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作者:余世亮说三国

原创作者:余世亮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汉末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21岁,陆逊加入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历仕东、西曹为令史,主持文秘工作。后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海昌县令。

34岁,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阳的贼帅尤突作乱,影响甚大,陆逊率军配合奋武将军贺齐将其讨平,斩首数千级。陆逊因功被拜定威校尉,屯兵利浦。

35岁,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孙权任命他为身侧的帐下右部督,统领帐下亲卫部队,授给陆逊棨戟,让他都督会稽、鄱阳、丹阳三郡。陆逊屯兵芜湖(今安徽芜湖)

37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吕蒙袭取荆州的行动,因功被孙权任命陆逊为右护军、镇西将军,提升封号为娄侯。

40岁,黄武元年(222年),蜀汉皇帝刘备大举征吴,孙权命陆逊为东吴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陆逊指挥吴军火烧连营破蜀汉军四十余营,加拜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

应该说,陆逊适逢其时,他21岁决定加入孙权幕府。他加入孙权幕府之前是一介书生,到孙权幕府刚开始从事文秘工作做起,但他深知在乱世,只有成为军人且立下卓越的军功,才能实现其人生理想。他积极参加剿灭山越的战斗,并在协助吕蒙偷袭关羽,收复荆州的江陵之战大显身手,其不凡的军事人才让孙权不得不重用他,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刘备的东征大军,刘备只身逃往白帝城,终于让陆逊名扬天下。也就是这个转折点,陆逊由一名军人,成功转型为政治家。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军人是指在国家军队中服役的军职人员,包括战斗人员和非战斗人员。其主要职责是保卫国家安全、守护国家边境、维护政府政权稳定和社会安定。军人的第一天职是服从命令,军人的光荣就是不辱使命。从这个角度来说,陆逊是个合格的军人。

那为什么陆逊在夷陵之战中立下不朽的战功后,就转身为政治家呢?其实,做什么人,并不完全由自己决定。在赢者通吃的法则下,就算你不想走,命运齿轮也会推着你走。为此,陆逊就自觉或不自觉走上孙吴的政治舞台。

自从陆逊赢得夷陵之战,孙权加拜陆逊为辅国将军,领荆州牧,改封江陵侯。陆逊手握重兵,又身兼荆州牧。孙权给陆逊荣誉的同时,也给了他极大的权力。为此他身边自然就聚集一批“志同道合”的江东士人,陆逊无形中成为江东豪门大族的代言人。为此,陆逊自然而然地成为孙吴集团中的政治家。

有人戏称,政治家是吃肉动物。但这一戏称也反映出政治家的主要特征之一,掌握重要的政治权力。政治家就是掌握核心权力的政治主体,他们是作为支配者而不是被支配者从事和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政治家手中有权力,犹如动物的爪牙。有爪牙的动物才有能力吃肉呀。另外,政治家还有两个特征,那就是政治家是一定阶级或政治势力的代表,以及它是政治系统的协调者和组织者。

然而,陆逊作为江东豪门大族的代言人,他做了哪些事呢?具体来说,陆逊做了三件大事:一是向孙权劝进帝位;二是与蜀汉重缔盟约;三是借休养生息,劝阻孙权不得对外扩张。

政治家就是要为一定的政治势力谋取利益的,以陆逊为代表的江东豪门大族的利益与孙权的利益并不完全一致,由此导致孙权对陆逊的信任产生裂痕。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一、陆逊劝孙权就帝位

夷陵之战发生的前两年的正月,即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即位为魏王。改称年号为延康。秋季,七月,孙权派使者至汉朝廷奉献贡物。当年秋天,魏将梅敷派张俭来到吴,请示归附。南阳的阴县、酂、筑阳、山都、中卢五县近五千家老百姓也投奔吴国。

(一)孙权缓称帝。同年十月,汉献帝让位,曹丕称帝,是为魏文帝,改年号黄初元年。

十一月,曹丕下达奖赏孙权的文书,并封孙权为吴王,特派使者持节太常高平侯邢贞,授予印章、文书、金虎符第一至第五,左竹使符第一至第十;授任孙权大将军使持节督交州,兼任荆州牧。第二年,刘备也是蜀称帝了。

