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AI市場與AI産品經理分析——2024是否是AI應用創業的好機會

作者:人人都是産品經理
2024是否是AI應用創業的好機會?本文嘗試從個人真實經曆出發,探讨當下的AI市場與AI産品經理的那些事。對AI産品經理、AI創業、AI市場等方面感興趣的同學,不妨來看一下。
AI市場與AI産品經理分析——2024是否是AI應用創業的好機會

這是一個普通創業者與打勞工寫的文章(全文4360字),10年是一個周期,希望能為您帶來一點思考啟發。

AI市場與AI産品經理分析——2024是否是AI應用創業的好機會

圖源:Kimi關于标題的建議

一、AI市場與AI産品經理

基于大家對AI很重要的這一共識,目前有兩個場景:

  1. 企業(包括傳統企業和網際網路企業)如何實作AI轉型或用好AI
  2. 産品經理如何轉型AI産品經理

本文希望從個人真實經曆出發,探讨當下的AI市場與AI産品經理那些事。

1. AI市場(分為創業市場和就業市場)

1)AI創業市場

一方面,是行業大佬做出預判,這是一波比移動網際網路更大的紅利。

另一方面,很多觀點在碰撞。我個人認同傅盛和朱嘯虎兩位老總的觀點(兩位老總在去年這個時候有一些觀點碰撞,今年達成了和解),詳見《傅盛朱嘯虎一年再辯AI大模型一年之變》。

個人總結:

  • 目前OpenAI雖然估值高但還沒盈利,是否會成為泡沫是一個可讨論的話題。
  • 個人看法:就看GPT5什麼時候出來了,大模型創業可能會成為泡沫,但AI應用不會,還是認可這是堪比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
  • 小參數大模型開始盛行,蘋果等公司也專注小參數,為了在手機端即可跑模型應用,對開發者是利好。
  • 2024下半年會有一批有代表性的AI應用跑出來。

個人看法:僅針對agent智能體來說的話,個人看好在社交和遊戲中的應用,傳統遊戲如諸神、賽馬娘等,帶有模拟經營和養成的屬性,玩家是上帝視角,但不是真養成,之前的可能性都是預設好的。而agent智能體能實作模拟現實的養成,不同角色在遊戲中戀愛結婚生子,每個家庭再養育出不同屬性的新角色,此時一個遊戲就是一個虛拟世界。

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其實就是造物者創作的一個個智能體?

再推薦由前PDD與前今夜酒店特價的兩位老師主理的《AI煉金術》,新一期播客中也聊到了AI産品與創業,裡面幾個觀點很有意思:

  • 站在AI很重要的角度,AI創業沒有藍海,都是紅海;
  • 先考慮這個市場有多少肉,再考慮這個市場有多少狼搶;
  • 現在看起來過了一段紅利期,更大時間跨度下,還有更多的紅利(舉了之前做今夜酒店的例子,當時獲客成本漲到4塊多就覺得這波紅利已經過去了,營銷成本投不下手,現在10年後回頭看當時還正是最好的時候)
  • AI+SaaS的優勢展現在不是售賣軟體,而是應該售賣最終的傳遞成果;
  • 挑一個你喜歡的和你擅長的事做。

這幾個觀點和我準備寫的這篇文章的觀點不謀而合,起到互相支撐的作用,剛好放在前面分享。

2)AI就業市場

基于我之前也實操了一些AI落地項目(後面分享),我實際聊了一些AI企業的就業機會,談談個人的想法。

  • 魚龍混雜,求職者要做好資訊甄别。即使面試通過拿到offer,除了看boss直聘的招聘評價,一定要提前收集其他資訊,如在脈脈上搜一下這家公司靠不靠譜;
  • 一些公司實際上沒搞懂用AI能為自己企業帶來什麼價值,隻是處于焦慮或跟風心态要做AI,這部分企業可以聊,但要求求職者要有咨詢和商業化的思維,能幫公司厘清業務增長機會;
  • 不同公司對AI産品經理的定位不同,是以招聘市場上對AI産品經理的崗位職責和任職要求也不同,慢慢會統一标準,這也是産品經理轉型的機會。
  • 有行業沉澱和認知的産品經理轉型會更有機會,類似之前的“網際網路+”,目前應用層的機會在“AI+行業”,隻懂AI或隻懂行業是不夠的。還有就是業務創新,找到細分的場景痛點并完成PMF驗證,海外有很多優秀案例。

