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作者:餘世亮說三國

原創作者:餘世亮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陸遜(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漢末三國時期吳國政治家、軍事家。

21歲,陸遜加入建安八年(203年),入孫權幕府。曆任曆仕東、西曹為令史,主持文秘工作。後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海昌縣令。

34歲,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陽的賊帥尤突作亂,影響甚大,陸遜率軍配合奮武将軍賀齊将其讨平,斬首數千級。陸遜因功被拜定威校尉,屯兵利浦。

35歲,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孫權任命他為身側的帳下右部督,統領帳下親衛部隊,授給陸遜棨戟,讓他都督會稽、鄱陽、丹陽三郡。陸遜屯兵蕪湖(今安徽蕪湖)

37歲,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陸遜參與呂蒙襲取荊州的行動,因功被孫權任命陸遜為右護軍、鎮西将軍,提升封号為婁侯。

40歲,黃武元年(222年),蜀漢皇帝劉備大舉征吳,孫權命陸遜為東吳大都督,在夷陵之戰中,陸遜指揮吳軍火燒連營破蜀漢軍四十餘營,加拜輔國将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應該說,陸遜适逢其時,他21歲決定加入孫權幕府。他加入孫權幕府之前是一介書生,到孫權幕府剛開始從事文秘工作做起,但他深知在亂世,隻有成為軍人且立下卓越的軍功,才能實作其人生理想。他積極參加剿滅山越的戰鬥,并在協助呂蒙偷襲關羽,收複荊州的江陵之戰大顯身手,其不凡的軍事人才讓孫權不得不重用他,在夷陵之戰中,打敗劉備的東征大軍,劉備隻身逃往白帝城,終于讓陸遜名揚天下。也就是這個轉折點,陸遜由一名軍人,成功轉型為政治家。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軍人是指在國家軍隊中服役的軍職人員,包括戰鬥人員和非戰鬥人員。其主要職責是保衛國家安全、守護國家邊境、維護政府政權穩定和社會安定。軍人的第一天職是服從指令,軍人的光榮就是不辱使命。從這個角度來說,陸遜是個合格的軍人。

那為什麼陸遜在夷陵之戰中立下不朽的戰功後,就轉身為政治家呢?其實,做什麼人,并不完全由自己決定。在赢者通吃的法則下,就算你不想走,命運齒輪也會推着你走。為此,陸遜就自覺或不自覺走上孫吳的政治舞台。

自從陸遜赢得夷陵之戰,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将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陸遜手握重兵,又身兼荊州牧。孫權給陸遜榮譽的同時,也給了他極大的權力。為此他身邊自然就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江東士人,陸遜無形中成為江東豪門大族的代言人。為此,陸遜自然而然地成為孫吳集團中的政治家。

有人戲稱,政治家是吃肉動物。但這一戲稱也反映出政治家的主要特征之一,掌握重要的公權力。政治家就是掌握核心權力的政治主體,他們是作為支配者而不是被支配者從事和參與社會政治活動的。政治家手中有權力,猶如動物的爪牙。有爪牙的動物才有能力吃肉呀。另外,政治家還有兩個特征,那就是政治家是一定階級或政治勢力的代表,以及它是政治系統的協調者群組織者。

然而,陸遜作為江東豪門大族的代言人,他做了哪些事呢?具體來說,陸遜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向孫權勸進帝位;二是與蜀漢重締盟約;三是借休養生息,勸阻孫權不得對外擴張。

政治家就是要為一定的政治勢力謀取利益的,以陸遜為代表的江東豪門大族的利益與孫權的利益并不完全一緻,由此導緻孫權對陸遜的信任産生裂痕。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一、陸遜勸孫權就帝位

夷陵之戰發生的前兩年的正月,即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即位為魏王。改稱年号為延康。秋季,七月,孫權派使者至漢朝廷奉獻貢物。當年秋天,魏将梅敷派張儉來到吳,請示歸附。南陽的陰縣、酂、築陽、山都、中盧五縣近五千家老百姓也投奔吳國。

(一)孫權緩稱帝。同年十月,漢獻帝讓位,曹丕稱帝,是為魏文帝,改年号黃初元年。

十一月,曹丕下達獎賞孫權的文書,并封孫權為吳王,特派使者持節太常高平侯邢貞,授予印章、文書、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授任孫權大将軍使持節督交州,兼任荊州牧。第二年,劉備也是蜀稱帝了。