这个时候曹丕封孙权为吴王,若孙权受封则表示孙权接受了改朝换代。由于孙权不是王族刘姓,当时他可以做的无外乎:一是自己像刘备一样,称帝反对曹丕;二是拥立刘备反对曹丕;三是接受册封吴王,承认改朝。当时孙权显然没有做好称帝的准备,更不可能接受刘备的统治,于是便选择了第三条路。

孙权不称帝的话,理论上还是曹魏所属的吴王,这身份在蜀汉看来更刺眼,弄不好哪天孙权一看势头不对就真正投降曹魏了。所以在这样的局势下,就算孙权没有称帝之心,也需要寻找合适时机自立了。也就是说,作为孙吴的大臣们都希望孙权早日称帝位。

另外,据《魏略》称:孙权听说曹丕受禅并且刘备称帝,便叫来占卜星象的人询问,他自己在星象的分野中的占星望气怎么样,于是就有了称帝的想法。然而因为名位和官位的等级还小,没有威服众人的资本,又想采取先谦卑而后倨傲的办法。因为先表示谦卑可以得到魏文帝的宠信,而后则会招致魏文亮的讨伐,这样一来就会激怒手下的众人,从而使自己的威望得以提高。所以孙权完全与蜀国绝交而进一步讨好魏国。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黄初二年(221年)四月,刘备在蜀称帝。孙权从公安来鄂县建都,改称鄂县为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为武昌郡。八月,修筑武昌城。孙权向诸将下达命令说道:当生存的时候不能忘记灭亡,在安全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危险,这是古人有益的教导。

孙权以史为例指出,“从前有个人叫雋不疑,他是汉代的名臣。他生活在社会安定和平的年代,可是刀剑却从不离身。这说明君子认为,军备是不可废弃的。何况我们现在居住在边境,像豺狼一样凶恶的坏人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向我们接近,难道能够轻率疏忽而不考虑突然发生的变故灾难吗?最近听说将军们外出,每个人都喜欢谦和简朴,不带随从警卫,可以说这是虑患不周、不爱护自己的表现。要爱护自己,立功扬名,使君亲安心,为什么要使自身遭受危险羞辱呢?应该严加警戒,切实重视这个重大问题,遵照我的意见办事。”

(二)向曹丕称藩,受封吴王。从魏文帝曹丕称帝以来,孙权派遣使者自称是魏国的属国,又遣送于禁等人回归。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夷陵之战从正月到闰六月,最后大败蜀军。蜀军被斩杀的和投降的将士达娄万人之多,只有刘备侥幸逃脱。据《吴历》记载,孙权派人出使魏国,呈上打败刘备所获取的印信、绶带及敌人的首级、所得土地之数,而且表示 了自己部下的功勋卓著,应当加以封爵嘉奖的意思。魏文帝遣使者赴呈历,带去了灰鼠裘、明光铠、马匹等奖赏,还给了孙权用素书写成的《典论》以及诗词歌赋。

黄武二年(223年)四月,陆逊和丞相孙邵率领群臣上表,劝吴王即帝位,孙权谦让没有答应。据《江表传》称:权辞让曰:“汉家堙替,不能存救,亦何心而竞乎?”群臣称天命符瑞,固重以请。权未之许,而谓将相曰:“往年孤以玄德方向西鄙,故先命陆逊选众以待之。闻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内嫌其有挟,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发,便当与西俱至,二处受敌,于孤为剧,故自抑按,就其封王。低屈之趣,诸君似未之尽,今故以此相解耳。”

