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跟随英特爾大流,AMD也要給處理器改名了?

作者:雷科技

給産品命名是一個「可簡可難」的事情。

如果是那種「打一槍換一個賽道」的初創公司,考慮到整家公司的壽命都不一定有他們第一款産品的生命周期那麼長,給産品起一個随意一點的名字也沒什麼大問題。但對于那些每年穩步發展,同時推出大量産品的品牌來說,如何設計一套科學的産品型号規範,讓使用者能在第一時間分辨出産品的所屬的種類、定位、型号和疊代關系,就成了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了。

跟随英特爾大流,AMD也要給處理器改名了?

圖檔來源:intel

作為「混亂邪惡命名法」的重災區,PC 産品的産品型号命名方式可以說「罄竹難書」,就連像 NVIDIA 這種友善使用者花錢的品牌,也搞出過諸如 RTX 4070Ti SUPER 這種「疊甲」玩意。至于英特爾和 AMD,其産品命名方式就更複雜了:

在 10 代酷睿移動平台中,英特爾根據處理器中 Iris 核顯的 EU 數,對低壓平台的處理器進行命名,帶來了類似「1165G7」這種和桌面平台、移動高性能平台兩不沾的産品型号。盡管這種做法混淆了 i5 和 i7 在 Iris EU 高低配的具體配置,但至少給消費者一個對比的機會。

而 AMD 就不一樣了:

在銳龍剛推出時,AMD 采用了 Ryzen + 等級(一位)+代數(一位)+産品編号(三位)+字尾(X/G)的命名系統,比如著名的 Ryzen R7-2700X 和 Ryzen R5 2400G。但随着 Ryzen 背後的架構逐漸複雜(Zen2/Zen3/Zen3+/Zen4/Zen5),AMD 引入了新的命名方法,改為了 Ryzen + 等級(一位)+年份(一位)+等級(一位)+架構(一位)+特性(一位)+表示 TDP 的字母字尾(e/C/U/HS/HX)。

跟随英特爾大流,AMD也要給處理器改名了?

圖檔來源:AMD

這種将簡單問題複雜化的命名方式直接幹碎了使用者長期以來「比大小」的對比方式,甚至高出過數字更小但産品更新更強的情況。在隔壁英特爾宣布重整移動平台産品線的背景下,AMD 這種一條路走到黑的品牌可以說實屬罕見。

不過從最近的消息來看,AMD似乎「知錯了」。

更簡單的名字換來更多的混亂

前段時間,華碩 Vivobook S 16 系列筆記本的配置頁面意外曝光。雖然話說很快就将其下架,但眼疾手快的網友依舊找到了其中的關鍵部分:電腦搭載了 AMD 尚未釋出的、全新命名體系的處理器——AMD Ryzen AI 9 HX 170。

很顯然,AMD 這是想複刻英特爾 Ultra 的路線,用一條專門的産品線來凸顯 AMD 在 AI 方面的能力: AMD Ryzen AI 大緻上就等同于「英特爾 酷睿 Ultra」,但後面的 9 HX 170,我們就需要分類讨論了。

數字位很簡單,不出意外的話會延續 Ryzen 3/5/7/9 的産品定位,AI 9 自然是其中相對高端的産品。考慮到 AMD 過去也有 HX 這一字尾,此處的 HX 代表的應該也是最高的 TDP 标定。

跟随英特爾大流,AMD也要給處理器改名了?

圖檔來源:ASUS

但問題就出在這個 170 上。從目前的資訊來看,小雷認為這個 170 的「1」應該是産品代數或年份标記,明年新産品就以 2 開頭。至于後面的 70,如果是具體算力,那當未來突破三位數後,晶片的名字恐怕又會回到複雜的四位數時代,比如 AI 9 HX 3125。相較之下,我更認為 70 隻是另一個産品系列序号,和 AMD 2023 序号中第二位(1/2/3/4/5/6/7/8)的意思一樣,最後一位則是産品定位(0/5)。

但這又引來了另一個問題:AMD 常常會在同一代産品中引入不同的工藝,而這套「全新」的命名法則中并未有标示制程工藝的位置。照這麼看,這個全新的 AI 編号甚至還不如過去的「7640U」編号法。而且這還隻是 Ryzen「主線」的命名方式,根據被曝光的聯想新品介紹頁,商用産品還保留着 Ryzen PRO 8040/8050 這一套命名體系,場面一度十分混亂。

跟随英特爾大流,AMD也要給處理器改名了?