這個時候曹丕封孫權為吳王,若孫權受封則表示孫權接受了改朝換代。由于孫權不是王族劉姓,當時他可以做的無外乎:一是自己像劉備一樣,稱帝反對曹丕;二是擁立劉備反對曹丕;三是接受冊封吳王,承認改朝。當時孫權顯然沒有做好稱帝的準備,更不可能接受劉備的統治,于是便選擇了第三條路。

孫權不稱帝的話,理論上還是曹魏所屬的吳王,這身份在蜀漢看來更刺眼,弄不好哪天孫權一看勢頭不對就真正投降曹魏了。是以在這樣的局勢下,就算孫權沒有稱帝之心,也需要尋找合适時機自立了。也就是說,作為孫吳的大臣們都希望孫權早日稱帝位。

另外,據《魏略》稱:孫權聽說曹丕受禅并且劉備稱帝,便叫來占蔔星象的人詢問,他自己在星象的分野中的占星望氣怎麼樣,于是就有了稱帝的想法。然而因為名位和官位的等級還小,沒有威服衆人的資本,又想采取先謙卑而後倨傲的辦法。因為先表示謙卑可以得到魏文帝的寵信,而後則會招緻魏文亮的讨伐,這樣一來就會激怒手下的衆人,進而使自己的威望得以提高。是以孫權完全與蜀國絕交而進一步讨好魏國。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黃初二年(221年)四月,劉備在蜀稱帝。孫權從公安來鄂縣建都,改稱鄂縣為武昌,以武昌、下雉、尋陽、陽新、柴桑、沙羨六縣為武昌郡。八月,修築武昌城。孫權向諸将下達指令說道:當生存的時候不能忘記滅亡,在安全的時候一定要考慮危險,這是古人有益的教導。

孫權以史為例指出,“從前有個人叫雋不疑,他是漢代的名臣。他生活在社會安定和平的年代,可是刀劍卻從不離身。這說明君子認為,軍備是不可廢棄的。何況我們現在居住在邊境,像豺狼一樣兇惡的壞人可以通過多種管道向我們接近,難道能夠輕率疏忽而不考慮突然發生的變故災難嗎?最近聽說将軍們外出,每個人都喜歡謙和簡樸,不帶随從警衛,可以說這是慮患不周、不愛護自己的表現。要愛護自己,立功揚名,使君親安心,為什麼要使自身遭受危險羞辱呢?應該嚴加警戒,切實重視這個重大問題,遵照我的意見辦事。”

(二)向曹丕稱藩,受封吳王。從魏文帝曹丕稱帝以來,孫權派遣使者自稱是魏國的屬國,又遣送于禁等人回歸。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夷陵之戰從正月到閏六月,最後大敗蜀軍。蜀軍被斬殺的和投降的将士達婁萬人之多,隻有劉備僥幸逃脫。據《吳曆》記載,孫權派人出使魏國,呈上打敗劉備所擷取的印信、绶帶及敵人的首級、所得土地之數,而且表示 了自己部下的功勳卓著,應當加以封爵嘉獎的意思。魏文帝遣使者赴呈曆,帶去了灰鼠裘、明光铠、馬匹等獎賞,還給了孫權用素書寫成的《典論》以及詩詞歌賦。

黃武二年(223年)四月,陸遜和丞相孫邵率領群臣上表,勸吳王即帝位,孫權謙讓沒有答應。據《江表傳》稱:權辭讓曰:“漢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競乎?”群臣稱天命符瑞,固重以請。權未之許,而謂将相曰:“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陸遜選衆以待之。聞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挾,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發,便當與西俱至,二處受敵,于孤為劇,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諸君似未之盡,今故以此相解耳。”