大致意思是说,孙权谦逊推让说:“汉朝衰败,我不能进行扶助救济而保全它,又怎么能忍心来争夺皇位呢?”群臣称上天降下了吉祥的征兆,坚持再次请求。孙权还是不答应,但他对文武大臣们说:“往年我因为刘玄德刚向西部偏远之地进军,所以预先命令陆逊挑选精兵去等待时机。听说北边(指曹魏)作出部署,想出兵帮助我,我内心讨厌他们的要挟,但如果不接受他们的任命,这是让他们受到羞辱而促使他们迅速出兵攻击我,正好是让他们与西方的蜀国一并前来,那我就会两面受敌,对于我就太残酷了,所以我就自我克制按捺,顺从接受他们(指曹魏)的封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而顺从,你们大家可能还不完全明白,所以我现在向你们解释一下。”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三)江东豪门大族的劝进目的。通俗地说,孙权称帝,有利于巩固江东士族的利益,所以陆逊要劝进刘备称帝。对于江东士族来说,只有君主称帝了,手下士族们的官位和政治地位才会水涨船高,所以他们也会一定程度上积极帮助君主。但他们又不希望中央皇权太过硬核,深入到社会基层,取代了自己这种世家大族在基层的话语权,最根本的其实是怕皇权在基层攫取和分割自己的经济利益,与他们争利,皇权不下乡县对士族阶级来说才是最有利的。

这也是为何江东本地士族眼看孙权、周瑜打赢了赤壁之战,曹操南下统一全国已经没有希望的情况下,其中以吴郡四姓为代表的江东士族们开始与孙权合作,谋求从龙之功,建立帝国,进一步巩固自身的经济地位,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但在夷陵之战后,顾雍和陆逊这些本地人又跟孙权对着干,极力反对孙权北伐和扩张。

这就是士族希望建立皇权,但又不希望皇权过硬与自己争利的非常典型的表现。比如,孙吴本身就是地方豪族建立的政权,确立了将领世袭领兵的制度。根据这一制度,孙吴统治范围内的将帅豪强,可以拥有领兵的权利,并且子孙代代相传,并且可以吸收所领地区的税赋,这保证了东吴地方豪强的权益。汉末三国时代,江东的地方豪强实力最为充沛,形成了“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译文:奴仆多得可以编成军队,关起门来就像集市一样。牛羊掩盖了原野,田地池塘分布上千里)的局面。江东豪门大族希望通过拥戴孙权称帝,来换取孙权保护其已获得的利益。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二、弱小的吴蜀双方重建联盟

五月,刘备不久病死,儿子刘禅继位,诸葛亮执掌国政,与吴国和好,恢复了吴蜀联盟。

(一)主动向刘备请和。据《吴书》记载:孙权派立信都尉冯熙访问蜀国,主要是祭奠刘备。冯熙字子柔,颍川人,是冯异(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七位)的后人。孙权任车骑将军时,冯熙先任东曹橡,出使蜀国回来后,任中大夫。

后来出使魏国,曹丕问冯熙说:“吴王如果想重修旧好,就应该在长江关隘上磨砺兵器(指在与蜀国分界的长江沿途关隘处排兵布阵),讨伐巴蜀之地(指蜀国),但是我听说又派人和他们(指蜀国)修好,这一定是另有图谋。”冯熙说:“臣听说我们吴国派使者出使西蜀仅仅是为了通报消息,只是用这种方法观察他们的破绽以便发起攻击,不是另有图谋。”

曹丕又说:“听说吴国连年遭受旱灾,民众和物资衰落损失,以中大夫您的明智,您观察现在的形势会怎么样?”冯熙回答说:“吴王禀性聪慧明智,善于任用贤人,凡是有关赋税劳役的政事,每件事都一定咨询大家,他教育培养客卿和羁旅之人,亲近贤能之人敬重读书士人,奖赏不避开仇人,而惩罚必定是用在有罪之人身上,所有的臣属都感恩戴德,只有忠诚和大义。吴国有上百万穿着铠甲的将士,粮谷布帛堆积如山,稻田肥沃,民众没有饥荒之年,堪称‘金城汤池,强富之国’啊!凭臣观察,形势对谁有利,确实难以推测衡量。”