2. AI産品經理

個人做了一下劃分,僅供娛樂和參考。

1)入門級

能通過WaytoAGI等開源網站或一些課程了解AI的概念,使用AI産品并嘗試動手實踐應用搭建(對應的畫像可能是喜歡聽小宇宙APP的播客或浏覽AI相關的文章哈哈);

以前網際網路剛興起的時候,部分用谷歌的人會比用百度的有優越感,現在可能用AI搜尋的更有優越感(當然我感覺都沒啥好優越的,都是工具,關鍵還是看能用工具産出什麼)。

2)研究級

我了解這裡有兩個路徑,一個是技術研究路徑,一個是商業化研究路徑;對應傳統網際網路偏功能實作的産品經理和偏商業營運的産品經理,當然最好是同一個人,我一直的理念是産品營運不分家(産品即營運)。

這個階段對應的畫像可能是對某一領域有認知,可以根據需求場景選擇解決方案,或利用Hugging face等工具手搓出一些AI應用來驗證想法;

3)落地應用

這一階段我了解的畫像就是有一些成功落地應用的案例,如産生商業化價值。

對應傳統網際網路PM也有三個層級:

  1. 負責功能子產品與執行細節;
  2. 負責整體系統與産品架構;
  3. 熟悉行業競争格局與商業營運政策。

總結來說,對AI産品經理要求懂得技術架構,不一定要了解技術細節,而是對技術邊界有認知,最好能知道一些優化手段和新技術的發展。

AI說白了也是工具和手段,我認為産品經理要關注的還是場景、痛點、價值。

舉一些我們之前做的落地案例。

案例一:錄播課程式設計作業的自動批改

場景:在班主任日常工作中,批改作業占據了50%以上的時間。

這裡的作業不是簡單的選擇題(有标準答案),而是包含創意創作和問答題,如孩子拖動程式設計積木來實作一個作品,還有孩子自己根據人物講一個故事。

目标:擴大班主任的服務半徑,提高對學生和家長的服務效率。

痛點:現有的作業批改方式無法統一标準,對于問答題和創作題的評分存在主觀性,影響了教學品質和效率。

原理:利用BERT機器學習模型(準确來說是BERT的變種),結合老師的批注(正樣本和負樣本),實作作業的自動和标準化批改。

期望結果:了解和模拟老師的評分邏輯,減輕老師的工作負擔。

落地結果:自動批改節省班主任50%以上的時間,服務半徑從50人擴大到200人。

案例二:智慧安檢标簽在關務風控平台的應用

場景:海關在對申報貨物查驗時,需要保證單貨一緻(所有關務風險,如夾藏、瞞報、違禁品等,都可以了解為單貨不符)。

痛點:客戶通過順豐申報的品名,不一定是真實品名,存在順豐貨物被海關查驗導緻整車被扣的風險。

解決方案:推動關務部門與 AIOT 部門的跨部門合作,應用AIOT的智慧安檢判圖示簽(如是否含有液體或粉末)與貨物品名對應的标簽比對(如衣服對應的是正常标簽),再輸出是否有風險的結論給中轉場人員(開箱查驗)。

落地結果:風控識别開箱複核有效率提升,成功識别重大貨物風險。

以上都是我們在實操中遇到的案例,在順豐還有其他一些實踐,如需要根據客戶申報的品名準确歸類到大陸海關商編(10位),在輸入足夠的情況下算法是可以歸類到10位,但會要求客戶下單補充更多資訊(提高下單門檻),權衡的一個做法是先歸類到6位商編(國際通用的分類),再根據曆史庫歸類到10位商編。

這裡個人總結是在一些大公司或甲方公司的AI部門,會有更好的商業化落地方案。

原因可能是有資料才有AI,這裡大公司本身有自己的一方資料,在目前大家重新對資料資産有新的認知時,一手資料就是資源,而公開市場上的資料已經有大模型提供基礎能力了。

最後說一點感性的認知和個人經曆吧,供同行交流參考。

二、2024年是否是AI應用創業的好機會

我有時會想,如果穿越回2014年,我22歲畢業時,還是否會選擇創業?