大緻意思是說,孫權謙遜推讓說:“漢朝衰敗,我不能進行扶助救濟而保全它,又怎麼能忍心來争奪皇位呢?”群臣稱上天降下了吉祥的征兆,堅持再次請求。孫權還是不答應,但他對文武大臣們說:“往年我因為劉玄德剛向西部偏遠之地進軍,是以預先指令陸遜挑選精兵去等待時機。聽說北邊(指曹魏)作出部署,想出兵幫助我,我内心讨厭他們的要挾,但如果不接受他們的任命,這是讓他們受到羞辱而促使他們迅速出兵攻擊我,正好是讓他們與西方的蜀國一并前來,那我就會兩面受敵,對于我就太殘酷了,是以我就自我克制按捺,順從接受他們(指曹魏)的封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而順從,你們大家可能還不完全明白,是以我現在向你們解釋一下。”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三)江東豪門大族的勸進目的。通俗地說,孫權稱帝,有利于鞏固江東士族的利益,是以陸遜要勸進劉備稱帝。對于江東士族來說,隻有君主稱帝了,手下士族們的官位和政治地位才會水漲船高,是以他們也會一定程度上積極幫助君主。但他們又不希望中央皇權太過硬核,深入到社會基層,取代了自己這種世家大族在基層的話語權,最根本的其實是怕皇權在基層攫取和分割自己的經濟利益,與他們争利,皇權不下鄉縣對士族階級來說才是最有利的。

這也是為何江東本地士族眼看孫權、周瑜打赢了赤壁之戰,曹操南下統一全國已經沒有希望的情況下,其中以吳郡四姓為代表的江東士族們開始與孫權合作,謀求從龍之功,建立帝國,進一步鞏固自身的經濟地位,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但在夷陵之戰後,顧雍和陸遜這些本地人又跟孫權對着幹,極力反對孫權北伐和擴張。

這就是士族希望建立皇權,但又不希望皇權過硬與自己争利的非常典型的表現。比如,孫吳本身就是地方豪族建立的政權,确立了将領世襲領兵的制度。根據這一制度,孫吳統治範圍内的将帥豪強,可以擁有領兵的權利,并且子孫代代相傳,并且可以吸收所領地區的稅賦,這保證了東吳地方豪強的權益。漢末三國時代,江東的地方豪強實力最為充沛,形成了“僮仆成軍,閉門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裡”(譯文:奴仆多得可以編成軍隊,關起門來就像集市一樣。牛羊掩蓋了原野,田地池塘分布上千裡)的局面。江東豪門大族希望通過擁戴孫權稱帝,來換取孫權保護其已獲得的利益。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二、弱小的吳蜀雙方重建聯盟

五月,劉備不久病死,兒子劉禅繼位,諸葛亮執掌國政,與吳國和好,恢複了吳蜀聯盟。

(一)主動向劉備請和。據《吳書》記載:孫權派立信都尉馮熙通路蜀國,主要是祭奠劉備。馮熙字子柔,颍川人,是馮異(東漢開國名将、軍事家,雲台二十八将第七位)的後人。孫權任車騎将軍時,馮熙先任東曹橡,出使蜀國回來後,任中大夫。

後來出使魏國,曹丕問馮熙說:“吳王如果想重修舊好,就應該在長江關隘上磨砺兵器(指在與蜀國分界的長江沿途關隘處排兵布陣),讨伐巴蜀之地(指蜀國),但是我聽說又派人和他們(指蜀國)修好,這一定是另有圖謀。”馮熙說:“臣聽說我們吳國派使者出使西蜀僅僅是為了通報消息,隻是用這種方法觀察他們的破綻以便發起攻擊,不是另有圖謀。”

曹丕又說:“聽說吳國連年遭受旱災,群眾和物資衰落損失,以中大夫您的明智,您觀察現在的形勢會怎麼樣?”馮熙回答說:“吳王禀性聰慧明智,善于任用賢人,凡是有關賦稅勞役的政事,每件事都一定咨詢大家,他教育培養客卿和羁旅之人,親近賢能之人敬重讀書士人,獎賞不避開仇人,而懲罰必定是用在有罪之人身上,所有的臣屬都感恩戴德,隻有忠誠和大義。吳國有上百萬穿着铠甲的将士,糧谷布帛堆積如山,稻田肥沃,群眾沒有饑荒之年,堪稱‘金城湯池,強富之國’啊!憑臣觀察,形勢對誰有利,确實難以推測衡量。”

