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朝代婦女的妝容

作者:草根練劍

資訊摘自網絡;

曆朝代婦女的妝容

  北朝《木蘭詩》裡,少女花木蘭替父從軍,征戰十年始歸。她一回到告别已久的閨房,就急忙“脫我戰時袍,著我舊衣裳。當窗理雲鬓,對鏡貼花黃”。

曆朝代婦女的妝容

  詩中花木蘭所貼的花黃是古代流行的一種女性額飾, 又稱額黃、鵝黃、鴨黃、約黃等,是把黃金色的紙剪成各式裝飾圖樣,或是在額間塗上黃色。

曆朝代婦女的妝容

這種化妝方式起源于南北朝,當時佛教的盛行,愛美求新的女性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将額頭塗成黃色,漸成風習。南朝梁簡文帝蕭綱《美女篇》雲:“約黃能效月,裁金巧作星。”就是指額黃。到唐朝時額黃更加盛行。如盧照鄰詩:“片片行雲著蟬鬓,纖纖初月上鴨黃。”皮日休詩“半垂金粉如何似,靜婉臨溪照額黃”,鄭史詩“最愛鉛華薄薄妝,更兼衣着又鵝黃”,經過五代到宋代時,額黃還在流行,如宋彭汝勵詩:“有女夭夭稱細娘,珍珠落鬓面塗黃。” 古時還時興過由額黃發展而成的佛妝,張芸叟《使遼錄》中所說:‘胡婦以黃物塗面如金,謂之佛妝。’但這種潮流并未大範圍的在漢地流行。

與花黃相近的額飾還有花钿,關于花钿的起源,有一個亦真亦假的美麗傳說:

曆朝代婦女的妝容

南朝《宋書》中寫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陽公主,曾在正月初七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殿前梅樹上一朵梅花,恰巧落在公主額上,額中被染成五出花瓣狀。

曆朝代婦女的妝容

宮中女子見公主額上的梅花印非常美麗,于是紛紛剪梅花貼于額頭,這種梅花妝很快就流傳到民間,成為當時女性争相效仿的時尚。五代前蜀詩人牛峤《紅薔薇》“若綴壽陽公主額,六宮争肯學梅妝”,即是在說這個典故。至宋朝時,還在流行梅花妝,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簾隙,佳人半露梅妝額,綠雲低映花如刻。”   

  古代還有一種在面頰貼花钿的化妝術,稱為面靥或笑靥。相傳三國時期,吳太子孫和酒後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傷了寵姬鄧夫人的臉頰,太醫用白獺髓調和琥珀給鄧夫人治傷,傷愈之後臉上留下斑斑紅點,孫和反而覺得鄧夫人這樣更為嬌媚,很快宮廷、民間就興起了丹脂點頰,而且流傳到後世。梁簡文帝詩:“分妝開淺靥,繞臉傅斜紅。”即在形容這種妝飾,詩中的斜紅是一種和面靥配套的面飾。面靥在唐朝時依然風行,高承《事物紀原》中記載:“遠世婦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錢樣,又或以朱若燕脂點者,唐人亦尚之。”從南薰殿舊藏的幾位宋代皇後像中可知面貼花钿在宋代猶有餘風。

從傳世的文字與形象資料得知,花钿的樣式是多種多樣的,最簡單的僅是一個紅點丹,複雜的有各種小動物及花朵的圖案。制作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片、珍珠、魚腮骨、魚鱗、茶油花餅、黑光紙、螺钿殼及雲母等,五代後蜀孟昶妃張太華《葬後見形》寫“尋思往日椒房寵,淚濕衣襟損翠細”,詩中的翠钿是用翠鳥的羽毛制成的。宋代陶谷所著《潸異錄》中說:“後唐宮人或網獲蜻蜓,愛其翠薄,遂以描金筆塗翅,作小折枝花子。” 這是用蜻蜓翅膀做花钿了。

  

  花钿是用一種牛魚鳔制成的呵膠貼于額上的,卸妝時用熱水敷軟即可揭下,由此可知,白居易《長恨歌》“花钿委地無人收”一句中隐含着讓人不忍多想的凄慘。與之相比,李清照思念丈夫而寫的《蝶戀花》中“酒意待情誰與共,沮融殘粉花钿重”之句僅僅是一場溫暖的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