2014年,國家提倡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正是移動網際網路的紅利時代。

我在深圳的咖啡館,能遇到很多聊項目的創業者和投資人。

我也參與了移動網際網路創業,和朋友做了一款幫人養成好習慣的APP,積累了百萬使用者,拿了一些投資。

從大學做交友網站開始,認識了很多牛人,小紅書、快看漫畫、禮物說、兼職貓等,第一批移動應用創業者或營運負責人,都成了各自領域的佼佼者。

而我們的創業項目由于對商業化思考較淺,且好習慣這個概念較泛(且養成好習慣比較反人性),在當時工具+社群的模式中沒有很好的商業化落地,最終項目折戟。

那時候我機緣巧合,通過紫牛創業營了解到傅盛總,也看了傅盛總的一些文章和演講(關于傅盛認知三部曲),于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态給傅盛總發了郵件,希望去獵豹移動學習怎麼做産品和微創新。

而傅總也真的回我郵件并讓我約hr面試了,今天還是很感謝傅總當年的點撥和引薦。

後來從北京回到深圳,加入了一家程式設計教育初創公司,也經曆了公司從100多人到2000多人的快速發展;當時教育行業的核心邏輯從服務效果傳遞,卷到了各種投流獲客,獲客成本CAC的上升導緻ROI慘不忍睹(分直播課和錄播課,電銷和社群營銷)。

然後雙減政策來了,廣告金主中就看不到教育企業的影子了。

再後來加入某家大廠做跨境物流業務,一晃已畢業10年。

2024年,在我個人生活發生轉變的同時,時代的浪潮也從移動網際網路應用轉為了AI應用。

一方面,是行業大佬做出預判,這是一波比移動網際網路更大的紅利。

另一方面,個人面臨就業或創業的選擇,畢業生難找工作,大廠降本增效或海外駐點,此時選擇變得尤為重要。

對行業和趨勢的判斷,也成為人生十字路口選擇中要往哪個方向走的信标。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如果穿越回2014年,我是否還會選擇創業?

答案肯定是會的,隻是如果真能帶着2024的認知回去,那就是穿越爽文了。

從務實的角度來看,以你相信什麼,想成為什麼去預判未來10年,是可以實作的。

舉幾個例子:

雷軍在上大學時看了《矽谷之火》這本書,才塑造了現在的雷總。

傅盛在上大學時看了《聯想為什麼》,以及後續他在采訪中提到的經曆,才塑造了現在的傅總。

而我們90後這一代,也有很多影響很深的書和産品,書籍如林軍的《沸騰十五年》,産品如人人網、微網誌、微信、陌陌等。

AI市場與AI産品經理分析——2024是否是AI應用創業的好機會
AI市場與AI産品經理分析——2024是否是AI應用創業的好機會
AI市場與AI産品經理分析——2024是否是AI應用創業的好機會

(圖源:豆瓣讀書)

那00後這一代呢,目前已越來越多00後創業當老闆或加入創業公司。

如B站UP主大狸子切切裡,一個00後的女生,視訊風格沒有很嚴肅的測評,從零開始商業化做大還沒影響觀衆緣,最新一期視訊展示了公司的500平工作室設計建造模拟經營,成為年輕人夢寐以求投履歷的公司。

還有我之前在程式設計貓認識的第一批管培實習生,也已經在行業大牛(jiayangqing)創立的AI創業公司中擔任産品負責人了。

他們讓我看到了另一種可能性,當然大環境還是年輕人難就業,或者去到一些不靠譜的公司,每天被PUA的情況更多。

隻是在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的當下,我們需要看到這樣的“幸存者偏差”。

李一舟在一期播客中提到,我們每個人内心都有點羞恥(也許叫坦誠更合适)的想法,我明明是個A,怎麼活成這個B樣了呢?

之前還看了胡延瑞胡總的文章《大廠産品經理并非産品經理》,很多觀點也很認同。

産品經理最初的夢想是改變世界,怎麼就慢慢躺平了呢?

比認知更重要的,還是心力(心性、心态),這個和hanniman的觀點也一緻。

在紅利來臨的時代,我們能否不躺平,而是擁抱變化,持續學習?

緻謝:成長路上給予我點撥的各位大佬,以及hanniman對本文的指導。

本文由 @Allen 原創釋出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平台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