曹丕不高興,因為陳群與馮熙是同郡人,就派陳群去勸導他,用厚重利益引誘他。馮熙不為所動。曹丕把他送到摩陂(今河南邦縣東南)軟禁,想用困苦折磨他使他屈服。之後又召回來,還沒有到達京城,馮熙擔心被逼迫如果不順從,必定會危及自身并侮辱使命,便抽刀自殺。被押送他的人發覺并阻止了他,是以沒有死去。孫權聽說後,流着淚說:“這種壯烈的事與蘇武有什麼差別?”馮熙最終死在了魏國。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二)響應諸葛亮,絕魏聯蜀。又據《吳曆》記載:蜀國送來二百匹馬,錦緞一千端(一端為二丈),以及本地寶物。從此之後,吳蜀兩國互派使者通路成為常事。吳國也送本地出産的寶物,以此報答蜀國的深情厚誼。

之前,孫權為修補夷陵之戰給兩國造成的裂縫,曾遣使請和,劉備亦派宋玮、費祎等到吳回應。但如今劉備逝世,丞相諸葛亮憂慮孫權知道這消息後态度會有所改變,不知如何處理。此時鄧芝面見諸葛亮說:“現今主上(劉禅)年幼,在位不久,應該派遣使臣重新與東吳結好。”諸葛亮回答:“我想了很久,不知道任用誰,現在我找到了。”鄧芝問是誰,諸葛亮說:“就是使君了!”于是派鄧芝出使吳國。

鄧芝到來後,孫權果然感到疑惑,不立即接見鄧芝,鄧芝便自己上表求見孫權道:“臣這次來也是為了吳國,不隻是為了蜀漢。”孫權于是接見他,對鄧芝說:“我原本誠心想與蜀漢和親,但恐怕蜀主年幼,國小而大勢困頓,如果曹魏乘虛進攻,不能保全自己,是以我感到十分猶疑了。”

鄧芝答道:“吳、蜀兩國結合擁有四州的地方,大王您是有名于世的英傑,諸葛亮亦是當代特别傑出的人才。蜀有重險可固守,吳有三江可阻隔,結合這兩個長處,成為唇齒之邦,進可并力奪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這是自然的常理。大王現在若想委身向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為質子,若不遵從指令,就有理由讨伐,大陸必定見有利而順流進發,如此,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孫權沉思甚久才說:“你所言甚是啊!”便與魏斷絕關系,與蜀漢連和。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黃武三年(224年),孫權派輔義中郎将張溫通路蜀漢。

張溫出使即将傳回時,蜀漢再次派鄧芝到吳國,孫權對鄧芝說:“如果天下太平的時候,兩個君主分别統治,不是很快樂嗎。”鄧芝卻對他說:“天無二日,地無二主。如果魏國滅亡之後,大王還未深識天命。那為君之人就各自去光大自己的仁德,為臣之人各自竭盡自己的忠誠,而為将之人則握棰擂鼓,争戰才剛剛開始。”孫權大笑說:“你确實很真誠。”

鄧芝是蜀漢和東吳兩國重修舊好的關鍵人物,但并非唯一的人物。在鄧芝之前,至少有宋玮、費祎、丁厷、陰化。相對于鄧芝,孫權對丁厷和陰化是不太滿意的,這可以從孫權給諸葛亮的信中看出,孫權說:“丁厷掞張,陰化不盡。”意思是說,丁厷(字君幹)言辭多浮豔,陰化語不盡意;使我們兩國結成友好的,隻有鄧芝。

鄧芝的外交才能固然優秀,但蜀漢和東吳之是以能夠重結盟好,更多出于 “合則兩利鬥則俱損”止損目的,結盟對雙方都有利益使然。正所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孫權不替蜀漢考慮,也得替他自己的利益想想。而江東豪門大族更願意孫蜀結盟,這是因為結盟會給雙方帶來和平。

在江東本土士族的推動下,孫權終于決定斷絕和曹魏在政治上的隸屬關系,并與蜀漢重新聯合,再續赤壁之戰的前緣。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三、陸遜提出休養生息之目的

自孫策、孫權攻占江東,江東地區内部山越等叛亂此起彼伏,再加上孫權不斷向北、向南、向西發起戰争,江東地區戰禍不斷,包括孫權本人都認為,孫吳急需休養生息。江東的豪門大族更希望孫權能夠減少對外戰争,讓江東地區的經濟得到快速恢複。