曹丕不高兴,因为陈群与冯熙是同郡人,就派陈群去劝导他,用厚重利益引诱他。冯熙不为所动。曹丕把他送到摩陂(今河南邦县东南)软禁,想用困苦折磨他使他屈服。之后又召回来,还没有到达京城,冯熙担心被逼迫如果不顺从,必定会危及自身并侮辱使命,便抽刀自杀。被押送他的人发觉并阻止了他,所以没有死去。孙权听说后,流着泪说:“这种壮烈的事与苏武有什么区别?”冯熙最终死在了魏国。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二)响应诸葛亮,绝魏联蜀。又据《吴历》记载:蜀国送来二百匹马,锦缎一千端(一端为二丈),以及本地宝物。从此之后,吴蜀两国互派使者访问成为常事。吴国也送本地出产的宝物,以此报答蜀国的深情厚谊。

之前,孙权为修补夷陵之战给两国造成的裂缝,曾遣使请和,刘备亦派宋玮、费祎等到吴回应。但如今刘备逝世,丞相诸葛亮忧虑孙权知道这消息后态度会有所改变,不知如何处理。此时邓芝面见诸葛亮说:“现今主上(刘禅)年幼,在位不久,应该派遣使臣重新与东吴结好。”诸葛亮回答:“我想了很久,不知道任用谁,现在我找到了。”邓芝问是谁,诸葛亮说:“就是使君了!”于是派邓芝出使吴国。

邓芝到来后,孙权果然感到疑惑,不立即接见邓芝,邓芝便自己上表求见孙权道:“臣这次来也是为了吴国,不只是为了蜀汉。”孙权于是接见他,对邓芝说:“我原本诚心想与蜀汉和亲,但恐怕蜀主年幼,国小而大势困顿,如果曹魏乘虚进攻,不能保全自己,所以我感到十分犹疑了。”

邓芝答道:“吴、蜀两国结合拥有四州的地方,大王您是有名于世的英杰,诸葛亮亦是当代特别杰出的人才。蜀有重险可固守,吴有三江可阻隔,结合这两个长处,成为唇齿之邦,进可并力夺取天下,退可鼎足而立,这是自然的常理。大王现在若想委身向魏,魏必定要大王您入朝朝拜,最少也要求太子前往为质子,若不遵从命令,就有理由讨伐,大陆必定见有利而顺流进发,如此,江南之地便不再是大王所有了。”孙权沉思甚久才说:“你所言甚是啊!”便与魏断绝关系,与蜀汉连和。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黄武三年(224年),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访问蜀汉。

张温出使即将返回时,蜀汉再次派邓芝到吴国,孙权对邓芝说:“如果天下太平的时候,两个君主分别统治,不是很快乐吗。”邓芝却对他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如果魏国灭亡之后,大王还未深识天命。那为君之人就各自去光大自己的仁德,为臣之人各自竭尽自己的忠诚,而为将之人则握棰擂鼓,争战才刚刚开始。”孙权大笑说:“你确实很真诚。”

邓芝是蜀汉和东吴两国重修旧好的关键人物,但并非唯一的人物。在邓芝之前,至少有宋玮、费祎、丁厷、阴化。相对于邓芝,孙权对丁厷和阴化是不太满意的,这可以从孙权给诸葛亮的信中看出,孙权说:“丁厷掞张,阴化不尽。”意思是说,丁厷(字君干)言辞多浮艳,阴化语不尽意;使我们两国结成友好的,只有邓芝。

邓芝的外交才能固然优秀,但蜀汉和东吴之所以能够重结盟好,更多出于 “合则两利斗则俱损”止损目的,结盟对双方都有利益使然。正所谓“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孙权不替蜀汉考虑,也得替他自己的利益想想。而江东豪门大族更愿意孙蜀结盟,这是因为结盟会给双方带来和平。

在江东本土士族的推动下,孙权终于决定断绝和曹魏在政治上的隶属关系,并与蜀汉重新联合,再续赤壁之战的前缘。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三、陆逊提出休养生息之目的

自孙策、孙权攻占江东,江东地区内部山越等叛乱此起彼伏,再加上孙权不断向北、向南、向西发起战争,江东地区战祸不断,包括孙权本人都认为,孙吴急需休养生息。江东的豪门大族更希望孙权能够减少对外战争,让江东地区的经济得到快速恢复。

