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香港話劇團粵語版到話劇九人國語版,《原則》展現強烈思辨力量

作者:藝綻

中國國家話劇院前廳人潮湧動,還沒開演,劇場外的“流動圖書館”和劇場内由劇中各個角色錄制的不同“學校參觀須知”,就已經把觀衆們帶入劇情之中;被精心制作成“知衡中學入學指南”的免費場刊細節滿滿,讓戲迷收獲各種驚喜。場燈暗下,一條新校規引發的論争,五個各執己見的人物,十一場擲地有聲的激辯,讓台上台下都陷入深深的思考當中。

5月10日至19日,由香港話劇團授權,話劇九人出品制作,郭永康編劇、朱虹璇導演的話劇《原則》國語版,作為第九屆中國原創話劇邀請展劇目在國話小劇場迎來首輪演出。以往話劇九人每部作品上演都會引發觀衆如潮反響,《原則》這部“校園寓言”所具備的強烈思辨性,更是激蕩出餘音不絕的熱烈探讨。人如何成為一個“人”?這不僅是校園裡師生們的關注焦點,更是劇場外每個人的心靈探尋。

共同追求促成兩地合作改編佳作

話劇《原則》的創作,起源于香港話劇團編劇郭永康就讀香港演藝學院時的一份主題為“法理與人情的沖突”的學生功課。這樣一個經久不衰的難題,思想史上的争論早已長篇累牍,但如何将抽象的觀念之争落實到戲劇舞台上?郭永康選擇回歸到中學校園,從頒布的一條新校規入手。這是他少年時曾親曆過的往事,多年後他以創作者的身份,将這段校園舊事搬上舞台,讓“法理”與“人情”這組對立的概念,化身到具體人物身上。新校長帶着“提高本校成績”的任務到來,卻因為“原則為先、人情靠後”的處事風格,在推行“操場上打球要穿運動服”這一條新校規時頻頻受阻。春風化雨的副校長、不平則鳴的教導主任,青春懵懂的學生們,每個人的“原則”都随着故事的波折逐漸顯露,也讓這場校園中的思想際會,成為一次面向自我的探尋。

從香港話劇團粵語版到話劇九人國語版,《原則》展現強烈思辨力量

該劇一經面世,便引起強烈關注并頗受贊譽,榮獲香港小劇場獎最佳劇本提名、香港舞台劇獎最佳劇本、上海靜安現代戲劇谷壹戲劇大賞年度最佳編劇獎、亞洲學院創意大獎2022香港區最佳劇本等多項獎項。香港話劇團還舉辦了《原則》線上直播放映活動,話劇九人的導演朱虹璇是以成為該劇無數觀衆中的一員。

朱虹璇認為《原則》最打動她的一點在于“真”:“‘真’并不是指需要對應現實生活裡哪一年或者還原哪個地方,那種人性中始終存在的真摯與複雜,超越了具體的時間與空間。”這種對“真”的永恒性追求,讓《原則》得到不同年齡和背景的觀衆共鳴,也讓郭永康和朱虹璇成為了“筆友”。經過彼此誠摯的溝通,話劇九人獲得香港話劇團授權,朱虹璇親任《原則》國語版導演,将這部作品以新的面貌和演員陣容搬上内地舞台。對于以往一向導演自己編劇作品的朱虹璇來說,之是以看中《原則》,是因為“劇本紮實,充滿思辨性和對人性中‘善’的探讨,是一個有社會關懷和建設意義的好劇本”。

互相之間的契合與敬重,以及同樣對“真”和“善”的追求,使得合作順利推進。從粵語版到國語版,《原則》獲得了新的生命力。郭永康為此深深感動:“一個編劇的價值,在于作品能不能找到知音,這是最重要的。”朱虹璇也從這個作品中感受到了強烈共鳴。“話劇九人過往作品的核心,我其實一直不知道應該如何總結。現在我從《原則》裡找到一句話,‘擇善固執’。”

這次創作,也意味着九人打開更多合作的可能性,朱虹璇說:“未來我們願意并期待和更多優秀的編劇、導演及其他創作者一起打造成熟的作品,促進更健康的行業生态發展。”