(一)孫權與陸遜推行休養生息之目的是不同的。孫權代表的皇權勢力與陸遜為代表的江東本地士族勢力,雖然都希望政府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但是他們之目的是不一樣的:孫權是想通過休養生息發展經濟,才能收取更多的稅收,而更多的稅收,孫權的軍費才能更加充足;而陸遜休養生息是想讓豪門大族的“莊園經濟”發展得更好,為他們積聚更多的私人資産。簡言之,孫權要打仗,就要征稅,而孫權征稅主要對象就是江東的豪門大族。這也是陸遜反對孫權對外發起戰争的主要原因,深層次地說,這也是孫權與陸遜不合的主要沖突。

黃武四年(225年)五月,丞相孫邵去世,孫權在次月命太常顧雍接任丞相。十二月,鄱陽人彭绮率軍反叛,攻陷周圍數縣,擁衆數萬。同年,曹丕率軍至廣陵,孫權嚴設固守。此時大寒,河面結凍,曹丕撤歸。

黃武五年(226年)春季,孫權下令說:“自從起兵以來,時間已經過了很久。群眾脫離土地,不能從事耕種;有的父子夫婦長期分離,不能聽任他們互相體恤;我很憐憫他們。當今北方的敵人龜縮逃竄,國家邊境沒有戰事,要下令州、郡,想辦法讓群眾寬松、生息。”

這時陸遜因為所在的地區缺少谷物,呈請孫權指令各位将軍開發更多的農田。孫權答複說:“你的主意很好!即日起我父子親自領受一份農田,用給我駕車的八頭牛分拉四犁耕作,雖然比不上古聖賢所作,也可以與大家一樣同等勞動。”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二)春季孫權下令全國推行休養生息,而到七月份孫權就發動北伐,逼得陸遜到十月份向孫權上表勸谏。黃武五年(226年)秋七月,孫權聽說魏文帝曹丕去世,興兵征讨江夏郡,圍攻石陽城,無功而返。蒼梧傳說出現了鳳凰。孫權分三郡交接邊界的窮險地區,設十個縣,置東安郡,任命全琮為該郡太守,平定讨伐山越族的反叛。

冬季十月,陸遜上表向孫權陳說眼下應該辦理的事情,勸孫權廣施恩德、減輕刑罰,放寬田賦的征收,停止戶稅的收稽。

接着陸遜又說:“忠谠之言,不能極陳,求容小臣,數以利聞。”意思是說,忠直的言論,不能盡量述說;而谄媚求容的小臣,多次聽說他們得到好處。

對此,孫權明确指出朝廷制定法律的目的,孫權說:“制定法令,就是要用它來防止邪惡,是犯罪行為發生以前所應有的戒備警告,怎麼能夠沒有嚴厲的刑罰來威懾壞人呢?這就是先教育後懲辦,目的是不要在社會上産生犯人。你指出了刑罰太重的部分,施行這樣的重刑重罰,對我有什麼好處,僅僅是因為沒有别的辦法才這樣做啊。現在接受你提出的意見,将重新商讨、謀劃,務必使我們的刑罰合理、恰當。”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三)孫權反問陸遜,這是對陸遜等江東本地派的警告。針對陸遜所說的“忠谠之言,不能極陳,求容小臣,數以利聞”的話,孫權反問陸遜三個問題。

孫權第一問:寡人難道不樂意聽取忠言來彌補自己的欠缺嗎?孫權說:“古代有益的箴言說,常在左右的臣子要進獻規勸的話,同族的親屬彌補、監督君主的過失,這是為了使君主合于正道、表明臣下的忠誠。《書》中記載‘我違背了你的輔佐,你不要當面屈從我’,我難道不歡迎忠直之言來幫助我嗎?你還說‘不敢盡量述說’,這又如何能算是忠直呢?”

孫權第二問:寡人難道不能分辨阿谀奉承的小人?孫權說:“如果職位低下的臣子當中,有可以采用的好意見,難道可以因為這個人不重要就輕視他的言論而不采用嗎?但是那種靠巴結、奉承來讨好的人,即使像我這樣愚昧的人也是能看得清楚的。”

孫權第三問:難道你不知道寡人為何要征收戶稅嗎?孫權說:“至于征收戶稅的原因,僅僅因為天下還沒有平定,這樣的大事要依靠人多才辦得成功。如果隻是保守江東,可以着重施行仁政,兵自然夠用,還要增多幹什麼?但是,坐守是要被人們鄙薄的。如果不早征戶稅,擔心臨時增加開支不能滿足需要。”也就是說,至于你說的降低征發戶稅的事,這不是因為我們現在的首要目标是統一天下的大事業嗎?但坐守江東,不求進取,實為淺陋!