圖檔來源:Lenovo

換句話說,AMD 隻完成了「改名」這一項任務,至于「讓産品名變得簡單易懂」這個任務,并不在 AMD 的考慮範圍之内。

改的從來不隻是名字

但如果我們從實用性和經濟成本的角度看,AMD 此次品牌更新其實也有他的道理。如果使用者對電腦性能有追求,他自然捋得清「7950」「7640U」「PRO 8040」這些産品的關系,品牌更新對他們的意義不大;但對一般消費者來說,AI 3/5/7/9 這樣的簡化辨別名,确實可以大幅降低小白使用者對 Ryzen 處理器的挑選門檻。再說了,從第一代重新開始,這确實也符合英特爾酷睿未來的發展方向。

再說了,AMD 也急需與 AI 概念扯上關系。

單純的遊戲性能上,AMD 的處理器已經在多核性能、能效比和內建 GPU 性能上取得了顯著成就。然而,随着 AI 和機器學習應用的爆炸性增長,處理器市場的競争已經不僅僅是硬體性能的比拼,更是在于能否為AI應用提供優化和支援。

跟随英特爾大流,AMD也要給處理器改名了?

圖檔來源:AMD

盡管 AMD 在處理器市場上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在 AI 領域,該公司面臨着一些明顯的短闆。首先,與競争對手英偉達相比,AMD 在 AI 和機器學習的專用硬體和軟體生态系統方面投入較少。英偉達的 CUDA 平台為其 GPU 提供了強大的 AI 計算支援,而 AMD 尚未推出能與之匹敵的全面解決方案。此外,AMD 的 GPU 雖然在遊戲和一般圖形任務中表現優秀,但在進行深度學習和複雜機器學習算法計算時,其性能通常落後于英偉達的專業 AI 硬體。

其次,AMD 在市場推廣和合作方面的表現也不如英特爾和英偉達活躍。這兩家公司通過廣泛的合作夥伴關系和市場政策,已經在 AI 領域建立了堅實的基礎。AMD 雖然開始與一些科技巨頭合作,如與 Google Cloud 的合作,但在整體 AI 市場的滲透和影響力方面仍顯不足。

而 AMD 通過引入 AI 命名,無疑是要強化消費者對其産品在這一領域能力的認知。

隻不過品牌和命名政策的變化隻是第一步,AMD 需要的不僅僅是改名,還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技術革新,以優化處理器架構,提升 AI 運算效率的方式,確定其産品能夠滿足日益增長的 AI 計算需求。

跟随英特爾大流,AMD也要給處理器改名了?

圖檔來源:AMD

除此之外,AMD 也需要發動其「第三方生态」與 AI、遊戲業合作,為 AMD 架構下的 AI 能力提供生根發芽的土壤,讓 AMD 使用者無須因「建議使用英偉達顯示卡」而錯過革命性的 AI 應用。

歸根結底,AMD 的目标不僅是在處理器市場中保持競争力,更是要成為 AI 技術領域的上司者。這次命名政策的改變不僅僅重新定義其産品,更是重新定義了 AMD 作為科技創新者的身份。未來,随着 AI 技術的進一步發展,AMD的這一政策是否能夠成功,将直接影響其在全球半導體市場的地位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無疑,AMD 的這一改變是對市場變化的積極響應,也是其在全球技術競争中尋求新的增長點的表現。隻有不斷地适應市場的變化,才能確定在未來的技術浪潮中不被淘汰,而 AMD 的這一步棋,正是在為未來的競争做好準備。

2024年,AI大模型加速落地,汽車成為黃金場景,“下半場是智能化”成為業界共識。

4月25日,北京車展成為新能源車走向下半場的分水嶺,智能化成絕對主角、國産品牌強勢崛起、企業家“新車模”成風景線,燃油車、合資車、洋品牌、功能車徹底落寞。

車展期間,雷科技旗下“關注電動車,更懂智能化”的新媒體電車通派出豪華報道團前往北京,進行了系統的一線專業深度報道,一共輸出8條視訊、8篇深度解析以及海量短内容,全網收獲百萬+閱讀,斬獲多篇微信10萬+爆款(真實流量),在行業專業媒體引發較大關注。

跟随英特爾大流,AMD也要給處理器改名了?

繼續閱讀