(一)孙权与陆逊推行休养生息之目的是不同的。孙权代表的皇权势力与陆逊为代表的江东本地士族势力,虽然都希望政府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但是他们之目的是不一样的:孙权是想通过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才能收取更多的税收,而更多的税收,孙权的军费才能更加充足;而陆逊休养生息是想让豪门大族的“庄园经济”发展得更好,为他们积聚更多的私人资产。简言之,孙权要打仗,就要征税,而孙权征税主要对象就是江东的豪门大族。这也是陆逊反对孙权对外发起战争的主要原因,深层次地说,这也是孙权与陆逊不合的主要矛盾。

黄武四年(225年)五月,丞相孙邵去世,孙权在次月命太常顾雍接任丞相。十二月,鄱阳人彭绮率军反叛,攻陷周围数县,拥众数万。同年,曹丕率军至广陵,孙权严设固守。此时大寒,河面结冻,曹丕撤归。

黄武五年(226年)春季,孙权下令说:“自从起兵以来,时间已经过了很久。民众脱离土地,不能从事耕种;有的父子夫妇长期分离,不能听任他们相互体恤;我很怜悯他们。当今北方的敌人龟缩逃窜,国家边境没有战事,要下令州、郡,想办法让民众宽松、生息。”

这时陆逊因为所在的地区缺少谷物,呈请孙权命令各位将军开发更多的农田。孙权答复说:“你的主意很好!即日起我父子亲自领受一份农田,用给我驾车的八头牛分拉四犁耕作,虽然比不上古圣贤所作,也可以与大家一样同等劳动。”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二)春季孙权下令全国推行休养生息,而到七月份孙权就发动北伐,逼得陆逊到十月份向孙权上表劝谏。黄武五年(226年)秋七月,孙权听说魏文帝曹丕去世,兴兵征讨江夏郡,围攻石阳城,无功而返。苍梧传说出现了凤凰。孙权分三郡交接边界的穷险地区,设十个县,置东安郡,任命全琮为该郡太守,平定讨伐山越族的反叛。

冬季十月,陆逊上表向孙权陈说眼下应该办理的事情,劝孙权广施恩德、减轻刑罚,放宽田赋的征收,停止户税的收稽。

接着陆逊又说:“忠谠之言,不能极陈,求容小臣,数以利闻。”意思是说,忠直的言论,不能尽量述说;而谄媚求容的小臣,多次听说他们得到好处。

对此,孙权明确指出朝廷制定法律的目的,孙权说:“制定法令,就是要用它来防止邪恶,是犯罪行为发生以前所应有的戒备警告,怎么能够没有严厉的刑罚来威慑坏人呢?这就是先教育后惩办,目的是不要在社会上产生犯人。你指出了刑罚太重的部分,施行这样的重刑重罚,对我有什么好处,仅仅是因为没有别的办法才这样做啊。现在接受你提出的意见,将重新商讨、谋划,务必使我们的刑罚合理、恰当。”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三)孙权反问陆逊,这是对陆逊等江东本地派的警告。针对陆逊所说的“忠谠之言,不能极陈,求容小臣,数以利闻”的话,孙权反问陆逊三个问题。

孙权第一问:寡人难道不乐意听取忠言来弥补自己的欠缺吗?孙权说:“古代有益的箴言说,常在左右的臣子要进献规劝的话,同族的亲属弥补、监督君主的过失,这是为了使君主合于正道、表明臣下的忠诚。《书》中记载‘我违背了你的辅佐,你不要当面屈从我’,我难道不欢迎忠直之言来帮助我吗?你还说‘不敢尽量述说’,这又如何能算是忠直呢?”

孙权第二问:寡人难道不能分辨阿谀奉承的小人?孙权说:“如果职位低下的臣子当中,有可以采用的好意见,难道可以因为这个人不重要就轻视他的言论而不采用吗?但是那种靠巴结、奉承来讨好的人,即使像我这样愚昧的人也是能看得清楚的。”

孙权第三问:难道你不知道寡人为何要征收户税吗?孙权说:“至于征收户税的原因,仅仅因为天下还没有平定,这样的大事要依靠人多才办得成功。如果只是保守江东,可以着重施行仁政,兵自然够用,还要增多干什么?但是,坐守是要被人们鄙薄的。如果不早征户税,担心临时增加开支不能满足需要。”也就是说,至于你说的降低征发户税的事,这不是因为我们现在的首要目标是统一天下的大事业吗?但坐守江东,不求进取,实为浅陋!