最後孫權很失望地說對陸遜說:“我與你在名分上是有君臣的巨大的差別,但我們的榮辱休戚是一樣的,你在表章中說不敢像衆人那樣得過且過、苟且偷安,這正是我所衷心希望的啊!”孫權的話中有話,或許孫權有這層意思:你辜負了我的期望!現在還和我耍心眼子啊!

這段對話透露出幾個重要資訊: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第一,看似是陸遜積極谏言勸孫權多行仁政,但我們可以明确地看到,早在226年春孫權就主動給各州郡守下了敕令,對百姓實行寬容安息政策。說明孫權本身就有在實行仁政,而不是好像得有人(比如陸遜)提醒了他才做。

第二,問題是在226年春孫權就準備實施仁政,但同年5月17日的時候曹丕去世,孫權覺得這是個北伐的大好機會馬上開始做準備,并且進行了進攻。陸遜認為,孫權是說一套做一套,故十月陸遜就勸谏說孫權應該要廣施恩德、減輕刑罰,放寬田賦的征收,停止戶稅的收稽。這就是很明顯地在阻止和妨礙孫權的軍事計劃。

第三,陸遜卻說,自己的是忠直之言,不敢暢所欲言,而那些小臣,反而能經常以利聞,進功利之言。孫權覺得陸遜這話實在有點陰陽怪氣,脾氣馬上上來了,直接向陸遜抛出三個反問。

(四)陸遜作為江東豪門大族的代表,與孫權的沖突是不可調和的,隻不過是什麼時候爆發而已。從孫權的話裡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反對實行仁政,相反他一直身體力行地在做這些事情,根本不需要陸遜來提醒,他甚至願意給天下做表率,親自認領了一塊農田,把給自己拉禦車的牛都貢獻出來,帶着小屁孩孫登一起到田裡去犁地,希望大家能積極開墾,多種糧食。孫權不滿的是:陸遜也好,顧雍也好,你們這些人,不支援他搞最重要的事業,而且每每打着與民休息這種借口行道德綁架之事。這就很要命了,這才是孫權最在意最關心,最不能容忍的。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有人說,孫權固步自封,限江自保,真的冤枉了孫權呀,孫權都因為大家不支援他北伐,他才與陸遜争執起來。

其實,孫權很清楚以陸遜為代表的江東豪門大族所謂的“寬賦息調”“與民休息”,不過都是幌子。

當然,孫權為了緩和與江東豪門大族之間的沖突,于是指令有關主管官員全部寫出法令、律條,派遣郎中褚逢送給陸遜、諸葛瑾,凡是他們認為不恰當的,讓他們删除、補充。這年,劃出交州部分郡縣,建立廣州,不久又恢複原來的交州。

其實,孫權與陸遜的沖突,并不是他們個人之間的沖突,而是陸遜不代表的本地士族利益與孫權為代表孫氏集團利益的沖突。作為軍人的陸遜,隻要帶好兵,打好仗就可以了;而作為政治家的陸遜來說,他就不得不代表本地豪門大族的利益呀!

四、信任是一種責任,是一種擔當,亦是一種負擔

我從不否認陸遜的品格之高尚,但立場不同,觀點自然不同。為了江東豪門大族的利益,陸遜多次阻止孫權執行對外擴張的政策。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一)孫權信任陸遜。陸遜的品德與能力就如步骘在其傳中表文所言,陸遜與顧雍、潘濬都屬于明哲之人,這也是孫權信任陸遜的原因所在。

《三國志·步骘傳》記載:步骘曾上表稱,現在的那些小小的官員,掌管檢閱的官員專事挑剔,吹毛求疵,深查細究,多有誣謗,動不動就想陷害人以作威作福,沒犯一點罪過的人,常突然遭受很重的刑罰,是以使得人們處境窘迫,哪個不是戰戰兢兢?從前的獄官,隻有賢人才能擔任,是以臯陶擔任士,呂侯修訂贖刑,張釋之、于定國擔任廷尉,老百姓都沒有冤枉之事,吉慶安甯的福祚,實在是以而産生。現在的那些小小的官員,動不動就和古人不同,辦案斷獄因賄賂而成,輕視玩忽人命,造成冤獄然後罪過歸于朝廷,為國家招緻怨恨。

