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層層疊疊鋪向高天遠雲——評話劇《延水謠》

作者:前方plus
層層疊疊鋪向高天遠雲——評話劇《延水謠》

  八十年前,一群追求進步和革命的青年,在黃土地上向北、向北,奔向延安,來到了寶塔山下。他們用青春的歲月、向上的情懷,書寫了文藝工作者與人民群衆相結合,創造創新性革命文藝的瑰麗篇章。八十年後,由蒲遜編劇、傅勇凡導演,西安話劇院出品的話劇《延水謠》在西安首演,藝術家們在舞台上精彩地呈現了那一代人的曆史道路。

  記載延安文藝運動的曆史資料和文學作品很多,但是通過話劇舞台将八十年前延安文藝的曆史場景展現在現代觀衆面前,應該說西安市話劇院開了一個好頭。

  全劇主要通過三組人物來展開劇情。一組是追求新的人生和藝術,從海外歸來的戲劇系的文慧心和八路軍團長範鐵鋒;一組是從上海灘、亭子間奔赴延安的戲劇系的林逸萍和竺之奇;一組是從江西蘇區長征北上來延安的戲劇系的楊三妹和文學系的許翼飛。劇作以奔向延安、紮根延安為主線,通過這三組人物将一代進步青年的藝術追求和時代潮流融彙在一起,将具有各式各樣性格特征、人生道路的年輕人扭結在一起,描繪他們在延水之濱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完成時代使命。

  在抗日的烽火中,在革命的熔爐中,他們由陌生到熱愛,由隔膜到融入,其中有過誤解,有過遲疑,有過徘徊,甚至走了回頭路,更鍛打、迸發出了堅韌、剛毅、奮鬥、獻身精神,終于進入了共情、共感、共命運的境界,鑄就成革命文藝鋼鐵般的群體。三組人物的命運和感情,扭結糾纏于寶塔山、延河水這條主線,交織着展開,層層疊疊推進,正像舞台設計展示的層層疊疊的黃土地向着寶塔山提升。

層層疊疊鋪向高天遠雲——評話劇《延水謠》

  編導通過挪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進步文藝青年奔向延安的場景,經過戲劇審美結構的重組,使隐伏在生活事件内裡的象征與符号寓意得以顯示出來——奔向延安,就是奔向青春,奔向光明,奔向新的時代,奔向有活力的人生。

  在奔向延安的道路上,中華民族的新鮮血液彙流為時代洪波,彙流為一心所執的不二選擇,義無反顧的向前足迹。作者将這些具有不同感情經曆和個性的人物組合進舞台的人物關系中,構成了一個形象體系。在交織的戲劇沖突中,人物閃現出不同的思想、性格、感情,有反差、有遞進,更有同頻共振。在各種聯結關系中,展示了各自内心世界中不同的隐秘空間和精神折光,再現了這塊土地上深刻細緻的曆史性變遷。精彩的群像展示和精确的個性表達,構成了這個戲的一大特點。

  《延水謠》寫的是人物群像,作者無法采用傳統的“三一律”,也很難将全劇的戲劇沖突集中到一兩個主人公身上。《延水謠》的編導探索了一種三線扭結的詩情化、散文化結構方式。

層層疊疊鋪向高天遠雲——評話劇《延水謠》

  舞台上主要人物的年齡和職業特點,還有他們奔向延安的行為,都充滿着青春感,充滿着浪漫詩情。編導追求風格化的舞台呈現,通過舞美設計、燈光音效,通過陝北高原層層疊疊鋪向高天遠雲的主題性寓意,通過音樂歌舞的抒情性浸潤,傳達并強化了這種詩意氣氛。

  那層疊的陝北山崖和山路,不僅給全劇提供了變化多端的表演區,更暗喻了人物不斷延伸的人生道路和不斷提升的精神境界,顯示出延安寶塔的崇高,又表現了黃土地崎岖的艱險和豐富的斑斓。延安時期陝北地域音樂歌舞對戲劇情境和人物行動的加持和融入,更使全劇詩情彌漫。人生在其中經曆着命運嚴峻的考驗,實作着性格嚴峻的轉變,骨子裡的嚴峻卻又蒸騰出一股溫潤向上的青春和樂觀。這不正是延安時代和延安時代文藝青年的内在氣質嗎?

  全劇采用了散文化結構方式,三條線索、三對人物齊頭并進卻又互相交錯、共融。編導不希望觀衆僅僅欣賞純客觀的事件,而十分在意情節發展中生命和詩情隐隐的流貫。既讓故事和沖突吸引觀衆,更注重詩意和樂音對全場的浸潤,形成了舞台上下的情緒共鳴。

  (本文節選自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發于《劇本》2024.5評論文章)

肖雲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