最后孙权很失望地说对陆逊说:“我与你在名分上是有君臣的巨大的区别,但我们的荣辱休戚是一样的,你在表章中说不敢像众人那样得过且过、苟且偷安,这正是我所衷心希望的啊!”孙权的话中有话,或许孙权有这层意思:你辜负了我的期望!现在还和我耍心眼子啊!

这段对话透露出几个重要信息: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第一,看似是陆逊积极谏言劝孙权多行仁政,但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早在226年春孙权就主动给各州郡守下了敕令,对百姓实行宽容安息政策。说明孙权本身就有在实行仁政,而不是好像得有人(比如陆逊)提醒了他才做。

第二,问题是在226年春孙权就准备实施仁政,但同年5月17日的时候曹丕去世,孙权觉得这是个北伐的大好机会马上开始做准备,并且进行了进攻。陆逊认为,孙权是说一套做一套,故十月陆逊就劝谏说孙权应该要广施恩德、减轻刑罚,放宽田赋的征收,停止户税的收稽。这就是很明显地在阻止和妨碍孙权的军事计划。

第三,陆逊却说,自己的是忠直之言,不敢畅所欲言,而那些小臣,反而能经常以利闻,进功利之言。孙权觉得陆逊这话实在有点阴阳怪气,脾气马上上来了,直接向陆逊抛出三个反问。

(四)陆逊作为江东豪门大族的代表,与孙权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只不过是什么时候爆发而已。从孙权的话里可以看出,他并不是反对实行仁政,相反他一直身体力行地在做这些事情,根本不需要陆逊来提醒,他甚至愿意给天下做表率,亲自认领了一块农田,把给自己拉御车的牛都贡献出来,带着小屁孩孙登一起到田里去犁地,希望大家能积极开垦,多种粮食。孙权不满的是:陆逊也好,顾雍也好,你们这些人,不支持他搞最重要的事业,而且每每打着与民休息这种借口行道德绑架之事。这就很要命了,这才是孙权最在意最关心,最不能容忍的。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有人说,孙权固步自封,限江自保,真的冤枉了孙权呀,孙权都因为大家不支持他北伐,他才与陆逊争执起来。

其实,孙权很清楚以陆逊为代表的江东豪门大族所谓的“宽赋息调”“与民休息”,不过都是幌子。

当然,孙权为了缓和与江东豪门大族之间的矛盾,于是命令有关主管官员全部写出法令、律条,派遣郎中褚逢送给陆逊、诸葛瑾,凡是他们认为不恰当的,让他们删除、补充。这年,划出交州部分郡县,新建广州,不久又恢复原来的交州。

其实,孙权与陆逊的矛盾,并不是他们个人之间的矛盾,而是陆逊不代表的本地士族利益与孙权为代表孙氏集团利益的矛盾。作为军人的陆逊,只要带好兵,打好仗就可以了;而作为政治家的陆逊来说,他就不得不代表本地豪门大族的利益呀!

四、信任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担当,亦是一种负担

我从不否认陆逊的品格之高尚,但立场不同,观点自然不同。为了江东豪门大族的利益,陆逊多次阻止孙权执行对外扩张的政策。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一)孙权信任陆逊。陆逊的品德与能力就如步骘在其传中表文所言,陆逊与顾雍、潘濬都属于明哲之人,这也是孙权信任陆逊的原因所在。

《三国志·步骘传》记载:步骘曾上表称,现在的那些小小的官员,掌管检阅的官员专事挑剔,吹毛求疵,深查细究,多有诬谤,动不动就想陷害人以作威作福,没犯一点罪过的人,常突然遭受很重的刑罚,因此使得人们处境窘迫,哪个不是战战兢兢?从前的狱官,只有贤人才能担任,因此皋陶担任士,吕侯修订赎刑,张释之、于定国担任廷尉,老百姓都没有冤枉之事,吉庆安宁的福祚,实在因此而产生。现在的那些小小的官员,动不动就和古人不同,办案断狱因贿赂而成,轻视玩忽人命,造成冤狱然后罪过归于朝廷,为国家招致怨恨。