步骘還說,有一個人感傷歎氣,對王道來說就有虧缺,這是非常令人痛恨的。修明德行慎用刑罰,明智聖者重視刑政,這是古書所稱美的。從今以後判罪斷獄,在都城應該詢訪顧雍,在武昌則可向陸遜、潘濬咨詢,持心公正,認真專一,一定要弄清實情,我步骘把他們三位明哲之人引為同類,即使為此而受罰又有何恨?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二)能服從且能打勝戰的軍人,就是好軍人。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都是好軍人,這是無異議的。周瑜、魯肅、呂蒙沒有過多介入政壇,并沒有代表江東本土勢力,是以他們與孫權的沖突就不明顯。另外,在東吳四大英将裡,周瑜到死才做到拜偏将軍領南郡太守,沒有被封侯。魯肅死前任漢昌太守、橫江将軍左護軍。虎威将軍呂蒙因江陵一戰立功至巨,孫權任命他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不管從軍職還是行政職務,陸遜都高于周瑜、魯肅和呂蒙。

在《三國志·呂蒙傳》裡,孫權當着陸遜的面點評了周瑜、魯肅、呂蒙三人的功過,孫權非常直白地給這三個人排了自己心中地位的順序:周瑜>呂蒙>魯肅,并指出“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邈焉難繼”,在孫權的心中,周瑜是完美無瑕的人,沒有任何缺點,甚至連一點需要改進的地方都沒有,他的功勞也沒人能比得上。孫權對陸遜沒有正面的直接評價,隻是希望陸遜能好好繼承周瑜曾任的長江上遊統帥之崗位,繼續像當年的周瑜一樣做出豐功偉業,為他開疆拓土。

(三)自陸遜接過孫權的印鑒,預示着他們關系不合之兆。當時,陸遜率軍鎮守夷陵(後改為西陵),孫權與蜀漢聯絡都要經過西陵。出于友善孫吳與蜀漢聯絡,再加上陸遜剛為孫權打赢了夷陵之戰,徹底解決了孫吳的後顧之憂。孫權充分信任陸遜,凡是時政該做的事,孫權總是讓陸遜告訴諸葛亮,并且刻了自己的印鑒,放在陸遜那裡。孫權每每給劉禅、諸葛亮寫信,常常要經過陸遜看過,如果輕重可否有不妥之處,就叫他修改定稿,用孫權的印鑒封好發出。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常言道,有人賞識是幸福的,有人信任是幸運的。但是幸運來得快,去得也不慢呀。可以這樣說,夷陵之戰勝利之後也就是公元222年12月,雙方就開始接觸,準備和議,之後兩國維持了6年多的口頭聯盟時期,一直到了公元229年,也就是孫權稱帝後,兩國才正式簽訂盟書。在這六個年頭,孫權基本信任陸遜的,但也不能說,他們兩人間沒有沖突,比如,黃武五年(226年)冬季十月,陸遜上表勸孫權廣施恩德、減輕刑罰,放寬田賦的征收,停止戶稅的收稽,孫權就十分不爽,而到了稱帝之後,孫權對陸遜的信任就更打折扣了。

巴爾紮克在《交際花盛衰記》中說過,在政治上如同在海洋上一樣,也會出現迷惑人的風平浪靜之時。這也是政治的可怕之處。陸遜有軍事天才,他指揮的戰争赢得都很漂亮,是位卓越的将軍,但是他不是位傑出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說,他的軍事能力部分掩蓋了他不足的政治能力。

這也決定着,陸遜在日後的政治之路會走得很艱難、很艱難……

最後,以李白《行路難》最後兩句詩送給陸遜: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挂雲帆濟滄海。

(二〇二四年五月十二日星期日寫于麗水)

陸遜:是一個很好的将軍,卻不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陸遜第6篇)

注:有關信任、行路難圖檔來自網絡,文章中的其他圖檔均由攝影師餘媛提供,不勝感激!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