多元卡司組合表現豐富人性

話劇九人推出《原則》國語版演出的消息引起各界關注,開票後,9場演出門票很快就全部售罄,又安排了一場加演,依舊一票難求。以話劇九人如今的票房号召力,完全可以做能容納更多觀衆的大劇場劇目,但朱虹璇依然選擇将《原則》放在小劇場演出。她說,“這部作品的原版演出由方俊傑導演完成,當時就是小劇場劇目,極簡舞台,但表達細膩,我很喜歡,也希望能保持住小劇場在交流互動、觀演感受上的近距離感。”朱虹璇希望整個演出帶給觀衆們的感覺,就像是大家一同坐在校園裡、球場上,共同呼吸,彼此感受。

在劇本上,朱虹璇與編劇充分溝通後進行了細微的修改調整,将一些粵語環境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台詞,換成更适合在内地演出的内容,同時保留其幽默色彩以及劇中作用。朱虹璇還為《原則》精心挑選了7名優秀演員,其中多位都是話劇九人以前合作的老朋友。每個演員都為自己要扮演的角色寫了幾千字甚至幾萬字的“人物小傳”,并且每天在排練廳裡記錄“排練日志”,全情投入到這次充滿情感和理性的創作當中。

從香港話劇團粵語版到話劇九人國語版,《原則》展現強烈思辨力量

劇中每個人都是真實多面的:任怡潔飾演的楊校長看似不近人情,但在堅守原則背後也有自己的隐痛曆史;學生們個性張揚,卻會在面對何雨繁飾演的陳副校長離去時忍不住流下熱淚;李嘉龍飾演的教導主任蔡老師,反抗權力時仿佛一道劍影,但面對學生時則飽含溫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港話版《原則》中,仗義執言的學生會主席傅鳴真和穩重善思的學生報編輯梁嘉文,分别由一女一男兩位演員扮演;而《原則》國語版則采用了更加多元的卡司組合——任真慧、羅崎越、許文馨、溫梓琪四名演員在不同場次分别飾演傅鳴真和梁嘉文,性别和角色都可以互換,每一種組合,也都帶來全新的化學反應。對此,朱虹璇認為:“人是豐富的,我不希望它拘束在單一的性别刻畫裡。”​

不設标準答案引發多向度思考

《原則》最讓人動容之處,在于并未給出所謂的答案。在激烈的觀點交鋒之後,關于教育、成長,以及困境中選擇的自省與發問,不僅存在于劇中的師生之間,也激發着觀衆們的多向度思考。思辨的力量如羽毛球乘風般飛躍,飛出舞台、飛出故事,成為帶給觀衆們的餘音。

“作為一名中學老師,《原則》所展現的不同教育理念的激烈沖突,令我非常觸動。”演出結束後,一位教師觀衆這樣分享他的感受。觀衆見微也表示,作為一個自己的孩子正在經曆學生時代的母親,這個故事給她的感動和啟發巨大,“孩子終究會長大成人,教會他們如何做選擇,如何對自己負責,是學校與家長共同的責任。九人話劇是我的烏托邦,他們講述的每一個故事,無論過程如何波折如何困苦,最終都能授予我點點火光,延續我對這個世界的希望。”

觀衆swimmingdan說自己看到最後流眼淚了,那種觸動不是因為引發了校園生活回憶,而是因為一些具體又抽象的問題而共鳴,“比如人生隻有一次,我們有勇氣承擔選擇的所有後果嗎?對過去的人生有遺憾嗎,做到無悔了嗎?想到這些自我叩問卻難有答案的問題,更加明白為什麼說這個戲像一則‘校園寓言’了。”

中國藝術研究院話劇研究所所長宋寶珍認為《原則》引導觀衆從不同的角度、觀點看待問題,使思辨性更加深入人心,“尤其楊校長,演出了知識女性理性勝于感性的部分,在任何波谲雲詭當中都能保持穩定的氣質非常難得。”北京戲劇家協會新文藝組織工作委員會主任楊乾武評價道:“《原則》是一部很好很棒的戲,它的沖突不是簡單的善惡沖突,而是真正向内、縱深的挖掘,可以說是一則超越現實的校園寓言,它會讓觀衆去關心一些比現實更深刻的問題,一些可能更需要年輕人去思考的問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