步骘还说,有一个人感伤叹气,对王道来说就有亏缺,这是非常令人痛恨的。修明德行慎用刑罚,明智圣者重视刑政,这是古书所称美的。从今以后判罪断狱,在都城应该询访顾雍,在武昌则可向陆逊、潘濬咨询,持心公正,认真专一,一定要弄清实情,我步骘把他们三位明哲之人引为同类,即使为此而受罚又有何恨?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二)能服从且能打胜战的军人,就是好军人。周瑜、鲁肃、吕蒙和陆逊都是好军人,这是无异议的。周瑜、鲁肃、吕蒙没有过多介入政坛,并没有代表江东本土势力,因此他们与孙权的矛盾就不明显。另外,在东吴四大英将里,周瑜到死才做到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没有被封侯。鲁肃死前任汉昌太守、横江将军左护军。虎威将军吕蒙因江陵一战立功至巨,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不管从军职还是行政职务,陆逊都高于周瑜、鲁肃和吕蒙。

在《三国志·吕蒙传》里,孙权当着陆逊的面点评了周瑜、鲁肃、吕蒙三人的功过,孙权非常直白地给这三个人排了自己心中地位的顺序:周瑜>吕蒙>鲁肃,并指出“公瑾雄烈,胆略兼人,邈焉难继”,在孙权的心中,周瑜是完美无瑕的人,没有任何缺点,甚至连一点需要改进的地方都没有,他的功劳也没人能比得上。孙权对陆逊没有正面的直接评价,只是希望陆逊能好好继承周瑜曾任的长江上游统帅之岗位,继续像当年的周瑜一样做出丰功伟业,为他开疆拓土。

(三)自陆逊接过孙权的印鉴,预示着他们关系不合之兆。当时,陆逊率军镇守夷陵(后改为西陵),孙权与蜀汉联络都要经过西陵。出于方便孙吴与蜀汉联络,再加上陆逊刚为孙权打赢了夷陵之战,彻底解决了孙吴的后顾之忧。孙权充分信任陆逊,凡是时政该做的事,孙权总是让陆逊告诉诸葛亮,并且刻了自己的印鉴,放在陆逊那里。孙权每每给刘禅、诸葛亮写信,常常要经过陆逊看过,如果轻重可否有不妥之处,就叫他修改定稿,用孙权的印鉴封好发出。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常言道,有人赏识是幸福的,有人信任是幸运的。但是幸运来得快,去得也不慢呀。可以这样说,夷陵之战胜利之后也就是公元222年12月,双方就开始接触,准备和议,之后两国维持了6年多的口头联盟时期,一直到了公元229年,也就是孙权称帝后,两国才正式签订盟书。在这六个年头,孙权基本信任陆逊的,但也不能说,他们两人间没有矛盾,比如,黄武五年(226年)冬季十月,陆逊上表劝孙权广施恩德、减轻刑罚,放宽田赋的征收,停止户税的收稽,孙权就十分不爽,而到了称帝之后,孙权对陆逊的信任就更打折扣了。

巴尔扎克在《交际花盛衰记》中说过,在政治上如同在海洋上一样,也会出现迷惑人的风平浪静之时。这也是政治的可怕之处。陆逊有军事天才,他指挥的战争赢得都很漂亮,是位卓越的将军,但是他不是位杰出的政治家,甚至可以说,他的军事能力部分掩盖了他不足的政治能力。

这也决定着,陆逊在日后的政治之路会走得很艰难、很艰难……

最后,以李白《行路难》最后两句诗送给陆逊: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二〇二四年五月十二日星期日写于丽水)

陆逊:是一个很好的将军,却不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陆逊第6篇)

注:有关信任、行路难图片来自网络,文章中的其他图片均由摄影师余媛提供,不胜感激!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