,一些客運站已經也開始嘗試轉型。比如廣州就建立了“招呼站”,實作了“網上選點、就近上車、一站直達”的服務。你隻需要打開手機,預定最近的招呼站點,整個過程既便捷又高效。吉林的公主嶺客運中心,更是玩出了新花樣,不僅僅是客運,還整合了超市、電商、物流等多功能,打造了一個全新的綜合服務平台。

總的來說,雖然面臨着諸多挑戰,但隻要能夠與時俱進,客運中心還是有生存的空間。畢竟,“車到山前必有路”,隻要我們足夠智慧和勇敢,總能找到突破困境的方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